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金圣叹的小说理论
2018-07-21夏乙天
夏乙天
摘要:金圣叹的小说理论具有相当高的价值和历史地位,这些理论主要融合在针对《水浒传》所作的评点里,包括关于创作动机的观点,格物与因缘生法的理论和小说创作方面的技巧。其中格物与因缘生法的理论在作者设置情节、塑造人物和读者进行阅读鉴赏等方面都有重要的运用。
关键词:金圣叹;小说理论;水浒传
金圣叹没有创作过专门的文论作品,他的小说理论是融合在对小说的评点过程里的,分析详细、理论性强,其丰富的内容在多方面都体现出价值,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丰富和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金圣叹针对作者为何创作小说,提出了文以载道、心闲试笔和怨毒著书三种创作动机论。《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宋代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金圣叹从维护封建纲常的观念出发,对农民起义是不赞成的,然而他又对人民在当时黑暗统治下的苦难感同身受,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司马迁“发愤著书”观点的影响,所以怨毒著书是他持有的主要思想。他认为这种著书动机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感受,譬如对奸臣当道的愤懑和朝廷腐败的不满,表达的是作者对时代的思想感情。[1]
同时,金圣叹在对《水浒传》的评点中提出了两个重要的理论,即格物与因缘生法。“格物之法,以忠恕为门……忠恕,量万物之斗斛也;因缘生法,裁世界之刀尺也。”[2]格物本是儒家的认识论命题,金圣叹所提出的则是要求观察生活,研究事物内在的道理,并以忠恕为法门。所谓忠恕就是将自己对事物本性的理解推及其它事物。因缘生法是一个佛教命题,认为世间万物不是无缘无故存在的,是因缘和合而成。格物与因缘生法相结合,就是要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和逻辑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艺术想象。这种方法在设置情节、塑造人物和阅读鉴赏方面有重要作用。
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提到:“《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3]显然他已经认识到小说剧情的虚构性。有些事情作者曾亲身经历过,写成小说情节就比较得心应手。但生命个体的经验毕竟有限,作者无法用自身经历满足全部的情节发展需求,这时就用到格物和因缘生法的原理,以自己的经历去揣摩事件,发挥合理的想象,根据需要发展出虚构的情节。
从“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4],可见金圣叹对人物性格的重视。小说作者要想通过典型事件揭示出特定时代的真实,就应该善于对不同的人物个性进行描写。人物的性格特征不同,在事件中表现出的态度和行事方式不同,自然会产生生动的故事情节。像《水浒传》这样的长篇章回小说,难免出现前后情节雷同的情况。比方说打虎,经典的就有武松和李逵两个;说杀嫂,也有武松和石秀两回。[5]然而同样的情节塑造出的却是不同的形象,这是金圣叹提出的“将欲避之,必先犯之”,偏要写相同的事件,在同中求异,更见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相互作用的高明。另外,在金圣叹之前,还没有人对性格的内涵以及小说创作中人物性格的表现作系统的说明,他在人物性格方面的观点代表着小说理论开始走向成熟。
除了设置情节和塑造人物,对小说进行鉴赏也同样用到格物和因缘生法的方法。文学鉴赏不仅是品读故事情节,而是通过对作品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全面理解。比如金圣叹读《水浒传》的三段论法:高俅来而王进去矣。王进去而一百八人来矣。则是高俅来而一百八人来矣。不把事件放到历史环境中去分析,是无法看出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的奥秘的。[6]
小说写作技巧也是金圣叹评点小說时关注的重点。他首先注重结构上的统一性,强调严密的整体构思,其二是结构本身要有形式美,通过引申诗歌、散文的笔法制造韵律和节奏。金圣叹在点评中还常提修辞的字法、句法以及叙述章法,比如起结之法、相对章法、草蛇灰线法、横云断山法等。但金圣叹并不一味强调遵循法度,而是以活泛为作文妙诀,强调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实现语言灵活多变的效果。
金圣叹的小说理论在多方面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点。金圣叹在评点中的用词有时前后重复,有时过于逐字追究,有过度阐释、过度发挥主观性的嫌疑,甚至根据自己的好恶任意删改原文,《水浒传》七十回之后的内容就整个都被删去了。而且,金圣叹引导读者用格物与因缘生法的理论鉴赏作品,然而小说中展现的社会现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十分复杂,仅靠因果逻辑去解读就略显薄弱了,还可能导致理解朝片面化和简单化的方向偏离。
参考文献:
[1][6]袁济喜.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3][4]金圣叹.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M].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5]施耐庵,水浒传(金评本)[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