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之殇

2018-07-21雷定坤

北方文学 2018年15期
关键词:生态批评

雷定坤

摘要:《沉没之鱼》中地处东南亚的兰那国有被英国殖民的历史、信仰多神教的“无名之地”受基督教的渗透、自然环境在美国旅客被救之后遭到外国公司破坏,这些情节具有明显的“生态性”特点。该论文运用后殖民生态批评的视角去重读该小说,并探讨故事中以英、美国为例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兰那国的殖民干预、宗教渗透以及经济剥削,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经济、自然生态的失衡,证明作者对世界范围内、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生态问题的关注。

关键词:《沉没之鱼》;生态批评;后殖民批评

21世纪以来生态批评逐渐摆脱本土研究的界限,将视角从“地方”扩大到“全球”。基于这一大的时代背景,生态批评出现了“后殖民转向”。生态批评与后殖民批评在以下三个方面有交叉点:(1)对“公正”的诉求:前者将环境公正拓展到社会公正、后者则一直致力于提倡种族、国家间的公正;(2)对中心的解构:前者试图消解“人类中心主义”,后者则批判“欧洲中心论”及“白人至上论”;(3)对“理性”、“科学”的质疑:两者都认为现代科学对生态、社会环境的失衡负有责任。[1]28生态批评与后殖民主义批评的结合使其批判对象从“人类中心主义”聚焦到“种族歧视”,且将“生态帝国主义”纳入其研究范畴,更加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间的环境公正,批判视角更加开阔。

谭恩美的第五部小说《沉没之鱼》表面上看是一个冒险、悬疑故事。但细读文本时,我们会发现《沉》是一本“生态小说”。在这部小说中,谭恩美一改她擅长的“华裔母女叙事”风格,将12个有着多种种族背景的美国游客带到东南亚的兰那国,并借亡魂陈碧碧之口讲述他们的历险经历,同时评价了他们在异域文化中面临的文化休克与误读,谴责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三世界国家造成的生态破坏。

一、“救鱼”为借口的殖民干预

二战之前,殖民主义表现为直接的军事占领、政治统治以及经济剥削。二战后,殖民、半殖民国家纷纷赢得独立,但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仍然通过资本往来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地方政府建立各种商贸合作关系,名义上是投资,实际上却是剥削当地劳工,掠夺环境资源,转嫁生态危机,积累巨额财富[2]30。这是新形式的殖民主义,生态殖民主义正是这种殖民主义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集中体现[3]120。

这两种形式的殖民在兰那国都有所体现。与多数东南亚国家相似,兰那国曾被英国殖民。19世纪中期,英国人深入兰那国腹地,占领了首都曼陀罗。“从此,兰那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总督驻扎在沿海最大的港口城市:碧波城……英国人在那苦心经营了一百年,英属兰那成为了亚洲最重要的大米和木材出口地。就连深山中的南夷部落,也不得不臣服于英国总督的淫威。”[4]85(1)武力征服与经济剥削使得兰那国失去主权,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其自然资源也成为英国原始资本积累的牺牲品。

这种盘剥一直持续了近一个世纪。但独立之后的兰那国同样摆脱不了殖民的阴影。这一影响通过小说中“拯救溺水的鱼”这个故事得以体现。在曼陀罗市的一个市场上,旅行团一行看到路边一堆锦鲤奄奄一息。游客质疑为什么在一个佛教国家还会杀生。导游沃特解释道:“他们在屠宰和捕鱼时都很恭敬,他们将鱼捞到岸上,他们所是在救鱼,免得它们被淹死……”94马塞先生立即质疑道:“挽救不需要救助的人,侵略别人的国家,让他们遭受损害。名义上是帮助他们,其实是杀了他们。就像我们在越南干的坏事!”(同上)作者借马塞之口将矛头直指美国政府在全球范围内的霸权政治。

小说扉页上作者也引用了一个“救鱼”的寓言故事。其中鱼是自然环境与第三世界国家的象征。虔诚者救鱼的态度体现了人类从自我利益出发的“人类中心主义”,他们从来不考虑自己的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助也是以经济掠夺为目的。因此,“拯救溺水的鱼”是贯穿小说的一个生态殖民的隐喻,映射了“美国的文化优越心理及其霸权行径”。[5]184

二、基督教在兰那国的渗透

除了主权受到殖民国的侵蚀,兰那国、尤其是其丛林深处“无名之地”的宗教信仰也在基督教的影响下从多神教变成单一神教,造成当地信仰生態失衡。虽然兰那国的宗教信仰以佛教为主,但生活在深山中的南夷部落却是一个叛逆的民族,“他们没有正统的宗教,而是在几千年里信仰各种神灵。他们相信守护神、女巫和绿精灵是悲剧的导演者,也是灾难的传播者。他们崇敬土地和水之神。”178由此可见,“无名之地”的南夷部落有着原始的多神教的信仰,且敬畏自然,认为自然是不可侵犯的。多神教的信仰使南夷部落的族人宽容豁达,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使得他们远离忧虑与恐慌。

但是,19世纪末,基督教开始传入兰那国。当本尼问及他们的当地导游沃特是否熟悉浸信会时,他说:“十分了解,很多浸信会传教士来过兰那王国。他们成功地赢得了许多教徒了,特别是山区部落。”104商人塞拉菲尼丝·安德鲁斯通过倒卖兰那国富有异国风情的物品到英国而发家致富,甚至比肩当地的达官显贵。他通过自己的影响以及魔术表演成功俘获了一批拥趸,并将基督教义传授给他们。

基督教本质上是单一神教,对上帝的绝对信仰排斥了其他一切“偶像崇拜”。其在“无名之地”的传播引导当地人将自然祛神化。塞拉菲尼丝在玩魔术时,身边就放着《圣经》。他的呼吸使得书页翻动,于是他便借此机会说服当地人这是上帝的显灵。而每当这个时候“很多信仰者立刻感到上帝的手抓住了自己的脖子”181。同时,塞拉菲尼丝还警告当地人:“在你们的村庄里,你们有很多神灵,他们想要使你们遭受灾难和伤害。”181通过威胁与恐吓,村名渐渐接受了塞拉菲尼丝的传教。《旧约》中《创世纪》一章将人类置于万物的管理者,地位仅次于上帝。一旦接受了这种角色设定,追随者便失去对自然的敬畏,认为自己的地位高于自然。

三、“无名之地”的生态破坏

如果说第二节中兰那国的生态观在西方殖民主义意识、尤其是基督教教义的冲击下发生变化,由此造成的生态保护意识下滑是间接的、隐形的,那么其带来的自然环境破坏则是直接的、显性的。作为后殖民生态主义批判的对象,“生态帝国主义”意味着“殖民主义者的殖民扩张活动改变了当地自然环境和生物群落,对原生态造成不利影响”。[6]56这种“生态帝国主义”在《沉》中体现为美国资本在“无名之地”的扩张以及由此而来的生态危机。

美国游客在国外失联引起了西方世界的高度关注。兰那国以及丛林深处的这片“无名之地”也迅速成为美国关注的重点。在“无名之地”被困了二十多天之后,美国旅行团终于被救。不久,美国一家电影公司请南夷部落出演“最真实的表演”。在巨大的经济收益的诱惑下,部落答应出演名叫《疯狂的丛林!》的真人秀节目,指望能在节目结束后获得几百万兰那元的收益。节目收视率在头两周突飞猛涨,在美国周四黄金时段的节目中排第一。

一个月之后,观众的兴致不再,节目收视率也一落千丈。“即使部落里的几个人因疟疾不治而亡,也没能使收视率回升。节目组在巨资投入各种表演之后,没有赚回一分钱,最后节目被取消了。”302部落当然也分文未赚。且由于生存环境遭到破坏,部落被迫迁徙。消失了几个月之后在边境的难民营被发现。而此后就再无音讯。而军方的简报称,这些自称为“神之军队”的人“中途逃跑并愚蠢地跳入河中溺水了”303。虽然真相不得而知,但“无名之地”因外来商业的侵袭变得面目全非、部落被迫背井离乡却属实无误。正如小说第五部“不是结局”中第二节的标题一样,故事发展到这的确是个悲剧。

四、结语

后殖民生态批评在关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将视角集中到种族关系,批判环境种族主义与生态帝国主义,并对“曾受帝国统治而产生的生态系统的形成、现代全球化资本运作下的生态发展进行后殖民视角的审视”。[7]89《沉》在冒险、悬疑小说的封面下讲述的却是第三世界国家在第一世界国家的政治、经济、信仰干预下而出现的生态危机。“拯救溺水的鱼”作为小说标题以及贯穿全文的隐喻揭示了以兰那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生态危机的根源。作者借此映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政治霸权及其造成的人道主义灾难及环境破坏,提醒读者对“生态帝国主义”保持警惕。

注释:

(1)文中小说原文的引用均来自北京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的《沉没之鱼》,后文中的引用只给出页码,不在文献中一一注释。

参考文献:

[1]姜礼福,孟庆粉.西方后殖民生态批评述评[J].外国语文,2013,29(3):27—31.

[2]Huggan,Graham and Tiffin,Helen.Postcolonial Ecocriticism:Literature,Animals,Environment.[M]London:Routledge,2010.

[3]張剑.生态殖民主义批判[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117—124.

[4]谭恩美.《沉没之鱼》[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5]徐刚,胡铁生.美国华裔文学“荒原叙事”的当代发展—以《第五和平书》和《拯救溺水鱼》为例[J].社会科学研究,2015(1):178-185.

[6]姜礼福.后殖民生态批评:起源、核心概念以及构建原则[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2):55-59.

[7]江玉琴.论后殖民生态批评研究—生态批评的一种新维度[J].当代外国文学,2013(2):88-97.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外语学院)

猜你喜欢

生态批评
动物资本与垃圾动物:纪录片的救赎与希望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简述生态批评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