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正民眼中的明代中国
2018-07-22董诗意
董诗意
摘 要:《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是当代知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的扛鼎之作,考察了明代商业文化的嬗变历程以及中国精英分子“纵乐”与“困惑”并存的挣扎状态,在内容上兼具深刻性和全面性,在研究方法上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体现了其成熟的治史思想,具有高度的学术价值,值得汉语文化圈的青年们进行反思性学习。
关键词:卜正民;商业文化史;纵乐与困惑;内部重塑
域外中国史和本土中国史在研究视野、方法、重点等方面都呈现出了极大的差异性,只有对此充分的关注和客观辩证的鉴别,我们才能在史学研究中跳出传统框架的桎梏,获得全新的史学灵感,进行史学研究的创新与突破。关于明史研究,加拿大人卜正民是当今欧美汉学界的重要代表,在明代商业文化史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形成了成熟的史学思想、独特的视野和多样的研究方法,反映明清时期中国社会与文化的著作的相继出版,如《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1]、《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2]以及《明代的社会与国家》[3],引起了学界关注。
《纵乐的困惑》,是一部“正在发生巨大商业变化的国度的文化史”。[4]书中卜正民对于明代商业发展带来的社会和文化影响的历史审视,在内容上兼具深刻性和全面性,在研究方法上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体现了其成熟的治史思想,具有高度的学术价值,对于我们理解明清时期中国的复杂社会面貌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我们史学研究的创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内容的全面性与深刻性
商业的发展为人类的“纵乐”提供更多的机会,但是,商业也会造成社会多方面的變动,给人们带来困惑。商业发展的两面性促使社会各领域思考,卜正民教授的《纵乐的困惑》便是史学领域内探索商业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的重要成果。
《纵乐的困惑》,借用了歙县县令张涛所编写县志中的“四季”隐喻手法,把明代将近三个世纪的历史,分成冬、夏、春、秋四季,以编年史的方式,持续性聚焦明代中国的经济现象,完整勾勒出了明代商业扩张的脉络。在作者笔下,明代是一个变革的时期,变革主要发生在经济领域,突出表现为“一个广泛的市场经济的创造”[5]。同时商业发挥其独特的社会影响,重塑了明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近世中国权力等级结构中的首层——士绅阶层,在商业化高度发展的明代中后期,面临纵乐与困惑的矛盾,他们一面控诉儒家传统统治顺序(四民之制)的衰落,一面却享受着这种“新的经济繁荣”。商业的发展使得传统社会结构出现松动,士绅们急需“对精英分子的生活进行重构和界定”,才能保住其阶层的统治地位。士绅们就是在这样纵乐与困惑的焦虑状态中,积极进行了自我调整,锻造出了更符合时代特点的社会性格特征,实现内部重塑,加强了士绅阶层内部的团结性和对明代中国社会的控制力,从而得以安然渡过1644年王朝嬗变的动荡,在满人统治的清王朝继续发挥着“士绅社会”光芒。
《纵乐的困惑》展示了明朝将近三百年的历史画轴,从实际社会运行状态的角度考察了明代社会文化的嬗变历程以及中国精英分子“纵乐”与“困惑”并存的挣扎状态,内容上兼具全面性、深刻性、细致性、真实性,有助于读者全面科学地了解明代社会的众生面相。
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与科学性
在《纵乐的困惑》一书中,作者为全面细致探讨明代商业文化变迁的真实状态,采用了多样的研究方法,充分体现了其作为当今知名汉学家的历史视野和学术情怀。
首先,在本书的内容编排上,作者一改传统王朝史纪传体的方式,而是借用歙县县令张涛的“四季写作法”,把明朝历史置于“冬春夏秋”的编年体框架中,在保证记叙商业文化变迁的连续性的同时,也注意规避了传统编年体题材的枯燥性和浅显性,从交通通讯、知识媒介、货币流通、消费生产等诸多切面纵深处理,保证了内容的深刻性与全面性。
其次,本书继承吸收了欧美社会史研究中注重人物和叙事的特色。面对明代商业文化变迁这一宏大的主题,作者选取仅在正史中出现过一次的人物——歙县县令张涛,“通过与这位四个世纪前人物的对话,以散文式的写作手法,试图去理解那个王朝的历史。”[6]张涛关注明代“商业对文化、社会所造成的坏影响”,而卜正民却认为“商业使中国变成了一个比较有钱、有机会的社会”。[7]卜、张二人所得出的矛盾结论,给读者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吸引读者去思考判断。
再者,《纵乐的困惑》展示了这位汉学家多向的扇形研究视角。卜正民放弃了传统王朝史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而是从明代社会中的平凡事物出发,一块南京城墙砖,可以引发其对明代基层政权运行实况的探讨。一本古玩收藏手册的出版,他注意到了商业化对印刷业的影响以及阶层界限的松动。从商人、香客、旅行者在中国大陆上的穿梭,他看到了中国社会的重塑。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芒,作者通过透视明代社会中易被忽视的现象,以小见大,完成了对宏大主题的阐释。
最后,作者也注意了新史料的研究与运用。本书运用了大量的方志、墓志铭、文章书信等,其中地方志引用最多。据统计,卜氏在本书中,引用地方通志3种,府志34种,州县志183种,专志27种,[8]充分反映了卜正民在研究明清经济文化史中,以地方志为窗口,观察潜藏在国家系统下的社会文化变迁的学术研究特点。
综上,卜氏在《纵乐的困惑》中,研究视角广阔,叙述方法新颖,在继承史学研究成果的同时,注意了对新史料、新方法的运用与实践。
三、史学思想的成熟性
史学研究的深入,离不开史学思想提供的认识论指导。《纵乐的困惑》一书中,内容覆盖全面而深刻,方法多变,视角广阔,充分体现了作者成熟的治史思想——注重文化概念的行为性;从全球比较的角度去研究中国历史;“每一个历史学家都在从现在反思过去”。[9]
在这本书中,卜氏在注重文化概念的知识性的同时,对文化概念的行为性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体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社会史研究中注重人的行动的特点。本书作者虽然重点论述的是士绅阶层在商业发展下的自我冲突与调整,但对知识精英之外的社会文化风景也进行了描述,注意到经济变革突出时期各阶层的真实思想状态。同时,作者注意到一种文化现象得以产生的现实土壤,并从真实的生活去思考背后所蕴含的文化。
作者的另一大史学思想是,他主张从全球比较的角度而不是孤立的研究中国历史。人非孤岛,无以自全,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联系不断加强,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关于明代的商业文化史,卜正民不仅聚焦于中国社会内部,也注意了全球比较。白银流通对于明代中国商业贸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者论述该观点时,特意关注白银的全球性流通对中国商品经济的促进。中国国内白银需求的增强,导致银价上涨。而“白银在中国市场的高昂价格更提高了外国贸易者在本国市场出售中国物品获得的巨额利润”,刺激着西欧国家积极寻求海外贸易促进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野心。同时也提出了“大西洋的浪潮由中国这个月亮牵引”的观点。[10]16世纪西欧的海外冒险的牵引力不仅仅只是来自西方内部,神秘的明代中國的牵引更应得到注意。
作为新生代北美汉学家,卜正民对明代社会特殊性的关注,有着浓厚的今世情结。而正是这种时代之思,推动着卜正民重新审视明代的商业与文化,开启“从现在反思过去”的历史之旅。“历史是今人从现实的视角书写的,我们不可能离开自己的角度去看历史”,[11]卜正民的这种思想,为我们了解明代的商业与文化提供了理性与感性相融合的思路,直击人心。
卜正民作为当代知名的北美汉学家,在继承海外中国史研究的特色与成果之上,结合自己的学术兴趣和对时代发展趋势的把握,结出了许多如《纵乐的困惑》一样学术性与艺术性兼具的硕果,为中国史研究的深入做出了贡献,值得汉语文化圈的历史专业青年们进行反思性地学习。历史是一门深邃的学问,如果我们采用一种研究风格,或者只局限于一种解释历史的视角,那么历史研究的深入和创新就不会实现。只有实现跨领域、多视角的研究,才能历史学“既是一种科学,又是一种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张华译.
[2]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出版,方俊、王秀丽、罗天佑合译.新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
[3]黄山出版社,2009年出版.陈时龙译.
[4]卜正民著,方俊等译.《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英文版序第3页.
[5]《纵乐的困惑》.第288页.
[6]《纵乐的困惑》.引言第4-5页.
[7]周武.《明代中国:一个迷人和易变的世界——卜正民教授访谈录》,《历史教学评论》2015年第3期.
[8]刘兴亮.《中国方志“大用户”———加拿大汉学家卜正民》,《中国地方志》,2013年第3期.
[9]《纵乐的困惑》,英文版第4页.
[10]《纵乐的困惑》,引言第14页.
[11]《纵乐的困惑》,英文版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