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的社交焦虑:“三天的朋友”

2018-07-21李雯

北方文学 2018年15期
关键词:朋友圈焦虑社交

李雯

摘要:基于社交软件的社会性,微信朋友圈能够时刻反映出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变化。三天朋友圈从侧面反映了当代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形象期望是多变的,以及这种多变背后的焦虑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朋友圈;社交;焦虑;大学生

一、大学生朋友圈的自我表露现状

人的本质是社会性动物,在网络媒体上的社交也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姿态,这些自我表露往往反映出了当事人的内心活动。Jourard最早在《The Transparent Self》一书中提出,自我表露是指告诉另外一个人关于自己的信息,真诚地与他人分享自己个人的、秘密的想法和感受的过程。在微信朋友圈当中,这种自我表露的范围被放大至数倍,朋友圈超越了物理时空的限制,我们随时可以了解周围人的动向或者发布自己的消息。刷朋友圈已经成为大家的习惯性行为。身处在被信息包裹的网络媒体中,我们每天都接受着成千上万条最新消息。但总是会觉得接触到的还不够多。时时刻刻刷朋友圈,睡觉前,起床后反复刷朋友圈已经是早已存在的社会习惯。对于大学生来说,对新世界的发现,与他人生活的强烈对比更是加剧了心中的渺小感焦虑感。

二、“三天朋友圈”的心理成因

城市化的生活方式早已改变了以往的人际交往关系,即“次要接触代替主要接触,血缘纽带式微,家庭的社会意义变小,邻居消失,社会团结的传统基础遭到破坏。”网络社交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成本变低,好友关系泛滥,人们接触到的消息越来越泛滥,人际交往关系也开始弱化。大学生群体处于刚开始接触社会现实的阶段,正是大量接受外部信息并塑造自我形象的时机。人们往往在社交媒体中展现出最好甚至超越现实的一面,因此看到他人的精彩生活与物质享受时心理难免会产生落差。大学生群体的可塑性很强,一个人在朋友圈中有无数种形象。有坚持早起坚持阅读的积极形象,也有情场失意,学习不顺的消极形象。相信很多大学生都会注意到一点,许多朋友圈在发布后的几小时或者几天后都会被作者删除。朋友圈中大学生频繁发表删除经历了一个情绪演化的过程。在面对一些负面情绪时本能的想要发泄或者得到他人的安慰,但过后又觉得这种行为不理智,可能影响到个人形象,甚至与好友的其他观点相冲突产生压力,发朋友圈过后反而给自己带来了困扰。又或者自己想要塑造的个人形象发生了变化,比如想展现给别人不同于以往的积极的生活方式,不想给别人看到自己变美变帅以前的“黑历史”等等。

“三天朋友圈”正是规避这种再评价负面影响的好手段,既保留了自己以往的历史记录了生活,又让别人只能看到自己想展现的一面。在宣泄了情绪的同时又兼顾了心目中的个人形象。只能看到近三天的动态,对于发布者来说也是一种短暂的放松与解脱,不必为了发布什么样的内容而烦恼,也没有完全脱离社交媒体。“不是我封闭自己,而是别人没有看到”这种短暂的逃避心理也让让人们在浮躁焦虑的网络社交环境中有了喘息的机会,同时能够营造出一种神秘感。

三、“三天朋友圈”背后的焦虑心态以及影响

三天的朋友圈固然让许多烦于形象管理的人找到了放松的出口。但也从侧面反映,当代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形象期望是多变的。也许今天觉得认真学习,踏实努力是受人尊重的,在各種媒体上受到当今社会大热的“有钱就是可以为所欲为”观念影响之后,明天就会觉得金钱至上是最被认可的。今天觉得大火的“佛系”状态显得自己较为时髦,明天又觉得这样不够表现出自己积极优越的形象。社会心理学中的“焦点效应”表示:人们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一次次发表新内容之后又会担心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和评价是否会受到影响。干脆封闭朋友圈,避免这种反复自我塑造的麻烦。

种种行为都能够清楚地反映出当今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的焦虑心态。这种心态在这个年龄段很正常,初次开始接触社会中的分化事实,认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对自己的要求每一天都容易受别人的影响而改变。而在朋友圈中获得的评论和点赞就是最直接的社会反馈与价值认同。在得到共鸣与支持时有利于缓解心理压力,调节心理状态。这种出于自尊的需要对于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三天的朋友圈规避了形象管理的麻烦,让大学生们间歇性地离开社交群体,可以不必为他人对自己的印象评价而烦恼,在自己的角落中有了放松感与自由感。但在网络社交盛行的如今也失去了一些在线上与他人深入交流互动的机会,同时疏于形象管理也不利于正确的自我认知和约束,导致对自身的言行要求标准降低。

朋友圈作为一种社交工具,是展示自己,了解他人生活的一种手段,向谁展示如何展示本身都没有对错。在网络社交中如何平衡自己的心态,在自我要求与他人反馈中找到平衡点,正确地使用社交工具而不是被这一工具束缚,才是我们大学生如今应当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汪民安.大都市与现代生活[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05.

[2]陈少华.情绪心理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45-47.

(作者单位:临沂大学传媒学院)

(指导教师:李明娟)

猜你喜欢

朋友圈焦虑社交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