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语学习中汉语迁移现象的EEG研究

2018-07-21王路明,李诗瑶

青年时代 2018年11期

王路明,李诗瑶

摘 要:二语学习研究属于心理语言学范畴的重要分支,其语言学习、表达和理解三大过程都受到母语的影响。本项目运用神经语言学的实验方法,针对汉语母语者进行脑电波实验,测试其自主学习一种人工语言的效果,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总结说明汉语的迁移现象,为二语学习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二语学习;汉语迁移;EEG

一、引言

目前认知神经科学技术在语言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母语迁移效应可以通过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直观地进行观测、比较和检验。早期行为实验揭示二语学习是学习线索的过程,如MacWhinney认为句子加工是多种线索互相竞争的过程,且这些线索在各个语言中强度不同。学习者在刚接触目标语时会使用母语的理解机制,随着学习者不断接触目标语,理解机制中的线索强度会慢慢地接近目标语中原有的线索强度。因此若母语具有和二语相似的形态句法则二语学习获得母语的正迁移效应;反之则获得负迁移效应。国内二语学习的ERP研究正处在起步阶段,个别涉及到母语迁移效应如汉语母语者如何学习英语的被动结构。但因为二语集中在英语上,其研究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意义也有待证实。

二、实验方法

本课题利用ERP技术记录汉语母语者学习一门人工语言的过程。首先,人工语言给所有学习者创造公平的学习环境,其次该人工语言具有语序,生命性和格标记三大线索,为二语研究提供了比较全面的观测环境。本课题通过让汉语母语者学习这门语言,考察母语迁移效应的表现形式以及发生作用的时间进程。

脑电图(EEG)反映了大脑电压随时间的变化,起初用于临床,目前也广泛用于语言研究之中,因为与行为实验相比,它具有极高的时间分辨率(精确到毫秒)和连续记录在线语言加工的优点。受试者的EEG信号通过电极帽上的多个电极被记录和放大,每一个电极代表在特定头皮位置上的放电情况。ERP反映的是在特定时间点上的EEG活动,即受试者对某个语言刺激(单词、句子等)所产生的脑电变化。

三、汉语迁移现象实验

(一)假设

在实验中我们对人工语言操作三个变量:语序、论元生命性和格标记。主要对以下假设进行验证:以往格标记语言加工实验结果表明,格标记违例产生N400/P600或N400-P600双相效应(德語:Schlesewsky & Bornkessel-Schlesewsky,2009;西班牙语:Nieuwland et al, 2013)。汉语母语者面对二语格标记违例是否产生类似ERP效应。

汉语虽然在形态上缺乏格标记,但在线索强度上,汉语和二语相似,都依赖生命性。我们推测汉语母语者学习二语的特点应该在ERP结果上有所反映。

以往跨语言研究结果揭示句子加工存在一个普遍机制,称作施受非对称性,即大脑偏好把句首论元(NP1)分析成施事者而不是受事者。我们推测二语学习也将受到施受非对称性的影响,施事者和受事者的格标记违例效应呈现质或量上的不对称。

(二)设计

人工语言学习者的脑电波和自然语言学习者的脑电波相似。本实验使用人工语言可以排除和实验不相关的因素。该语言只有20个词汇,其中10个人10个物。该语言语序灵活,动词在句末。同时,与很多格标记语言类似,该语言具有格标记且有规则,即有生命的施动者后有格标记ne,有生命的受动者后有格标记ko,而无生命的名词后不加任何格标记。

被试者为浙江工业大学的23名汉语母语者,20名实验者的数据有效。在词汇学习中20张图片对应20个名词。在句子学习中我们设计30张图片,每张图片对应两个合法的句子,这些句子都是由所学的名词组合而成。受试者通过图片自学60个句子。我们使用120个新句子测试,不显示图片。首先,受试者通过图片学习词汇,词汇测试正确率超过90%的受试者可参加句子学习。两次句子学习步骤完全相同。在句子学习中,受试者首先观看60个图片及其对应的正确句子。然后他们直接进入句子测试并被记录脑电波。他们需要根据之前所学知识判断句子是否符合法,每次判断后电脑都会显示判断正确与否的反馈。

四、ERP结果

行为数据显示,第二次学习明显比第一次学习正确率更高,因此我们主要对第二次学习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

在NP1处,可以看到格标记违例条件相对于格标记正确条件诱发了更大的晚期正波,这与以往研究中格标记违例效应的表现形式比较吻合。一个“新”发现是,相对于其他三个条件,带格标记的无生命受事者从加工早期就很不同,直至诱发了一个更大的P200。在550-800ms视窗,格标记违例条件诱发了一个更大的LPS。

在NP2处,格标记效应在施事者和受事者上完全不同。当NP2为施事者时,在200-500ms视窗带格标记的施事者条件相对于其他两个条件诱发了更大的早期负波。而当NP2为受事者时,并没有观测到与施事者处相应的效应。

五、讨论

首先,实验结果支持施受非对称性。在句子加工中,大脑总是需要又快又准地指认施事者,同时预期该施事者是一个典型的有生命的施事者。在本实验中,N400在NP2为无生命施事者最大。我们在德语组的实验结果中也发现了该N400,由此可见,施受非对称性具有跨语言的普遍性。

其次,实验结果也体现了汉语母语对二语学习的影响。两次学习结果都显示德语组比汉语组的正确率高。面对与母语形态不同的二语,汉语母语者需要更多的认知负荷进行格标记加工。汉语中也存在与二语对应的OSV语序,O后面也可以带宾语标记,如被字句,而实验结果显示只有当NP1为无生命受事者时才能诱发这一效应,这体现了汉语母语的迁移作用。与印欧语系的语言不同,汉语的被字句通常表达消极的意义,因此NP1通常是人,譬如“学生被老师批评了”而一个无生命的NP1显然无法担任受害者这一角色。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汉语母语者的二语学习实验结果体现了语言加工普遍性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汉语在二语学习过程中的迁移作用。汉语母语者在加工无生命受事者句首论元时采用“被动语态”策略,以往德语母语者学习该语言的策略有质上的不同。

參考文献:

[1]常欣,王沛.(2013). 晚期汉-英二语者英语被动句句法加工的ERP研究, 《心理学报》. 第45期773-782页.

[2]王路明.(2015).优势语序还是优势解读?利用ERP考察汉语双论元歧义句的解歧过程,《心理学报》.2015年7期869-877页.

[3]Bornkessel-Schlesewsky, I., & Schlesewsky, M. (2009). The role of prominence information in the real-time comprehension of transitive constructions: A cross-linguistic approach.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Compass, 3, 19-58.

[4]MacWhinney B. (1997).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he Competition Model. In de Groot,A.M.B.& Kroll,J.F.(Eds.),Tutorials in bilingualism: 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s (pp. 113-142) .Mahwah, NJ: Lawrence Earlbaum.

[5]McDonald J L. (1987). Sentence interpretation in bilingual speakers of English and Dutch. 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8, 379-414.

[6]Nieuwland, M.S., Martin, A.E., & Carreiras, M. (2013). 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 evidence for animacy processing asymmetries during sentence comprehension. Brain and Language,126, 151-158.

[7]Tokowicz, N., & MacWhinney, B. (2005). Implicit and Explicit measures of sensitivity to violations in second language grammar: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investigation.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7, 17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