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的期盼
——论“俊英腔”的意义价值
2018-07-22谭志湘
谭志湘
武俊英创作了观众喜爱的“俊英腔”,观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认为:“俊英腔唱出了时代的高度,唱出了观众的心声”,……他们说:“俊英的戏百听不厌”,“半个世纪蒲剧魁首是‘俊英腔’”,……他们认为:“武俊英的唱功,声情并茂,字正腔圆,嗓音甜美动听,珠圆玉润,似行云流水,令人陶醉,回味无穷。”……喜悦之情,难以抑制。为此形成一个武俊英观众群落,他们自发地成立了“武俊英戏迷联谊会”。他们是“俊英腔”的拥戴者、支持者、欣赏者,是武俊英的知音,更是蒲剧的知音。武俊英、“俊英腔”的反响与受众群体之反映,于此可见一斑。
戏是演给观众看的,我们常说:观众是上帝,观众是衣食父母,观众喜欢,就是“俊英腔”的最大成功,最大地体现了“俊英腔”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观众是艺术的审美主体,审美主体接受的就具有生命力,这就是艺术发展的美学法则。
观众为什么喜欢“俊英腔”?
纵观蒲剧发展史,我们知道,蒲剧这一古老剧种大约形成于明嘉靖年间,距离今天近五百年,抑或更长一些。蒲剧发源于古蒲州,今永济一带,因此有“晋腔”之称。蒲剧又被称作“大戏”“山陕梆子”。
蒲剧一路走来,出现了许许多多表演艺术名家,他们各有各的拿手好戏,各有各的绝活绝技。明末清初戏剧家孔尚任在《平阳竹枝词·乱弹词》中称赞演员葵花走的“花梆子”如何如何精妙。平阳即今日的临汾,蒲剧又有“乱弹”之称,这里提及的“花梆子”,当是蒲剧表演无疑。还有记载:须生郭宝臣,艺名元元红,与同州梆子旦角艺人,艺名白长命合演的《鞭打芦花》最为精彩,观众百看不厌。清乾隆年间,蒲剧又称作“山梆子”,常与同州梆子联合演出,称之为“山陕梆子”。元元红与白长命的演出,即是“山陕梆子”两下锅的形式。蒲剧表演精彩由此看见。
被誉为蒲剧五大名家的王秀兰、闫逢春、张庆奎、杨虎山、筱月来也是各有各的代表剧目,各有各的绝活。王秀兰,行当小旦,《烤火》《杀狗》《表花》是她的拿手好戏,刘长瑜的京剧《卖水》即是移植蒲剧之作。闫逢春,行当须生,代表作《跑城》《杀驿》等,周信芳主演的《徐策跑城》,与闫逢春的《跑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蒲剧的表演好生了得,影响着戏曲的表演,也影响着一代大师的创作。
再有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存才,行当小旦,他的《挂画》可以说是蒲剧的经典之作,流传至今,久演不衰,几乎是小旦行当的必修之作。老百姓中流传着一句话,叫做“宁可误了秋收打夏,不能误了存才挂画。”
蒲剧非常重视技术技巧的创作、使用、发挥,可以说登峰造极,髯口、翎子、甩发……都有绝技,并总结出胡子20字口诀,鞭子24字口诀,扇子70样式等等。
从蒲剧发展的历史轨迹,我们发现,蒲剧在表演方面,可以说是别具特色,独树一帜,但在“唱”的方面,与京昆无法相比,与地方戏粤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等也无法媲美。京剧程砚秋之“程腔”,粤剧红线女之“红腔”,越剧傅全香之“傅派”,戚雅仙之“戚派”,评剧筱白玉霜之“白派”,新凤霞之“新派”……其唱腔色彩独特、感人、动听……让观众难以忘怀。蒲剧则缺少这样的“唱家”,亦无以唱擅长的流派。
还有一个蒲剧现象,也值得我们关注。蒲剧行当齐全,各个行当都有其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王存才、王秀兰属于小旦,闫逢春、张庆奎是须生,杨虎山、筱月来则分别属于二花和小生,唯独旦角之中缺少青衣这一行当。并非没有,只是不似小旦那么抢眼。
在戏曲之中,青衣又被称之为“大旦”“大青衣”,是个极为重要,不可或缺的行当。《琵琶记》之赵五娘,《白兔记》之李三娘,《武家坡》中的王宝钏,《三娘教子》中的王春娥……均属于青衣行当。蒲剧关于青衣行当的记载甚少,包括有影响的剧目,具有成就的演员,唱腔特色……都少资料。然而,蒲剧对小旦的记载甚是丰富,诸如有“三小旦”之说的王存才,记载颇多,有王存才的“路数”,孙广胜的“走”,冯三狗的“乱弹”之记述。“路数”与“走”当属于表演,“乱弹”则是“唱”,是小旦之“唱”。可与小旦王存才、王秀兰等代表人物相提并论的青衣表演艺术家的史料记载缺乏。蒲剧五大名家中,须生占两名,单单缺少了青衣这一行当的代表人物,这不是疏漏,这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事实存在。
这让我们想起了田郁文。田郁文,男旦,艺名筱兰香,师承孙广胜(孙广胜,蒲剧“三小旦”之一)。他的代表作有《送女》《杀狗》《表花》《奔月》……田郁文的“花梆子”、卧鱼、抢背是一绝,有独到之处。他的腰功、腿功、跷功都好。他在艺术创作上主张独特、分寸,张弛有度。田郁文是武俊英的师傅。“俊英腔”的代表作《送女》该是有所继承,有所发展的创新之作。论名气,论影响,筱兰香不如蒲剧五大名家,也不如蒲剧“三小旦”;论行当,他既唱青衣,又宗小旦,他的戏路子宽,会戏也多,但称不上是蒲剧青衣的代表人物。筱兰香影响了武俊英,也以他的“乱弹”和他的艺术感受滋润着“俊英腔”。“俊英腔”一大特点是独具一格,注重分寸把握、张弛有度,这与筱兰香的艺术主张关系密切。
蒲剧不是不注重唱,其实蒲剧的唱腔很是讲究,也很有特色。人们常用“腔高板急,慷慨激越,肃杀质朴”十二个字形容概括蒲剧的音乐特色。确实,蒲剧少了些舒缓明丽,柔美细腻,婉转低回之美。难怪有人说:“蒲剧的唱不好听。”我却不这么认为。小桥流水是美,黄河咆哮也是美!弦索踪踪是美,洪钟大吕也是美!艺术审美是多元化的,应该丰富多彩。戏曲艺术是人的艺术,戏曲的最高任务是塑造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这也是戏剧美学的最高任务。人有百样,性格各异,有阴柔之美,亦有阳刚之美。舞台上需要柔情似水的女人,也需要壮怀激烈的铁血男儿。唱腔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它的美与人物塑造密不可分。我以为,蒲剧音乐是有不足之处。欠缺的可以补上,但不能把美的、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蒲剧唱腔全盘否定,一言以弃之。
我相信蒲剧前辈对蒲剧的把握认知,他们何尝不想弥补蒲剧这一不足?他们何尝不想为蒲剧增添一些新的音乐色彩,我相信武俊英的老师筱兰香是想过的,他也有过尝试,有过努力,所以他有《送女》。我们对他还是知之甚少,其中的艰辛,得失,他该有切肤之痛。同时,也说明了创新腔之难,面对古老成熟的蒲剧,创新腔更难。武俊英遇上了好时代,也遇上了好老师。其实,“俊英腔”是蒲剧人几代的呼唤,五百年的期待。
我看过武俊英的《苏三起解》《西厢记》《送女》,听过她的《玉婵泪》《滴血的母爱》……“俊英腔”的出现,让蒲剧人、蒲剧观众兴奋不已,大家用各种语言赞美武俊英,赞美“俊英腔”。我想大家的喜悦是长久的等待,漫长期盼的曲折反映。从明嘉靖到今天,大约有近五百年的艺术探索历史,呼唤一个行当的诞生,呼唤蒲剧唱腔的丰富多彩,也该有几百年的时间,今天终于等到了。“俊英腔”的出现填补了一个空白,这就是古老成熟的蒲剧缺少青衣代表性大演员,造成蒲剧行当发展的不平衡,青衣这一重要行当在蒲剧之中还处于薄弱之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剧种表现题材和表现力。武俊英和“俊英腔”的出现,弥补了剧种的欠缺,填补了剧种的空白。这就是“俊英腔”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武俊英是唯一获得金唱片奖的蒲剧演员,意义非同一般,也很能说明问题。
“俊英腔”的诞生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的启示。
首先要感谢的是蒲剧。蒲剧虽然古老,但它从诞生之日,在发展之中,始终是处于开放形态,努力汲纳各种艺术元素,使自己不断壮大,成为山西,乃至全国的大剧种。它地处古蒲州,与陕西毗邻,它汲纳了山陕民歌、陕西“跳戏”,汲纳了流行于晋南、陕西东北部的“锣鼓杂戏”,受到北曲、青阳腔、弦索调的影响……逐渐形成具有丰富表现力的蒲剧。武俊英的汲纳是为蒲剧所接纳的,是对蒲剧“开放传统”的继承。
还要感谢我们所生活的开放时代。国门打开,外来艺术奔涌而至,让武俊英见识了摇滚、迪斯科、流行歌曲、邓丽君的演唱……各色各样的戏曲活动,使身处晋南运城的武俊英接触到各个地方剧种,眼界大开。她的汲纳可以说是全国性的,甚至可以说是世界性的。与发展中的“晋腔”“山梆子”时代的蒲剧相比较,是大大的超越,她遇上了好时代,可以尽情地汲纳,可学习、可借鉴的艺术实在是太多太多。
我们还要赞赏武俊英的灵性、悟性,赞赏她的坚守,赞赏她的刻苦,赞赏她的追求,赞赏她的谦虚好学,赞赏她心里有观众……为卧床的老妈妈到家里演唱,成了美谈……没有站在高山之巅的放声而歌,没有在水天一方,看着静静的湖泊、欢快的小溪低吟浅唱,没有对蓝天白云的仰视,苦练吐纳呼吸,没有在月光如水的夜晚听蛙鸣,没有晨曦之中寻觅小鸟歌唱……哪会有天籁之声的诞生?武俊英的唱似有越剧的缠绵,黄梅戏的平和舒缓,粤剧的清亮……我们分明从武俊英的演唱之中听出了流行歌曲的“气声”“颤音”,她运用鼻腔音,似有评剧小白玉霜的气韵……在武俊英的唱腔之中,常常有一些小腔与衬字显得非常突出,《窦娥冤》的“隔铁窗……”后边,她用一个“哦”字拖腔,在“念爹爹忍不住声泪盈盈”,从哭吟到哭泣,在回忆与父亲分别时,唱“三年前,别女儿,京都应试……爹爹呀!……”后边加了一个“嗳”字的吟唱……这一切都是蒲剧常用的润腔手法,但与传统蒲剧有距离,蒲剧在“俊英腔”中,时而似有,时而似无,即使是“无”,终不离蒲剧大谱。一切似是熟悉,一切又似未曾听过,这就产生了“新”,新即是美,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美,悦耳动听,让蒲剧观众喜欢!一个我们熟悉的“陌生腔”就这么诞生了!这就是创新路上的“不似则欺世”“移步不换形”。
从最早我观摩的《苏三起解》,到看她近期的作品《滴血的母爱》,明显地感到“俊英腔”仍在发展之中,且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滴血的母爱》塑造了女企业家杨秋兰。她事业有成,但忽略了对儿子的教育,她满足儿子对金钱的一切要求,以至儿子依仗钱财,傲世欺人,与同学相斗,死于非命。戏剧书写了杨秋兰由丧子之痛,杀子之仇,到了解事情真相后,她以一颗母亲之心思考另一位母亲所面临的痛苦,最后作出决定,请求法院“轻判”。
这是一部写感情变化的戏,也写出一位母亲心路反思的历程,以唱为主,也可以说是为武俊英量身定制的戏。母亲“劝子”的四句唱:“你高考未达录取线,妈心忧虑受熬煎……”不是重点唱段,一般演员可能会有所忽略,但武俊英并没有轻轻一笔带过,她的这段唱情绪饱满,情感炙热,把四句唱词的内涵通过精致的处理体现出来。武俊英利用这四句唱,表达了母亲的爱心,语重心长,有劝解、有痛苦、有担心、有希翼……但她并没有真正了解自己的儿子,不知道儿子走得有多远。她被对儿子的“爱”遮住了眼睛,儿子的话语,儿子的问题没能引起她的重视。这是人物的基调,是一位被“爱心”遮闭了心灵感应的粗心母亲,以后杨秋兰的变化,都在这一基础之上产生。唱词虽不多,但作用重大,至关紧要。武俊英对这段唱的重视是有道理的,同时也体现了一位艺术家对人物的理解认知、把握处理、分寸火候的掌控能力。
“坟前相遇”是《滴血的母爱》重点场次。两位母亲在赵耀强墓碑前对唱,各诉心声。刘向辉母亲的精神状态让杨秋兰思考,于是出现了全剧最长的一段唱,共20多句。这段唱是在“失子痛哭”“为子报仇”“回忆反思”“秋夜再思”……层层铺垫后的一次“全面反思”和“换位思考”,燃烧的纸钱、谢罪的泪使杨秋兰认识到染血的刀是双刃剑,受伤的不仅仅是自己,两位妈妈同悲痛,两位妈妈都有责任,两位妈妈都有悔有恨……这是一段带着情感的理性思考唱段,此刻的“俊英腔”不再仅仅是柔美动听,委婉细腻,多了些沉思沉吟,低回浅唱,理性之中蕴含着感情,感情之中不乏清醒认知,从激越激昂走向深沉……也为人物情感升华,从亲子之爱走向爱天下之子的母爱,为全剧高潮做了铺垫,也为杨秋兰在法庭上的“请求”找到心理依据。
从《滴血的母爱》,我们感受到武俊英的永不放弃,砥砺前行!
新的作品向“俊英腔”提出新的挑战,人生就是在不断地挑战中前行、发展、进步。武俊英和她的团队在新剧目的创作过程中付出汗水,上了一个新台阶。新剧目的创作是动力,是施展艺术才华的最好平台。武俊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级传承人,收徒传艺是必须要做的工作。“俊英腔”要传承、发展,流派要流,新剧目的创作不可小觑。最能代表梅兰芳艺术高度的作品,是大师最后一个剧目——《穆桂英挂帅》!我想“俊英腔”的顶峰之作,当是下一部!
不放弃舞台!不放弃创作!期盼武俊英和她的团队,再登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