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教学中影响阅读教学的因素浅析

2018-07-21吴珊

青年时代 2018年11期
关键词:背景知识内聚力语言能力

吴珊

摘 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以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为进一步提高外语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英语阅读不仅在大学英语整个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也是各高校教师和学生应当极为重视的项技能。本文对影响英语阅读教学的几个因素进行了科学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引起英语教师及学生们的注意和思考,进一步改善英语教学。

关键词:阅读习惯;语言能力;背景知识;课文教学方法;内聚力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不理想,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有几个因素影响英语阅读教学。

一、本族语的阅读习惯因素

本族语的阅读能力决定了读者的外语阅读能力,因此,外语阅读失败自然就归于移植了本族语不良的阅读习惯。

汉语的书面形式是方块象形文字。阅读时首先要进行形体辨别,然后通过形体与音韵的联想进行意义解码。由于传统的学校教学模式,不少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多为逐字阅读,而非词组块式阅读,而且大多数学生需要语音转录加工过程,因此,阅读的速度较慢。学生在进行有效的英语阅读时非常习惯地移用了中文的阅读习惯,而这种阅读习惯正是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努力避免的。其,由于中文课文的讲授自小学起就采取了朗读、分析策略,因而学生在英语阅读时习惯于口中念念有词,对课文的有声化予以大多的注意,而忽视了内容信息,自然造成阅读速度慢和理解困难。

我们曾做过一次试验并发现:学生在阅读中文小说、报纸、杂志时,往往一目十行。但要求在阅读后回答问题时,他们立刻改用逐字阅读策略,这可能与学生过去的学习经验或是教师的要求有关。

逐字阅读是一种不良的阅读习惯,它最直接地影响了阅读的速度。同时,由于阅读课文的时间过长,影响了人的工作记忆,因而影响了阅读理解的准确性。为了回忆,读者不得不频频回扫课文中的有关部分,自然慢上加慢,常导致阅读失败。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克服学生的逐字阅读习惯。在提高学生的语音能力的同时,改进逐字逐句分析课文的教学法,这种教法容易误导学生,使他们认为英语阅读就是单词加上语法。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将生词和课文分开处理,预教部分重要生词,而将次要生词留待课后阅读处理。限定学生的阅读课文时间,迫使他们加速阅读,以改掉学生逐字阅读、有声阅读等不良习惯。

二、学生的语言能力水平因素

阅读是一项认知活动,是读者从课文中获得知识、信息或某种享受等活动,是读者进行再认、解码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读者的语言能力及其他能力来完成。其中,读者的语言能力水平是进行有效阅读的基础,是阅读过程中的低级加工阶段,是进人高级加工阶段的唯一途径。所谓语言能力是指读者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即对语言中的音素、词汇、句法、语义和修辞模式的识别以及这些知识的实际运用策略。多数研究人员和教师普遍认为语言能力水平和阅读能力相互作用至关重要。他们认为,外语读者必须达到一定的语言能力水平方能进行有效的阅读。阅读问题,在初级阶段主要是语言问题,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词汇量、一定的句法等语言知识就根本谈不上有效阅读。在实际阅读时,读者所采用的阅读策略很大程度上依靠本身的语言能力。读者的语言能力水平愈高,‘阅读水平就愈高,阅读的成功率就愈高阅读的速度就愈快,词法和句法加工就愈接近自动化。

那么,在语言能力水平方面,哪一个因素更为重要呢?研究结果表明,对课文中所出现的结构语法控制度比词汇控制度更为重要。读者为了阅读外语课文的命题内容就必须能够应付语法、结构的约束。语法知识能提高外语的阅读能力,在实际阅读中,良好的语法知识可以自动弥补陌生词汇所留下的空白,而且可以帮助读者利用语境线索猜测生字。英语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活动时应该充分了解阅读的机制和有关阅读的理论知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使问题充分暴露在其中。充分的阅读材料是语言资料的来源,同时它又能促进语言能力的增长,而语言能力的增长反过来又能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句法猜测,尽量减少逐字解码以提高阅读速度。在教学中,有一点要特别注意的是不应孤立地教授语言知识和技能。阅读的成功不仅依靠语言知识而且还与非语言知识有关。

三、背景知识因素

背景知识是外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变量。总的来说,具有某种西方背景的学生比缺乏这种背景的学生学英语要快、要容易。背景知识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还能补偿学生一定的语法缺陷。学生在阅读时不仅受到书面文字的刺激,而且学生本人所拥有的信息、观念、态度和信念也与课文相互作用。这种知识与语言预测能力决定了学生阅读时所产生的推论,也决定了对课文的理解度。这种背景知识是学生本人的,是从过去的经验中所获得的,这种背景知识的结构就是“图式( Scheme)”。图式有3种:课文图式处理语法及内聚结构;体裁图式解决不同课文体裁的修辞结构;而内容图式则与课文的主题有关。学生在进行阅读前,总要设计一种有关课文的图式,然后在阅读过程中加以证实、修正。阅读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能否激活一种适合课文的图式、取决于学生搜索到的图式是否与课文匹配,还有,对中国学生来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是否具有课文相应的图式。学生阅读失败常常是因为以下原因:

1.学生语言能力水平较低,难以将文字表征建构成有意义的语言,自然无法依据课文线索来搜索、激活合适的图式;2.作者在课文中没有提供足够的线索供学生有效地利用由下而上的加工模式来激活已有的图式;3.读者缺乏具体的内容图式。这一点尤为突出表现在课文中隐含的文化内容知识方面。语法水平、修辞水平相当的两篇課文,其内容与读者文化背景相近的、熟悉的要比遥远的、陌生的课文容易读懂。

背景知识及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具有实际意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过于重视孤立的语言知识以应付考试,而忽视了非语言知识,忽视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些教师甚至认为靠背景知识、图式推论读懂课文是一种假懂。结果不少学生通过了某种考试,却不能独立地阅读

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除了教授语言知识外,还必须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鼓励学生多读、多看,不断地进行自我积累知识。同时在课文讲授时避免割裂课文整体的语法、词汇分析模式,不仅把课文看作为“语言目标”,而且也看作为“信息来源”,使学生得到系统的知识,了解课文的内聚结构,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他们能做出与教学目标相符的、精确的、整体的推论,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四、课文因素

学生在进行有效阅读时,接触的是各种课文。课文的结构、行文方式、内容本身特性均直接影响有效的阅读和教学。阅读的成功与否与课文本身特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结构是指把一些观点联系在一起的逻辑组织形式。写作课上所分析一些基本修辞结构实际上就是人类思维模式的反映:如简单列举、论据与结构、比较与对照、时间顺序、因果关系、问题解决方法等,这些结构决定了课文的形式和内容。研究表明:结构清楚、组织良好的课文能够增加学生对其内隐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的可能性。反之,结果可能相反。

影响课文理解的另一因素是课文的局部相关性,即内聚力。局部相关性由几种简单语言环节或纽带所确定,在句子范圍内和句子之间把各个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内聚纽带实际上就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语法,因此当一个段落或一篇课文内聚纽带清楚、准确地连接起来时就有助于学生迅速、有效地理解。课文内容本身也影响着有效阅读。如果课文内容本身是学生所熟悉的内容,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将会增快和提高。但如果课文内容学生不太熟悉或不熟悉的话,并且概念密度过大,就可能会造成阅读困难,造成学生频频回扫,阅读速度变慢,理解力下降。

目前,英语教师只能在既定的课本范围内对课文进行教学,这是教师所无法调控的因素。但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解决。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课文当作有机的整体,从篇章人手,激活学生相应的图式,以达理解

五、教学方法因素

阅读教学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占有很大的份量。学生本身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是决定阅读成绩优劣的重要因素,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阅读成绩。教师的教学方法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方法,同时也是向学生传授学习的方法。目前,大多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多采用词汇、语法分析,再加上翻译的方法。教师在授课时辛苦地举例,学生辛苦地记笔记,这种情景并不少见。这里笔者不想指责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它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但从英语成绩优秀学生的学习策略来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失败方向”的教学方法。对课文的处理从最详细、最困难的地方着手,使学生如果没有教师的帮助就难于阅读。结果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低估了他们自己的英语阅读能力,并养成了依赖教师的习惯。我们在英语考试中就发现不少学生可以用较短的时间完成语言部分,而在阅读理解部分则花时过多改正之处过多。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教师过分地注重完成学业、获得高分,而忽视了其阅读能力、阅读策略的培养。

作为教师,应该对教学理论、认知策略有比较充分的了解,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完成学业,而且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是否能转换角度思考一下。在传统的教学中,使用于几乎是清一色的教学模式:朗读生词表,解释部分生词,请学生读段落,解释语言点,选做部分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模式恐怕已经传了好几代,那么能否改变一下呢?能否以课文为中心,对生词表中的生词进行挑选,选取理解课文所必须的生词进行预教?这样可以减少学生的生词恐惧症。在阅读课文前进行田式激活活动,做好阅读准备,然后给学生以不同的任务进行多次课文阅读。其任务先一般,后具体,把语言基础部分化作具体的阅读任务,使学生在课文阅读时一步步走向成功。这样可使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避免了逐字阅读、盲目阅读超负荷阅读等不良习惯,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那么学业的完成自然是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2]胡来胜,汪曼.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探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第03期.

猜你喜欢

背景知识内聚力语言能力
CRTS Ⅱ型轨道板/CA 砂浆界面内聚力模型研究
基于内聚力模型的轮盘破裂转速预测方法研究
透明质酸填充剂的物理生物特性与临床应用
落实“两个关注”,促使课堂评价走向有效
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
生活·体验·内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