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经》植物意象研究

2018-07-21耿庆菊

北方文学 2018年15期
关键词:诗经意象植物

耿庆菊

摘要:《诗经》305篇,涉及植物的篇目有134篇,这些植物意象,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本文将这类意象分为描述性意象,比喻类意象及象征性意象三种类型。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植物意象在开创比兴传统与抒情言志传统中的重要价值。同时植物类意象构筑的意象传统,表现出的讽刺精神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诗经》;意象;植物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國诗歌的现实主义道路,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孔子讲“不学诗,无以言”足见《诗经》的重要性。《论语·阳货》篇:“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183这里就提到《诗经》中记载有大量植物,这些植物作为意象被引用进诗,成为表情达意的重要媒介。潘富俊先生所著《诗经植物图鉴》认为《诗经》中植物共有160类,其中特定植物150类,还有10类植物泛称。吴厚炎先生的《<诗经>草木汇考》认为“草木见于《诗经》近一百四十多种”。[2]1笔者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诗经》共305篇,提及植物的篇目有134篇,其中国风74篇,小雅43篇,大雅10篇,颂7篇。植物种类之多,包括花卉类谖草、舜华、芍药等,百谷类黍、稷、麦等,树木类松、柏、桑等,水果类木瓜、木桃、木李等。

一、植物类意象的分类

陈植鄂先生在《诗歌意象论》中曾提及“在诗歌意象中,这种通过一定的组合关系,表达某种特定意念而让读者得之言外的语言形象,如‘黄叶树、‘白头人等等,就叫做意象。”[3]13这就揭示在诗歌中,意象作为一种主观情感与客观意象的结合体,呈现出一种我们称之为“意境”的审美想象空间。以表达情感作为分类标准,本文将意象分为以下三类:

(一)描述性植物意象

描述性植物意象就是对植物进行客观描摹,由植物直接反映作者感情的一类意象。作者将感觉情思与现实物象有机结合并通过具体描写来建构诗歌。描述性意象又分为静态意象和动态意象。静态意象就是通过具体描写植物的细节形态,展现其特征与蕴含的深意,例如《周南·葛覃》,这首诗讲女子归宁,但并没有从归宁写起而是以“葛之覃兮”起兴,具体描写葛的形状与长势,接以女子割葛草、煮葛,用葛草织布作衣的劳动。整篇诗歌通过描写葛草以及女子的劳动描绘了一位勤劳朴实的女子形象。动态意象在《诗经》中主要是指通过主人公采摘植物的一系列动态劳动,展现植物的特点与诗歌的主旨。例如《召南·采蘩》,这首诗前4句通过问答的形式:“到什么地方采白蒿?”“沼泽地和沙洲。”“采白蒿作什么?”“公侯之家用来祭祀”“到什么地方采白蒿?”“到山涧中去。”“采白蒿作什么?”“公侯之家用来祭祀”。在介绍采蘩人工作同时也介绍了蘩的植物特性,生长环境以及实际功用。后两句通过描绘采蘩人辛勤的祭祀活动表现了底层人民的辛酸与悲凉。

(二)比喻性植物意象

《诗经》开创了我国诗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比”就是“比喻”,这一手法是中国古典诗歌最基本的表现方法之一。比喻性植物意象又分为明喻性意象和暗喻性意象。明喻性意象就是指被比和比喻成分都在诗歌中出现,并在两者中加上好像、仿佛一类表示比喻的词语。例如:《郑风·有女同车》描写女子容貌之美好像是娇艳的木槿花,以鲜花比喻美女,展现女性独有的青春靓丽。又如《郑风·山有扶苏》以“扶苏”、“乔松”比喻高大挺拔的君子形象。暗喻性意象是指没有明显的比喻词,但是所选的意象却有比喻的作用,例如《周南·关雎》以采摘荇菜的人比喻男子热恋的淑女,抒发了追求女子而不得的痛苦心情。又如《卫风·硕人》以初生的荻花比喻年少的新娘。《邶风·凯风》,这首诗中和煦的南风比喻母亲细致的照顾,“棘心”也就是未成长的棘,比喻年少的孩子,以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衬托母亲的睿智与善良。

(三)象征性植物意象

象征性意象就是通过某种情绪化的客观物象,经过联想、暗示或者代表某种思想感情的意象。换句话说,象征性意象就是借助所使用事物的外在特征,寄托诗人的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者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象征性意象在《诗经》中使用的非常频繁。例如《周南·桃夭》描写女子出嫁。全诗分为三个部分,开篇以桃花之艳荣盛赞女子的青春美丽。第一章描写生机勃勃的桃花,象征女子嫁人后也能“宜其室家”,第二章和第三章描写桃树果实累累,枝繁叶茂,象征女子嫁人后能子孙满堂为家族传统接代。《诗经》中使用象征性植物意象的诗还有很多,例如《陈风·东门之枌》,《唐风·椒聊》以花椒象征女性多子多福;《邶风·旄丘》以葛枝节肥大错综复杂象征朝廷小人作乱;《鄘风·墙有茨》以墙上布满荆棘象征君王无道;《唐风·杕杜》以赤棠树象征兄弟之情等等。

二、植物意象的审美价值

(一)比兴传统的建构

《诗经》作为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其开创的比兴手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作品。宋代朱熹也在《诗集传》中定义:“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4]3虽然“比”、“兴”在定义上有所不同,但在诗歌中往往是交错使用,《诗经》中有不少篇章就是以植物类意象比兴开头的。例如《周南·关雎》,第一章以鸟的鸣叫声作比,兴起追求淑女为配偶的愿望。第二章以顺水漂流的荇菜作比,表现追求淑女而不得,辗转反侧的心境。最后两章以采荇菜的行为作比,兴起君子追求淑女的激动之情。整篇诗歌全用比兴手法,生动的再现了君子追求淑女为其配偶的举动与心情。又如《卫风·淇奥》以淇水边的绿竹作比,兴起君子姿容如玉,文采斐然,仪态庄重的赞赏之情。《郑风·将仲子》以杞树、桑树、檀树作比,表现了热恋中的少女委婉拒绝情人相见的场面。

(二)抒情言志的传统

《诗经》的篇目中很少有叙事的史诗,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此后我国诗歌一直沿着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幽风·七月》从年初写到年终,从种田养蚕写到打猎凿冰,通过农人大量的农事劳动展现下层劳动人民勤苦劳作的生活场景,抒发了对底层人民生活之苦的关怀之情。《邶风·匏有苦叶》匏指葫芦,“古人将葫芦分成苦、甜两种,苦者指果实成熟且外皮变干而作器物使用。‘匏有苦叶即是味苦之类也。”[5]64诗歌以“匏有苦叶”起兴,表达了女子等待情人内心的孤苦。“深则厉,浅则揭。”简单六个字写出了女子的追求爱情的勇敢。“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冬天到了就不再行婚嫁之事,表现女子内心之焦急。“卬须我友”以朋友代指自己的情人,写出了女子独有的娇羞与矜持。诗歌以味苦的葫芦为名,折射出等待爱人的女子内心的焦急与羞怯,一位为爱大胆执着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起这种作用的植物类意象在《诗经》中还有很多,《王风·中谷有蓷》以枯萎的益母草作比表达了被休弃的妇人内心的极度的悲伤却又无可奈何的悲愤之情。《唐风·椒聊》以象征多子的花椒作比,赞美了女性多子,家庭兴旺。《小雅·常棣》赞扬了兄弟是一家人,应当互相帮助同心协力的兄弟之情。

三、植物意象的影响

(一)意象传统的开创

《诗经》的重要之处就在于对后世的影响重大,许多意象的使用为后世文人做诗留下了宝贵的经验。《诗经》有大量植物类意象代表着固定的思想情感。比如《周南·桃夭》以桃花比喻新嫁娘,以果實比喻妇女多子,开创了我国诗歌多以灿烂妖娆的鲜花比喻女子的先河。《唐风·椒聊》中以花椒比喻妇女多子,此后诗人也多用石榴,花生,大枣等盛赞妇女的繁殖能力。再如《诗经》中多以绿竹,兰草比喻君子,以松柏比喻高大挺拔的男子,以梅花象征有美好品德的人等,后世也都继承下来,“梅兰竹菊”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代表了凛然正气与高尚的情操。《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凤凰非梧桐不栖,此诗以凤凰喻臣子,以梧桐喻贤明的君王,后世诗人受此影响也同样有“碧梧栖老凤凰枝”的诗句。《小雅·采薇》以杨柳比喻思念之情。“柳”即是“留”,后人做诗词也是以柳寄予内心的思念与挽留。由《诗经》所开创的意象传统构建了一整套固定的抒情模式,由此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含蓄蕴藉的诗歌风貌,对后世诗歌的发展可谓影响深重。

(二)讽刺精神的萌芽

西周末年,周王室衰微,社会动荡不安,《诗经》中出现了大量针砭时政的怨刺诗。这类诗歌大都是通过某一类具体的意象作比,寄予内心的感慨。以《鄘风·墙有茨》为例,茨就是蒺藜,“繁生的具刺果实,使人不快。”[5]79以墙上长满蒺藜不可扫比喻君王的乱伦丑事是掩盖不住的,君王的不耻行为就像蒺藜一样深深刺痛人民的心,表达了对君王的谴责态度。后世《楚辞》也以“江离弃于穷巷兮,蒺藜蔓于东厢”比喻小人当政。再如《小雅·宛柳》“有菀者柳,不尚息焉”,以茂盛的柳树比喻君王。朱熹谓:“王者暴虐,诸侯不朝,而作此诗。言彼有菀然茂盛之柳,行路之人岂不庶几欲就止息乎?”[4]222以劝诫百姓不要到柳树下休息暗讽君王暴虐之政。《诗经》中这类表达讽刺精神的作品还有很多,如《陈风·防有鹊巢》,《小雅·青蝇》等。这一类被称作“变风”、“变雅”的作品实是讽刺精神的萌芽,后世诗人继承这一传统,创作了大量的讽喻之作。

《诗经》其提及植物类意象的篇目有134篇,约占整个篇幅的二分之一,可见植物类意象数量之多,提及频率之大。本文以这134篇诗歌为基础将植物意象分为描述性意象、比喻性意象以及象征性意象。这些意象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起塑造比兴传统,抒情言志传统,调节音律等一系列作用。《诗经》大量诗歌以比兴开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将植物类意象作为抒情言志的载体。这些意象的使用逐渐流传下来,遂逐渐形成了固定的意象传统。《诗经》中还蕴含大量的讽刺精神,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极大影响。《诗经》以其丰富的内涵与意蕴独立于中国文学之林,影响中国几千年来诗歌的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永远不朽的篇章。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8.

[2]吴厚炎.《诗经》草木汇考[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3]陈植鄂.诗歌意象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4]朱熹集注.长征点教.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潘富俊.诗经植物图鉴[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文传院)

猜你喜欢

诗经意象植物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将植物穿身上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