韩城市双楼村滑坡灾害特征与风险减缓对策
2018-07-23薛启浪樊永辉
薛启浪 吴 波 樊永辉
陕西省一三一煤田地质有限公司,陕西韩城 715400
2014年9月15日23时,在持续暴雨作用下,韩城市金城街道办双楼村东发生黄土滑坡,泥流状滑体冲入村巷及两户村民门廊,前缘泥位高达3m,造成砖混门廊垮塌,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由于仍有大量饱水堆积物滞留于圈沟内,滑坡上部为双楼-相里堡上塬通村公路,坡脚紧临村庄,再次发生灾害的危险性较大。笔者参与了双楼村滑坡应急调查工作,力求查明滑坡的孕育地质环境条件,从滑坡堆积特征、变形特征等方面阐述了双楼村滑坡的发育特征。从有利的微地貌,极端降雨,地下水和地层岩性等方面分析了滑坡的成灾因素。通过对滑坡的发展趋势分析,提出了双楼村滑坡灾害的风险减缓措施。
1 地质环境条件
1.1 地形地貌
圈沟平面形态为圆弧状,宽度约40m,长度约45m,沟脑至沟口落差约30m,沟向约335°,三面闭合,北西向开口,沟口宽度约40m。沟谷两侧坡度约65°,沟谷内覆盖有大量崩坡积土,自然坡度15~25°,上陡下缓。环沟谷边缘灌木较发育,沟内灌木覆盖度约30%,滑动后零乱分布。
1.2 地层岩性
圈沟内主要出露的地层均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主要有湖相沉积三门组土层(Q1 l)、风成离石黄土(Q2 el)、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土(Q4col+dl)、第四系全新统滑坡堆积土(Q4del),分述如下:
(1)湖相三门组土层(Q1 l):在黄土陡崖下沿线稳定出露,延伸较远。分布于沟沟壁的中下部,是滑壁的主要组成物质之一。中部以灰绿等杂色砂质粘土、粉细砂、中粗砂及砂砾互层为主,厚度约2m,潮湿,常年透水。下部以黄色粉质粘土为主,厚度约13m。
(3)全新统崩坡积土(Q4col+dl):主要分布于冲沟内,沟滑壁及黄土陡崖上,小块崩落、风化剥落堆积而成,土质疏松结构零乱,潮湿,力学强度差。主要分布于沟脑及中部,最大高度约8m。
(4)全新统滑坡堆积土(Q4del):新近滑动,土体饱水,呈泥流状,流摊于沟口及村巷内,舌状展布,长约50m,最大宽约12m,一般厚度约0.6~1.2m。近沟口土体饱水性较远离沟口土体差,前缘进入巷道及两户村民门房内,沿坡形堆积厚度趋减小。
1.3 水文地质条件
圈沟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靠东侧黄土塬面接受降水和地表水入渗补给,在沟内三门组透水砂层渗流排泄。黄土垂向节理发育,垂向渗透系数数十倍大于水平方向。塬面平均宽度2.5km,自分水岭处约0.4~0.6km。宽广的塬面切割较弱,有利于降水入渗(入渗系数平均为5%~10%)而不利于迅速排泄。由塬心向塬边辐射状散流,越靠近塬边,地下水位埋深越大。在距离塬顶部约70m的坡体下部,圈沟中部,整体出露有一条长约130m的透水砂层,厚约2m,呈渗流状,出水量较大,约3t/d。另外,在沟内西侧,村民打有水井,井深约6m,终孔层位坐落在第四系松散堆积体之内,系透水砂层汇流于圈沟内,在崩坡积物及滑积体内形成的潜水含水层。
1.4 人类工程活动
滑坡区内主要的人类工程活动为切坡修路,因黄土崖面陡立,双楼-相里堡村上塬通村公路从村东“之”字形向东南盘旋而上至塬面,道路无排水系统。道路边坡开挖形成高陡临空面,坡体应力释放,使斜坡的应力条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自2003年来沿上塬公路边坡经常发生崩落垮落,在重力、汇水携带的作用下积于沟内,形成了滑坡的物源之一。另外,沟顶部过往车辆形成动荷载,促进了滑坡的发展。
2 滑坡发育特征
根据现场调查情况,滑坡具体特征述如下:
滑坡发育于圈沟内,平面形态舌状,滑壁陡立,坡度约
65°,组成物质为离石黄土(Q2 el)及三门组土层(Q1 l),
滑体呈泥流状,主要由饱水的含粉砂质粘土组成,系松散堆积体在三门组透水层常年渗水的作用下形成。滑体沿圈沟冲滑而下,压占上塬公路30m后冲击村民杨建国家门房,形成高约3m的泥痕,导致门房损毁,随即沿房屋西侧及北侧巷道前行,滑体平面形态呈“Y”形,最大厚度约3.5m,摊流长度约50m,前缘滑舌高度约0.4m。具有先滑后拥高随即摊落,水土渐析分离的特点,表明其粉质含量较高。经现场调查,滑体后部及中部重度17.8~20.4kN/m3,其含水率6.3%~13%,前缘重度约15.3~16.2kN/m3,含水率19.3%~25.8%。平均流速达1.11.35m/s,方量约360m3。
图1 双楼村滑坡(镜向西北)
图2 双楼村滑坡剖面图
3 成灾特征及成灾因素分析
3.1 成灾特征
双楼村滑坡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剥蚀垮落—上部坡积物汇入—沟淤积饱水—聚能突滑”的过程。三门组砂层常年流水,水砂不断剥离坡面形成凹腔,上部土体失去支撑垮落,下部岩土也因为水流长期浸润,结构面贯通脱离母体。加之黄土陡崖崩坡积物滚入或被降雨汇流带入,沟内松散物源总量持续增加。沟的天然地形有利于降水汇集,加之三门组含水层的排泄。圈沟内土体自重不断增加,含水率高,部分土体达到饱和状态,呈流塑状态,抗剪强度指标减低,高位势能增大。由于土体饱水,圈沟上部坡度较大(25°),有利于滑坡启动,能量迅速壮大。当抗滑力矩无法抵御滑动力矩时,滑体沿沟谷直泄而下冲出沟口。出沟后迅速扩散摊铺,遇阻后沿巷道推进,形成淤埋区。
3.2 成灾因素
综合分析认为,双楼村滑坡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地形地貌、岩性结构、地下水、降雨等4个方面。
3.2.1 地形地貌
双楼村滑坡发育于黄土陡崖下部,临空面大应力集中。圈沟高度较高,滑壁陡立,坡体上部土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易向临空面产生变形。滑坡后缘为上塬路,无排水系统。降雨时沿路面漫流,沟为上塬公路唯一一处有利于汇水集流的自然地形。这些皆成为滑坡形成的有利因素。
3.2.2 地层岩性和结构
黄土垂直节理裂隙发育,这些结构面不但将土体分割成不规则块状体、板状体、柱状体,且有利于降雨及地面汇流的下渗。黄土是主要由粉粒组成的特殊土,其细微颗粒遇水极易崩解并遭受潜蚀被水流带走。另外,黄土中含有大量的可溶盐,当遇水时会发生溶蚀作用,破坏黄土的内部结构,使之变得更加松散,加大对地表水的渗透,增强渗透作用的能力和机械潜蚀。圈沟内松散堆积体孔隙度大无分选性,有利于地表水下渗而不易地表径流排泄,有利于滑坡发生。
3.2.3 地下水
三门组含水层通过与岩土之间的物理、化学、力学作用改变了边坡岩土体性质,降低坡体强度,破坏边坡的受力平衡,从而影响边坡的稳定性。其物理作用主要体现在含水层浸润软化土体,颗粒间的连结和支撑减弱,强度降低。滑带在地下水作用下摩擦力减小,剪应力效应增加,易沿滑面产生剪切运动。化学作用主要表现在地下水与土体通过离子交换、溶滤溶解等作用。地表汇水渗入坡体松散层时,携走可溶盐,孔隙度增大粘结力降低,地下水径流交替作用加剧,一定程度上使得斜坡岩土体强度衰减。力学作用则主要体现在地下水的静水压力使岩土裂隙扩容变形,产生渐进性破坏。地下水汇于松散体内,圈沟地下水位抬升,坡体水头差得以增加,从而促进了滑面上有效应力的提高。
3.2.4 降雨
韩城地区每年6~9月为汛期,期间降雨量占全年总量的60%以上。圈沟位于陡崖下部,是上塬公路通过段唯一一处沟谷,特殊的位置和地形决定了上塬路面大量漫流雨水汇入,加上沟本身也有一定的汇水面积。另外,汛期塬面接受降雨下渗,补给量较年内其它月份大,地下水流量也相应增大。圈沟内松散土体的软化,自重增大强度降低,最终导致滑坡。
4 滑坡发展趋势及风险减缓措施
4.1 发展趋势预测
三门组透水砂层常年渗流状流水,出水量可达3t/d,其补给源于黄土台塬降水汇集,难于封堵。为原本欠稳定的松散体提供了“润滑剂”。
双楼村滑坡曾数次于汛期发生,分析其原因,地下水的稳定补给,水与土相互之间通过不断固结沉降与排泄作用,使得松散土体与水之间一直处于临界平衡状态。突如其来的强降水迅速汇集于圈沟,打破了原本的平衡状态,导致滑坡发生。
从物源、地下水、降水三方面因素分析,双楼村仍具有再次发生滑坡的可能性。而且双楼村滑坡仍处于不断发展之中,靠近沟口住户的搬迁避让和合理的拦挡工程能够减小灾害损失。
4.2 风险减缓措施
4.2.1 局部避让措施
应在沟口一定范围内,合理划分危险区界线,使人员、房屋及水电等基础设施等位于危险区之外,免受治理工程实施前突发灾害的威胁。保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2.2 工程治理措施
采用“重力式抗滑挡墙+加筋土回填+排水盲沟+截排水沟”的工程措施。清理圈沟和巷道内滑体后回填夯实加筋土,前缘布置重力式抗滑挡墙,在透水砂层处布置排水盲沟,滑坡后缘上塬公路边完善截水工程,回填加筋土坡体布置排水沟,彻底消除滑坡威胁。
4.2.3 监测预警措施
双楼村滑坡数次发生均在汛期,其主要触发因素是强降雨,因此对降雨进行监测,是预警滑坡的有效手段之一。此外,滑坡的发生是有前兆的,对滑坡的裂缝位移进行监测,也是预防灾害发生的主要手段。同时也应注意冻融作用对滑坡的不利影响。
4.2.4 公众教育措施
编制防灾预案,组织应急演练,进行形式多样的、有效的公众教育,以提高受滑坡威胁群众认知灾害、应对灾害、科学自救的能力,是降低滑坡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
5 结语
通过调查,我们认识到双楼村仍存在滑坡隐患,提出了下一步工作方向。由于目前投入不足,工作程度较低,还没有仔细了解和研究滑坡隐患爆发的频率、规模、滑距等特征。本次灾情发生前虽然已经做过一定的防范和宣传工作,但对其可能导致的灾害风险估计不足,曝露出地质灾害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下面应在有针对性的勘查、设计工作后,尽快实施治理工程,保障群众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