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走寻常路 养出绿色猪

2018-07-23/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8年38期
关键词:宏福中国农科院提质

◆ 文 / 王 方

生猪养殖是一个生产要素多、技术环节复杂的行业。它不但与环境保护、食品安全息息相关,还是农民增收致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养猪业提质增效、绿色养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应用种种单项技术和成果,更需要对诸多的单项技术成果进行有的放矢的集成创新。

“民以食为天,猪粮安天下”。猪是六畜之首,生猪产业同样是畜牧业中的支柱产业。尽管我国是养猪大国,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62%、占世界猪肉总产量近50%,却不是养猪强国,养猪业可持续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生猪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协同创新项目现场会在河南驻马店召开。在前两年工作的基础上,今年项目组从影响提质增效的关键饲养技术环节入手,继续开展技术集成与示范,以促进我国猪业的绿色健康发展。

直击生猪养殖难题

改革开放以来,畜牧业发展成就瞩目,但绿色发展提质增效任务仍艰巨。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李金祥指出,“十三五”及至今后转型升级过程中,我国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资源环境压力大、生产水平及成本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保供给和提质量压力并举、疫病风险与兽药疫苗减量增效矛盾等多重艰巨任务。

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生猪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协同创新项目组首席科学家张宏福介绍,生猪产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我国粮食供给安全的主要矛盾是饲料(粮)资源短缺。我国蛋白质饲料严重依赖进口,大豆粕90%以上靠进口大豆加工提供,2017年净进口量大豆达9540万吨;加工玉米替代品的进口量达1.3万吨。

其次,环境压力加大。农牧结合不紧密,养殖业与种植业“时、空”错位;养殖业优良粪肥资源成为“粪污”,每年畜禽粪尿及污水总量达38亿吨,占农业源COD的96%,是南方水网地区的重要污染源,还对地下水、土壤造成氮、磷富营养化及重金属污染;《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新修订《环境保护法》的施行,对规模化养殖环境排放提出了更高的限制性标准;各地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对养殖业提出了严峻挑战。

再次,疫病防控、生物安全形势复杂。“养防结合、养重于防”“少用药、慎用苗”的健康养殖理念贯彻不够,兽药、疫苗“减负”任务重;各种病毒、细菌及支原体、寄生虫病原变异快,外来重大疫病的防控难度加大,特别是近来非洲猪瘟对养猪业生产已产生重大冲击。

最后,人们对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更高。畜禽产品不仅要满足无抗、绿色基本要求,还要满足消费者对风味、健康乃至“有机”的高端需求。

提升生猪养殖绿色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强绿色优质生猪产品供给,急需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李金祥介绍,中国农科院自2016年起组织实施了“生猪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以“提质增效”为目标,通过凝练主推技术和集成技术模式示范应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先后在河南、河北、广西、四川等地围绕集约化猪场开展了项目整体实施成效的应用,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关键技术创新

本次现场会上展示了19项主推成果技术,涵盖生猪全产业链的主要环节,包括种群优化、生猪全周期精准营养与饲料配制、精准饲喂、无抗饲料与饲养、高效与智能化管理、猪场生物安全管理与疾病防控、节能设施工艺、营养减排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屠宰加工与品牌猪肉等。

如仔猪营养与饲料调控综合技术。在长期科研生产实践中,张宏福发现,现代猪品种生产性能大幅度提高,仔猪提前补饲和断奶成为关键技术环节,“但是仔猪断奶应激严重,生长迟缓,腹泻率、死亡率高”。不仅如此,我国缺乏配制仔猪饲料的乳制品等原料,使用血浆蛋白粉、肠膜蛋白粉等动物源性蛋白饲料造成严重的生物安全危害。除此之外,国内仔猪饲料市场一度被外资企业垄断,严重制约内资企业的发展。

因此,张宏福联合多家科研院所、一线企业,研发了以维护肠道健康与减少环境排放为核心的仔猪营养与饲料调控综合技术。该技术通过氨基酸平衡、低蛋白日粮、微生态制剂与优化酶制剂等方法手段实现维护微生态平衡、促进免疫机能发育,减少环境氮、铜与锌的排放。

张宏福介绍,“通过该项技术,21日龄~65日龄仔猪增重提高3.5公斤~3.8公斤,腹泻率降低65%~80%,育成数每窝增加2.1头~2.3头,减少仔猪用药85%以上,重金属元素排放量减少75%,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三赢。”

再如,针对示范基地河南驻马店当地花生为主要种植作物的特色,项目单位河南省农科院展示了“资源循环、生态发展”的花生副产物利用新技术。李绍钰研究员介绍,团队开发出育肥猪花生粕专用预混料。应用该预混料使用花生粕50公斤~80公斤替代5%豆粕、80公斤~110公斤替代10%的豆粕,不影响育肥猪的生产性能。每吨育肥猪饲料成本节约20元。

这不仅实现了花生副产物的就地消化,促进了产销融合,而且减少了对豆粕的依赖,降低了花生秸秆废弃对环境的污染。

接地气的示范

该项目是由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牵头,组织中国农科院相关研究所15个创新团队及5个地方研究所、4所大学和23家国内优势企业参加的,用以对生猪全产业链提质增效“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开展协同创新。

张宏福介绍,项目组在重点发展区、约束发展区、潜力增长区和适度发展区分别部署了17个示范基地,集成应用近20项技术成果,形成了适用于不同区域、不同养殖规模和生产模式的良种繁育、绿色高效饲料、疾病防控与兽药疫苗减负、粪尿资源化利用、猪肉加工增值、养殖屠宰全程追溯、种养循环等7套技术模式。

项目实施两年来,在全国重点养殖区和潜力发展区初步建立了提质增效技术模式2套,提高生猪耗料增重比降低0.15左右;饲料中抗生素使用量减少70%以上;生猪粪肥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节本增效约10亿元。

不仅如此,项目还切实推动了示范基地驻马店“200万头无抗生猪入沪工程”,以及驻马店市无抗优质猪肉品牌的打造。

河南是生猪生产大省,也是全国生猪产业发展重点发展区,2017年出栏生猪6220万头。驻马店则是河南省生猪产业第一大市,2016年出栏生猪800多万头。

驻马店市畜牧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各种规模生产、组织模式齐头并进,企业积极性高,政府重视,把养猪大市转变成养猪强市的技术需求急迫。

张宏福表示,科技创新成果要适应行业发展,才能转化为先进生产力。为此,农业科研提档升级要“实”。科技创新成果不能仅仅满足于或停留在发表几篇论文、在实验室作几个演示,或只在少数部门得到应用,要尽可能地向企业、向行业、向社会扩散。

“将科技成果社会化,更及时高效地转化为先进生产力,需要科学家走出实验室,走进企业,真正走到一线现场去,更为‘接地气’地同实际生产进行对接,推动行业发展创新。”他说道。

李金祥评价道,该项目不仅是一个科技接地、举措创新落地的项目,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农科院建院60周年贺信中提出的“三个面向”“两个一流”和“一个整体跃升”指示精神的充分体现。

猜你喜欢

宏福中国农科院提质
提质和增量之间的“辩证”
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R软件包SEA v2.0
中国农科院加强高层次农业人才培养
为城市提质而歌
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
人民调解提质升级见成效
二棱大麦与六棱大麦籽粒性状的差异性及其相关性
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
新型衍生化β—环糊精液相色谱键合相拆分和测定人体血浆中普萘洛尔对映体
新疆:医保由“扩面”向“提质”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