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典诗词对外传播的方法
2018-07-21刘禹汐
刘禹汐
摘要:本文针对古典诗词的重要意义,在对当前传播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进行分析后得出一些教学策略和在对外传播中的方法。
关键词:对外传播;古典诗词;教学策略
中华古典诗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近年来的汉语热,近乎席卷了全世界。从汉语桥到诗词大会中外国人的积极参与再到特朗普孙女的《三字经》和唐诗的精彩展示,汉语在世界上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在美国孔院中举行的“经典咏流传”活动。在朗朗读书声中,我国古典诗词跨越时空,将古今联系起来,了解古典诗词就是了解中华文化。诗词比散文所含的无言之美,诗词是含蓄暗示,若即若离引人入胜。所以如何让古典诗词更好的传播就是该文章想讨论的重点。
一、在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留学生中华古典诗词的兴趣调查发现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对古典诗词热情不高,“无用论”
认为古典诗词距现代汉语距离远,没有学的必要。外国人来中国学习的是现代汉语,古典诗词与现代口语脱节,这样的差异让他们很难转换自如。
(二)学生热情虽高但在理解诗词的意思上仍存在疑问,不能很好地了解其中的深意
1.地名相同产生的迁移
[1]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这里的“江陵”指位于长江中游,就是湖北荆州市的江陵。在韩国“江陵”是“江陵市”位于韩国东部海岸地区。那这样可能韩国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受本国文化的影响就以为是自己国家的江陵,还在想怎么可能一日就从中国到韩国呢?
[2]黄鹤楼(张九龄)
晴川历历汉阳树,昔草萋萋鹦鹉洲。
“汉阳”一词会让韩国学生又产生“迁移”,韩国现在的首都首尔,之前是叫汉城,更早之前,叫的是汉阳,汉阳旁边还有一个汉江。中国湖北在汉江旁边,有一个汉阳。
2.数词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让外国学生困惑
如:
[1]望庐山瀑布(李白)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2]将进酒(李白)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这里的“三千”、“三百”,学生会直译,其实在汉语里,数字不但是记数的符号,而且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意义。“三”就是中国古人哲学思维的表现和发展。随着人类思维能力的进步,必然在思维过程中进行思维选择,认为“天、地、人”为“三才”,“三”天地人之道也。在诗词里用“三”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多”更因为古人的思维方式。
3.古今异义造成的理解上的差异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2]遥遥三湘,滔滔九江,山川阻远,行李相通。
“妻子”在古代指的是“妻子和孩子”,在现代汉语中词义就缩小了,只表示“老婆”。“行李”在古代汉语中表示“行者”,現代汉语指的是“包裹,随身带的东西”。
4.诗句易解情难懂
李白的《将进酒》我们可以了解其中字义,但若不能知人论世,我们可能无法理解诗中李白的豪迈和潇洒乐观的人生态度。
5.“难以启齿”的字音
就如《将进酒》中的“将”(qiāng)若读音读错了,可能该字的意思就理解偏了。所以外国人对古典诗词是又爱又恨,就怕读错音引起笑话。
二、古典诗词的传播策略
汉语国际传播的“五观”问题[1]中指出可以通过利用传播方式的柔性观来传播,如:风俗传播;艺术传播;人物传播;仪式传播;文学传播。对此,有以下几点策略:
第一,我国媒体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外国友人展现我们的古典文化。如:多开展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多举办像《中国诗词大会》、《汉字英雄》等全民性的文化活动。作为汉语教师掌握多国的文化知识,这样在遇到容易让学生产生疑惑的地方,教师能主动讲出学生易困惑的地方。
第二,在讲古代诗词的时候,避免不了要与现代汉语做比较,多帮学生整理一些古今异义词,在学生真的理解了其中的差异。
第三,利用“情景法”将学生带入几千几百年前的时代,让他们“真实有感”的进入那个时代。如:李白《行路难》中的“路”不仅仅是指道路,更是指他的前途,但是最后仍然不忘砥砺自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只有了解李白的性格和追求的理想才能真正的领悟这首诗。这样的精神正是中国人民几百年来的精神境界,不畏困境努力奋斗,在苦难中谋求发展的艰苦卓绝的精神啊!
第四,运用“成语”来引出古典诗词。在当代生活中,人们常常使用四字词语,因为其中含义丰富,简单的四个字可以使表达的内容深刻,但若是用不好则会让人啼笑皆非。若是将四字词语的出处和它的“前世今生”讲述给外国学生这样就会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成语”并对古典诗词有更好的理解。如:“青梅竹马”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能常用的成语,它的出处就是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第五,以“字”带“篇”。陈寅恪先生指出;“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沈兼士,1935)中国语言的魅力不仅在于语言的音韵美,还在于每一个汉字所承载的深刻文化内含。若是将有代表性的“字”先讲给学生,那么学生就可以自己理解了。
三、结语
要让外国友人“带着兴趣来,揣着文化走。”古典诗词作为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部分,是最需要对外传播的,当然传播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是解决问题,让古典诗词更好的走向世界。正所谓,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文化相融,文化相融在于语言相通。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与语言的相通,我们还要展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综上所述,古典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国内外的人们。我们要重视古典诗词并将其推陈出新,让外国友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就目前的情况本文也提出一些教学和传播策略,当然问题是不断地出现的,策略也是不断完善的,所以要想完成一个全面的完整的策略还需要很多的工作,期待今后进一步的深入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宝贵.汉语国际传播的“五观”问题[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
[2]马春燕.中国传统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中传播的新途径[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7.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