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理想信念建构的路径选择
2018-07-23王科
王 科
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的理想信念建构,至少应包含两层意蕴,一是全面深化改革是理想信念建构的现实政治语境,二是全面深化改革可以为理想信念建构提供方法论指引。两者之间,后者尤为值得关注。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从方法论角度而言,全面深化改革首先体现出的是一种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导向。“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1]497其次,作为一项深刻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全面深化改革体现的是一种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11次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是因为要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2]47不难看出,全面深化改革所涵盖的这几个维度对于理想信念建构的现实路径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向性意义。
一、意识形态建设:“现代化”和传播方式创新
意识形态(Ideology)最初是指一种观念的学说。从政党角度来看,意识形态是一个政党实施领导和控制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其功能是多方面的,比如它的导向功能、维护功能、批判功能、教化功能、辩护功能、约束功能等。单就政党与其成员层面来说,这些功能意味着政党的意识形态能够保障其成员能够始终认同,忠于党的纲领和目标,接受党的价值体系,而不受外来的与党的核心价值体系不一致甚至相反的价值观念的冲击和影响。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对于统一全党思想和坚定党员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特别是党成立的初期,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认识和接受,对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及早期的共产党员来说是相对比较容易的,因为他们很多“都曾是热忱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战士。他们抛弃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信念,转向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不是为任何其他人所左右,而是根据自己的亲自实践,经过审慎的思考,才做出的抉择”[3]19。但是经过长期执政后,条件优越了,环境舒适了,反而容易精神懈怠、惰性发作,甚至腐败变质。
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特别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西方的强势文化、资本主义的价值观以及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加速了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侵蚀和渗透。因此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抵制西方文化侵蚀问题日益突出。全球化的发展使我们同西方国家的接触、对话会更加频繁,而这种接触和对话是比对抗、遏制更为复杂的斗争。接触和对话就是相互施加影响,但从总体上看,目前西方国家处于强势地位,影响我们多,尤其是全球化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全球化的大潮助长了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侵蚀和渗透。因此面对挑战,我们在意识形态建设上必须有新的突破和发展,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成为一个具有创新和自我超越能力的开放体系,以更好地发挥它对坚定党员理想信念的保障作用。
1.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作为党的主导意识形态,这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党情。面对新挑战,必须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紧密结合当代实际,切实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的研究,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旗帜鲜明地批评意识形态领域的错误思潮。二是要研究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特别是围绕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为什么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而不能搞私有化;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西方议会制;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那种多党制等问题。把道理说清楚、说充分,澄清各种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引导人们自觉抵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渗透。
2.推进意识形态的现代化
所谓现代化的意识形态,应当是符合时代和人们变化了的意识形态的需求,也就是顺应求变的意识形态,能对环境变化及时作出回应的意识形态,能把社会大多数都聚集起来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也应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才有持续的生命力和强大的说服力。但很显然,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我们强调党的意识形态纯洁性有余而创新性不足。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导致社会阶层结构深刻变化的情况下,那种僵化的、纯而又纯的意识形态显然已经难以维持,越来越需要进行意识形态变革来适应实践的变化。这就要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前提下,不断推进党的意识形态创新。
推进党的意识形态的现代化,要以建设性为基本价值取向,要把过去以批判性、革命性为基点的意识形态转到建设的基础上来。当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进一步深入研究新时期中国社会的特点,并以此为根据,不断充实党的意识形态的现代性内涵,特别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实、完善党的意识形态,使其在既不失历史连续性的同时,又能继续作为重要的思想资源发挥作用。其次,是要增强党的意识形态的包容性。一方面,要在党内营造不同意见平等讨论的环境,特别是思想领域的问题,只有以讨论的方式,而不是压服的方式,才能产生彻底的理论,才能真正说服人、影响人、凝聚人心。另一方面,要积极吸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成果。
3.创新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
政党的意识形态只有传播给其成员,才可能对他们的思想产生影响,起到应有的保障作用。比如是采取呆板、单调乏味的形式,还是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形式;是趾高气扬、训斥的口吻形式,还是平易近人、和风细雨式的形式。不同的形式其传播的效果肯定是不同的,这就提出了一个如何创新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问题。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使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变革与创新十分必要,而且成为可能。因此党要创新意识形态传播的形式,开拓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局面,必须占领互联网这个新阵地和传播的制高点,构建党建网络平台。
第一,把意识形态建设纳入“网络党建”的范畴,高度重视现有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重点扶持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新闻媒体等各大网站,不断提高主流媒体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传递优势,宣传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扩大党的影响,教育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形成网上强有力的主流意识形态。第二,利用网络平台定期发布党建理论成果,介绍世界政党动态,引导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关心党建理论热点问题,通过相互交流,真正建立起一个覆盖范围广、影响力强大的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阵地。第三,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全球性、开放性特征,通过互联网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加大互联网上的中华文化信息输出,占领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地位相适应的世界网络文化阵地。
二、组织建设:组织体系的完善和创新
注重加强组织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显著特征和政治优势。列宁把组织同夺取无产阶级政权联系起来,把组织的作用提到了从来未有的高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伊始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这一优良传统,把党的组织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和关键环节,充分发挥党的组织在教育、管理、监督党员中的重要职能和作用,为统一党员思想、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党的组织建设也应不断创新,通过完善组织体系来强化党的组织约束力。
1.健全完善基层组织体系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领导和执政的重要基础,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正是通过一个个基层组织把全体党员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统一意志和行动的有机整体。《党章》规定了党的基层组织八个方面的基本任务,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肩负着对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职责。应当说,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的历史条件下,迫切需要以创新的观念构建覆盖全社会的网络化的党的基层组织体系。
第一,要把是否有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设计新时期基层党建的框架和检验基层党的工作好坏的标准。离开了这一点,甚至有意无意地把党组织形式上的存在作为目的,这就背离了党的活动的意义。第二,要在巩固完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同时,更加注重社区党建工作。随着“单位制”的弱化以及单位承担的大量社会职能剥离和重新回归社会,人的角色正在逐步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社区逐步取代单位成为各种社会职能的主要承载者,社区的功能不断扩大,这就为我们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提供了一个新的稳定的载体。第三,要以网络为载体,拓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新空间。信息网络化的形成,必然会减少党内关系的层次,突破关系的间接性,强调关系的直接性。
2.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加强党员管理
一是要在严把党员“入口”关的同时更加注重畅通“出口”。组织学原理告诉我们,一个组织要保持足够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应当有和它的任务、目标相适应的规模。过小的规模不足以实现目标,过大的规模则缺乏效率。无数事实表明,政党的影响力不取决于党员的数量,而取决于党员的质量。二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员教育管理的有关制度机制。特别是要严格执行党组织生活会制度。必须坚持和健全组织生活会、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等相关制度,定期汇报思想,及时克服缺点、纠正错误。这既需要党员干部的自觉,更需要严格的监督。
3.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理想信念教育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只是简单地重复过去的老方式、老办法,就难以收到好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因此必须努力探索新办法,创造新经验,坚持正确的教育原则,切实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
第一,理想信念教育必须要有超前性,围绕一些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及党员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对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从滞后向超前转变,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形成多种教育体系构成的思想教育机制。如指导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经常性的形势任务教育体系等。第二,理想信念教育必须要有针对性。理想信念教育必须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对党员群众产生的思想问题和矛盾,适时选用恰当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方法和教育阵地,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必须根据新时期党员干部队伍结构的变化,探索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途径、新方式和新方法,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载体等方面大胆改革创新。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灵活实用的教育技巧,与时俱进的教育模式,是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唯有主动适应新时期党员干部队伍结构的变化,不断完善以互联网技术和党政信息平台为主的教育网络,不断探索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方式、新手段,才能真正建好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阵地。
三、党员“内动力”建设:尊重需求和创新机制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所支配的,动机则是由需要所引起的。所谓需要,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它是个体客观需要的主观反映。所谓动机,是推动人们去从事某种活动、达到某种目标,并指引活动去满足一定需要的意图、愿望和信念。动机是人们从事某种行为活动的内部驱动力,是人的行为的内在直接原因。具体来说,党员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追求这一行为方式应当也是由一定动机所支配的,由一定的需要所引起的。实践证明,教育党员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既要从党的需要出发,也要从党员的自我需要出发,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党员的内在动力。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党员社会身份和生活环境的多样化,党员的自我需要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党员更加注重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二是党员自我需要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不同群体党员的需要是不同的。不管怎样说,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成功的追求,既是党员理想信念的外在表现,又是其内在动力。因此正确认识和对待党员的自我需要,关键是要引导党员正确认识和对待党性与个性,党员个人自我价值实现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关系。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尊重党员的意志和权利。党员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党员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就会增强,党员就能够自觉按照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要求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就能够自觉以主人翁的姿态维护党的形象,并且勇于同各种有损党的形象的人和事做积极的斗争。一方面,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改变传统的仅把党员作为被管理、被教育对象的思维模式,真正尊重和保护《党章》及《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赋予党员的权利,逐步实现由“组织本位”到“党员主体”的转变。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以民主集中制为重点的各项制度,从党规党法上保障党员的主体地位。特别是要贯彻落实好《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等党内法规条例,切实保障好党员的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的制度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进一步疏通党内民主渠道,拓宽党内民主途径,丰富党内民主形式,使党员的民主权利得到充分的行使,实现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广泛参与、有效管理和积极监督,使“党员主体地位”真正落到实处。
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机制。通过进一步健全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党员干部队伍的潜能和优势。选人不拘一格,用人用其所长,特别是对年轻干部的选拔使用,要坚决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迁就照顾等陈旧落后的观念,不拘一格选人才。搭建公平竞争平台,进一步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差额选举等办法,扩大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范围,加大通过竞争选拔干部的工作力度。坚持培养与选拔相结合,克服重选拔、轻培养,重使用、轻教育的现象。特别是要根据年轻干部上进心、求知欲强的特点,通过有计划地选拔到艰苦岗位锻炼,到各级党校学习等形式进行全面系统地培训,为他们尽快成才创造条件。要通过持续不懈地努力,形成一个既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又有利于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的科学机制,真正在党内形成不让老实人吃亏的风气。
尊重和保护党员对正当个人利益的需求。对利益的需求在人们的行为动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共产党员,应当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但“共产党人不是清教徒,也有正常的家庭生活,也有正常的社会交往”,不能因此而忽视或者否定党员对个人正当利益的需求。当然党员的个人利益应当是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也就是正当的个人利益。这就需要各级党组织首先能够真正认识到党员对个人正当利益需求的客观存在性,特别是要善于引导和利用好党员追求个人正当利益所激发的动力。尊重和保护党员对正当个人利益的需求,关键是要教育党员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也就是要正确处理追求个人正当利益与为党和人民利益忘我奋斗、无私奉献的关系。
总之,全面深化改革对于理想信念建构,不仅仅具有背景的意义,而且还可提供了方法论层面的借鉴和参考。概而言之,意识形态建设致力于推进意识形态的现代化,组织建设则着眼于完善组织体系,同时从严管理党员并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党员内动力建设重点在于激发党员的内在需求,同时建立一套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机制。更为重要的是,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的理想信念建构并不是固化和一成不变的,其现实路径也应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而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