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赤壁赋》中苏轼情感的变化

2018-07-21赵娜

北方文学 2018年15期
关键词:赤壁赋悲情赤壁

赵娜

“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这段经典台词又何尝不可以来概括苏轼的人生经历呢?苏轼一生仕宦,一生沉浮,因“乌台诗案”含冤来到黄州,此时他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来到黄州壮美的赤鼻矶,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寄情山水、凭吊古人。

苏轼一生几度起伏,历经生活磨砺,尝遍人生况味。本文以游览过程中,几次情感的起伏变化为线索,深刻而精彩地阐释了人生的哲理,表现了苏轼旷达的人生观,也启迪了后来一代又一代人的心智。笔者从文章中撷取其中一个亮点——情感的变化,以此作为探究本文的基点,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进一步把握苏轼的思想和人生观。

一、由景生乐,景中含情

苏轼和客人一起来到赤壁之下,感受赤壁这一历史古迹的壮美。开头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领略秋江夜色之美。风缓缓吹来,江面上没有半点涟漪,一轮圆月从东山上慢慢升起,在夜空中徘徊。白茫茫的雾气弥漫在江面上,月光仿佛浮在水面上,可谓是浮光跃金,水光相映成辉。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足以赏心悦目,作者也确乎陶醉于其中,以至感到了“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所止”,而后进入了“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境界,而通过作者这样精彩的描写,我们也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与作者同享那“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时的良辰美景。如此美景,作者举酒诵歌,任一叶扁舟在茫无边际的江面上飘荡,独占风月无边,冯虚御风,俗虑尽除,宛若仙人,此时身心与自然相融,于是发出了“饮酒乐甚”的感慨,又情不自禁地扣舷而歌。这开头一段,正面突出了一个“乐”字。

二、乐极生悲,悲不自禁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一开始就写了秋夜泛舟,饮酒放歌,此情此景,可谓快乐至极,那么作者是否会一直乐下去呢?

作者纵声放歌,“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是全篇之文眼。而作者的喜乐悲忧都系于“美人”一身,“美人”喻国君,就是宋神宗。对“美人”的遥望和思念,应该本身就带着淡淡的伤感。正所谓“景愈美,情愈哀”,当客人悲凉的箫声响起的时候,情感也就完全进入了“悲”的境界。客人的萧声特别的悲伤,“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不仅如此,还“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这种悲伤是绵延不绝的,是让人挥之不去,凄然泪下的。

如此月朗风清之夜,客人却触景伤怀,悲伤万分。客人的“悲”感染了作者,于是“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人究竟为何而悲伤呢?客人感叹像曹操那样的英雄,“而今安在哉?”再优秀的人物,最终还是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更何况是渺小的个人呢?在这里表现了一种对英雄永逝的悲伤。他把自己置于宇宙万物之间,发出了“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不仅感叹了自身的渺小,还感叹人生的短暂。这些问题,让客人无法释怀,所以只能“托遗响于悲风”。

作者为什么在听到客悲凉的洞箫声也生出了悲情呢?苏轼作为“乌台诗案”的主角,无端受屈,含冤入狱,几次濒临死亡的边缘。结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被软禁在黄州地界,他有冤难申,壮志难酬,因此倍加感伤。其实,作者在这里是借客人之口,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仕途上的坎坷,命运的多舛,生活的困惑以及人生的困惑,种种牢骚愤懑,似钱塘江水汹涌澎湃喷薄而出,可以说将悲情写到了极致。

三、超脱自我,转悲为喜

面对客人和客人带给自己的悲伤,苏轼又是如何来应答呢?苏轼并没有如客人那样悲观,儒家的苏轼能处逆境而不丧志,就在于他能从道家和佛家的思想中得到解脫。

他首先从“水月变与不变”的角度出发,指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佛家认为,生命完成了一次生死就如同月亮完成了一次圆缺。因而苏轼认为,既然千万年来,江水日夜不停地流去,无穷无尽;月亮不停地圆缺,生命也就循环不止,这就是变中有不变。既然天地万物无穷无尽,那“我”也和万物一样,是“无尽”的。所以,就不必哀叹“吾生之须臾”,反而应该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其次,他从“对待万物取与不取”的态度出发,指出:“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认为不是自己该拥有的,一丝一毫都不索取,我想,这里应该指的是对功名利禄的索取,其实这就显示了作者对荣辱得失的一种淡然与豁达。而“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作者在这里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于是劝客人与自己不如把握眼前的美好,更好地珍惜与理解生活。由此可见,作者的世界观不仅仅是局限于对待自然界的变化,更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找“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

最后,客人终于破涕为笑了,转悲为喜了。我想,此时的“喜”已不再是开头那种单纯的山水之乐,而是他内心矛盾释然之后的旷达与超脱,是对生命真谛大彻大悟后的至乐,是一种直面现实而经过深刻体悟后的真乐。这一种喜和乐比前一种“饮酒乐甚”的“乐”更稳定、更持久,更深刻。

余秋雨说:“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而此次苏轼于月下游赤壁,从景中得到了乐,又乐极生悲,陷入了悲情的最低谷。但是作者毕竟是大家,面对水与月,他很快就从“悲”情中解脱,忘怀荣辱、超脱死生,与水、月融为一体,实现了人生的圆融。而此时情感也升华到了一个新高峰这就是他对生命真谛大彻大悟后的至乐、至喜。而这个“乐悲喜”的感情变化过程,正是苏轼成熟的一个缩影。其实,这也正像我们人生的一座座山峰,有起有落,跌宕起伏,而我们就要学会像苏轼一样以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对待困境!

(作者单位: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 语文组)

猜你喜欢

赤壁赋悲情赤壁
节录苏东坡《前赤壁赋》
千江有水千江月——《赤壁赋》任务学习
悲情英雄
苏东坡《前赤壁赋》
鏖战赤壁(下)
鏖战赤壁(上)
悲情中亦有壮怀——重读《项脊轩志》有感
《赤壁赋》用典赏析
陈水扁“悲情奔丧”
悲情富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