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唐诗人喻凫诗歌中的仕进思想

2018-07-21辛秋君

北方文学 2018年15期
关键词:诗歌

辛秋君

摘要:生活于晚唐的喻凫是当时颇有声名的诗人。喻凫自幼苦读诗书,累举十余年不第,后虽及第,终其一生却都是七品以下官员,远离政治中心。但他从未停止求仕的心态,不断与当时名士进行往来唱和,并和与自己同为中下层的文人们交心诉苦,还与方外人士广泛交游。

在科举几乎是唯一实现抱负途径的晚唐,喻凫坚持着入仕的信念,他在科举的道路上不停尝试,希望通过政治途径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价值。但由于晚唐时期社会动荡,朝政的黑暗,喻凫累举十余年而不第。

在多年考试而不及第的过程中,他尝试用诗歌来作为仕途的敲门砖,希望用诗歌来获得当时重臣以及社会的认可,从而从另一种途径实现自身的理想抱负。虽然十余年后喻凫终于及第,且手中职权不大,但喻凫并没有放弃对仕途的希望,他还积极地通过诗歌来鼓励友人继续考取功名。

关键词:喻凫;诗歌;仕进思想

一、喻凫生活的时代背景

(一)政治危机 内忧外患

首先是政治危机不断加深。安史之乱的发生是这次危机的开始,唐王朝近百年的励精图治毁于一夕,使得国家情况迅速由盛转衰。安史之乱结束后,手握兵力的藩镇诸侯为夺权而导致内乱频繁,一直不安于为臣的吐蕃也趁机发难,使得国家更加风雨飘摇,人民生活每况日下,苦不堪言。皇室统治力量大为削弱,尤其是中唐以后,三大政治问题日益突出。

一是藩镇割据。安史之乱遗留下来的一大痼疾就是藩镇割据与叛乱。喻凫生活的中晚唐时期,是公认的“乱世”。

二是宦官专政。中唐以后,宦官权势日益膨胀,越来越大,至晚唐,连皇权的废立也可以掌控。大和九年(835)发生的甘露之变,宦官仇士良大开杀戒,宰相王涯等600多朝臣被杀,振动了朝野,一时间人人自危。此后的历届帝王,如同虚设,皆受制于宦官。

三是朋党之争。实际上就是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宗派之争。一方为牛党,以牛僧孺为首的出身寒门、科举致仕的官僚集团,一方为李党,以李德裕为首的出身世族靠门荫致仕的官僚集团。两党拉帮结派明争暗斗排斥异己,一方掌权得势,就打击排挤对方,多少士人牵連其中饱受朋党之争的残害而仕途偃蹇,喻凫的好友李商隐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

除了唐王朝内部的政治危机,民族矛盾时有发生,西南有吐蕃的入侵,尤其是东北民族契丹在安史之乱后日渐崛起,给唐王朝以更大的威胁。

(二)经济衰退 重心南移

由于当时权力中心处于北方,所以北方遭受的战乱比南方更为严重和频繁,相比之下南方社会情况则比当时的北方好上许多。南方相比起北方,本身就有着相对优越的条件,可以说南方的富足是维持晚唐经济命脉的系带,《新唐书·权德舆传》所谓“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吕温《吕衡州集》卷六《故太子少保赠尚书左仆射京兆韦府君神道碑》亦云:“天宝之后,中原释耒,辇越而衣,漕吴而食。”大部分南方地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民风淳朴,又是战乱中相对安定和富足之地,文人们为生计而选择栖身于南方也就显得合情合理。

(三)文化多元 禅宗盛行

经过安史之乱的沉重打击,国家残破,哀鸿遍野,满目疮痍,民不聊生。中唐以后,一方面,希望复兴儒学,以韩柳等古文大家为代表;另一方面,形成于盛唐时期的禅宗为广大士人所接受,借以慰藉苦涩的心灵,使之有所寄托,因而在中晚唐时期出现了一大批特殊人群——诗僧,比如皎然、灵澈、灵一、清江、贾岛、贯休、齐己等,而佛禅造诣很深的士人比比皆是,如白居易、柳宗元、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除了禅宗的教义能够安抚乱世人心之外,贫寒失意的士人还可以暂居佛寺禅院,留下了大量的佛禅题材的诗作。从喻凫的诗歌作品可以看出,中晚唐时期,朝政越来越走下坡路,黑暗腐败的末世来临,佛教思想开始再民众中传播开,对社会上的影响越来越大。身处于乱世之中,喻凫的思想也难免受到影响,晚唐时期频繁的战乱、动荡的生活以及身处异乡的贫苦生活,都对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二、喻凫诗歌的仕进思想

(一)对自身的举荐

喻凫作为出身下层的寒门弟子,在动乱的朝政中参加了十余年的科举,在入仕希望渺茫的情况下,也只能另寻出路,他埋心于诗歌的创作,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大众的认可。且在多首诗歌中透露着自己的仕进思想。

如《呈薛博士》:“辛勤长在学,一室少曾开。时忆暮山寺,独登衰草台。名期五字立,迹愧九年来。此意今聊写,还希君子哀。”

这是一首典型的拜谒诗,在诗中喻凫表达了自己对仕途的渴望,叙述了自己求学的努力,以及对自己多年参加科举不第的失望,直白地在诗中表达了希望薛博士可以赏识自己的意愿。同样的拜谒诗还有《上高侍御》一诗:“旧隐白云峰,生涯落叶同。关河一栖旅,杨柳十东风。迹处龙钟内,声居汩没中。酬恩若有地,宁止杀微躬。”

诗中喻凫隐居在寺庙中,将自身比为落叶,恍惚中已经过去十余年,自己还是没有得到赏识,并表达了若高侍御能提拔自己,自己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

在上诗中可见喻凫对于仕途的执念,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广大寒士们的处境。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虽然科举是他们实现人生理想的唯一途径,却处于有门无路的尴尬境地。

在不遗余力的向权贵们举荐自己的同时,喻凫也在生活之余对自身的求仕生涯进行审视,如《得子侄书》“不得经史力,枉抛耕稼功。”以及《感遇》“江乡十年别,京国累日同。”中都对自己多年来的求仕生活感到迷茫和苦闷,这是人之常情,也正是这些感悟使得喻凫的形象更加充实丰满。然而在经过这些思考后,喻凫还是继续着自己的求仕道路,可以说仕途是他们绝望生活中唯一一根希望的稻草。

(二)对友人的鼓励

喻凫为觅举和求仕,在人生各个时期,均有交游的经历,脚步遍及长安、早秋寺、龙翔寺、弘济寺、石窟寺等地,但无论隐居还是漫游,喻凫都频繁地与友人交游,并和他们建立了友谊。在自身不断努力进取的同时,喻凫也积极地鼓励友人参加科举,如《送石贲归吴兴》:“同志幸同年,高堂君独还。齐荣恩未报,共隐事皆闲。访寺临河岸,开楼见海山。洛中推二陆,莫久恋乡关。”

此诗作于喻凫及第之后,表达了对同年参加考试却未及第的友人的惋惜,同时不忘嘱咐友人不要迷恋家乡的安逸生活,继续参加科举才是出路。同样在《送友人下第归宁》:中“旋应赴秋贡,讵得久承欢。”喻凫在送友人考罢归乡时就嘱咐友人不要贪恋游玩,很快秋贡考试就要开始,新的机会马上就要到来。以及在《赠张濆处士》中称赞友人“道高天子问,名重四方招。”希望友人继续努力,不要因一时的失败而放弃。

当友人因未及第而失落时,喻凫也是感同身受的,如《送友人罢举归蜀》:“憔悴满衣尘,风光岂属身。卖琴红粟贵,看镜白髭新。栈畔谁高步,巴边自问津。凄然莫滴血,杜宇正哀春。”喻凫使用了杜鹃意象来表达友人内心的痛苦之情,杜鹃、啼血等词形象得描绘了友人落第后得心酸与憔悴,而喻凫自身经历了十余年的科举,深知这种痛苦,于是第一时间用诗歌来给友人送去安慰。同样在《送潘咸》:“坚苦今如此,前程岂渺茫”以及《酬王檀见寄》:“酬难尘鬓皓,坐久壁灯青”中,都有喻凫对友人苦读生活的同情以及鼓励。

三、总结

喻凫中年早逝,仅留下的诗歌65首,但却生动形象地记录了一个下层寒士在当时动荡社会中的真实生活,他为了梦想四处漂泊、为了得到赏识积极拜谒。喻凫正是封建时代广大士子的一个缩影,唐代诗人方干评价喻凫“所得非众语,众人那得知。才吟五字句,又白几茎髭”宋代诗人方回也在《次韵谢喻岩叟》中写道:“赐姓远从梁武日,家风复见喻凫诗。”可见喻凫的诗歌成就以及他对后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元]辛文房著.唐才子传[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3]马国云.山僧尽相识,应念苦吟人—诗人喻凫的诗歌创作[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3).

(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诗歌
马元诗歌10首
诗歌
诗歌是光
跟着诗歌畅游道里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