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融合背景下乡村发展定位探析

2018-07-21任秋燚

青年时代 2018年11期
关键词:城乡融合马克思主义发展

任秋燚

摘 要: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是新时代我国城乡融合理论提出和实践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的发展理念。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城乡融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城乡融合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和实现具有自身的内在逻辑,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应该重视如何保持农村发展的独立性和坚持其自身的独特性问题,这对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乡融合;马克思主义;发展

一、城乡融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

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是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特有的城乡发展实际问题过程中提出来的。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城乡规划理论是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时代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时代;其中一方面工业化的加速发展使得城市不断扩张其范围,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寻找发展的机会而成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雇佣工人,从而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工人享受的权利、占有的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的不平衡和不平等。另一方面,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产生了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以及为缓解城市用地而不断占用农村的土地所造成的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在城乡融合过程中要注重对城乡的合理规划。

其次,对于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关系,马恩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关系的发展呈现出“城乡混沌一体—城乡分离与对立—城乡融合的历史过程,符合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发展规律。”这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工业反哺农业思想提出的基础。

最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城乡融合中的农业农民思想。城乡融合的深入发展离不开作为基础的农业和作为主体的农民,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农业和农民的思想是以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充分发展为立足点和人类的自由解放为出发点。他们在注意到工业革命对城乡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了农业在社会生产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马克思强调:“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

城乡融合理论、城乡发展关系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重要方面,是党的不同领导核心关注和关心的问题,是社会的生产和发展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在建国初期就意识到“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结合当时发展实际提出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要相互支援、相互促进,还要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时代背景下通过改革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发展的差距。江泽民则在全面向市场经济过度的关键阶段和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考虑到要加大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还要加快小城镇建设从而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胡锦涛2004年在《关于加强农村工作若干政策的意见》中明确城乡建设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全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二、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

(一)城乡融合在新时代实现的可能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一方面说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不断提高,同时与此相适应还要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尤其是城乡之间的发展问题。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的建设,农村的建设同样离不开城市的带动。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是城乡融合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城市产生了诸如生产空间饱和、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劳动力短缺等等的问题,这就让建国以来处于从属地位的农村发挥自身独特的资源、环境和劳动力的优势,通过城市的辐射和带动,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市场经济的基本作用就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优化配置资源,有效调控经济运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中的劳动力、土地、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促进城乡的进一步融合。最后,城乡之间的融合要求国家和城市生产力的高度和快速发展从而辐射和引领、带动农村的发展,但是农村的发展需要城市在经济上发挥引领作用外,城乡之间的融合还需要政府制定正确的政策,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制制度”等等,通过政府制定建立正确的制度和不断完善发展的政策,解决城乡融合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从而更好的实现城乡融合。

(二)城乡融合中实现农村发展的困境

我们应当明白城乡融合是有效发挥城市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这种发展不仅仅只是经济上的发展,还应该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首先,我国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重城轻乡”的思想。这种思想使农民对自身的发展没有自信,一味地依靠土地生活却没有意识到“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事业”;这种思想使政府对乡村建设的关注度不高,对乡村建设体制的确立和政策的制定积极性不足。其次,城乡融合如何发挥农村自身的优势,土地资源丰富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农村劳动力人口的转移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带来的农村空心化,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问题亟待解决,农村建设人才缺乏的问题也需要慎重的考虑;最后,政府宏观调控的积极有效发挥与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如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依托社会发展的有利时机充分在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和功能。农村自身发展的不足、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及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滞后仍然是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城乡融合:乡村有乡村的定位

城乡融合强调的是农村与城市在尊重差异性基础上的发展,城乡融合并不是农村的城市化,没有了农村与城市的差别;这样就误解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想。城乡融合应该始终保持农村的定位,在农村各个方面发展的同时保持农村的独特性。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首先要努力破除城乡发展的二元结构,消除城乡发展中的城乡之间和工农业之间的对立,更为重要的改革户籍制度,让农民以平等的身份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通过精准扶贫的政策打破城乡发展经济上的不平等,为乡村的发展提供政策的支持和制度的支撑。其次,制定合理的城乡融合规划,尤其是以2007年《城乡融合规划法》的颁布和实施为改革的先锋,不断深化城乡各个方面的改革和融合,在法律制度的层面保证城乡融合的深入推进。最后,政府应当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卫生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将城市与农村作为不同发展条件和水平的主体来看待,将农村和城市的经济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考量和规划。

(二)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上的优势和农村在土地、劳动力上的优势,努力实现城乡优势资源的双向互动。其次,城市在资源和发展条件等面占据更多的优势,要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就要注意城乡之间发展的差别,不断地提高农村的建设水平、农业的生产率和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要通过市场机制推动农业工业化的进程,加快农业发展的机械化、化肥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尤其是农产品与城市农产品的竞争优势。最后,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平台推进农村优质劳动力的发展,通过政府和公益性的非正规机制培养大批素质高、有技能的劳动者。

(三)立足“五大發展理念”建设有自身特色的美丽乡村

第一,以创新作为城乡融合的第一动力,在城乡融合过程中要保持农村发展的独特性,就要依托农村自身的资源等优势,创新发展方式。第二,通过协调作为城乡深度融合与保持农村独立发展的基本方法,协调城乡作为整体的统一规划、协调推进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城乡发展的一体化。第三,以绿色作为建设有特色美丽农村的底色。农村可以加大自然环境的保护力度,充分发挥舒适惬意的宜居环境的优势带动乡村的发展。同时,政治的生态环境也需要不断地巩固和完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6]第四以开放作为乡村保持独立性与独特性发展的通道,一枝独花不是春,百家齐放春满园,乡村在建设有自身特色的过程中,除了向城市的发展吸取经验还应该不断地与发展水平、发展态势好的其他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最后,以共享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参考文献:

[1]刘先江.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J].社会主义研究,2013(6):36-4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78—79页.

[3]王伟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4]郭爱兰.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模式、障碍和应对措施[J].商业时代, 2012(14):12-13.

猜你喜欢

城乡融合马克思主义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从分工理论出发解读马克思主义城乡观及其现代应用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