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体会

2018-07-21王正凤

职业 2018年7期
关键词:电路模块教师

王正凤

电子技术基础是电类专业基础课,可分为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两大部分。本文主要针对模拟部分讨论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体会。

笔者工作在职业技术学校,选用的教材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电子技术基础》第五版。该教材将理论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这让教学过程变得更加有趣,当然对教师的要求也有了新高度。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外还必须熟练掌握电子专业和综合性知识与技能,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能力、方法。笔者从事本专业教学10多年,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分享以下三方面的体会。

一、精心设计第一节课,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每一学期,当接到教学任务书时笔者都会关心所教的是哪个班级,本学期所教的是哪一门课。除此之外,教师都希望第一节课能够给同学们留下好的印象,希望同学们能够喜欢上笔者的这门课,喜欢上作为教师的笔者。那么教师该怎么做呢?

其实第一节课的教学工作不在于教学本身,教学过程是整个学期的一个慢慢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急于一时,所以教师不必着急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或者教师可以专门将第一节课设置为“启发课”,并没有具体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的安排。第一节课上教师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學生了解这门课程的精华所在、趣味所在,了解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与教师的学习、生活以及将来的工作都有什么关系;让学生知道今后的一段时间的学习都是非常有意义而且很有趣的事情。比如在第一节课教师可以展示电子技术教学中的有趣实验,比如二极管单向导电性的实验、发光二极管应用电路、光电二极管应用电路、音频放大电路、晶闸管调光电路等,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电子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演示的实验自然过渡到课程的知识脉络,引导学生实现这些功能要从电路中的每一个元器件开始学习,把课程学习分为以下几个模块:基本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基本元器件的工作特性及应用、常用分立式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集成电路的工作特性及应用、创意电路设计与分析。根据这几个模块,将教学内容做相应的调整,并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为自己设定学习目标。最后一项创意电路设计与分析是对课程学习的提升,需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

二、根据学生特点改进教学方法

电子技术基础作为电类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系统性、抽象性和实践性,是一门既难教又难学的课程。我们的教学对象年龄多在15~18岁之间,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显著的优、缺点分别是:自卑感稍强、有一定的惰性和厌学心理、学习主动性不强、探究能力弱、畏难情绪大;做事积极、乐于动手、思想活跃、社会参与度高且易融入社会并迫切渴望得到肯定。针对以上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因材施教,避免过多纯理论性的分析讲解,多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做中学、学中做”,给学生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应根据学生特点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多表扬和鼓励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适当的活跃,借助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让微观的东西形象地展现,让学生充分理解,如此教学效果会有明显的好转。下面列举电子技术基础教学过程中各模块具体的教学改进方法。

第一,电子技术基础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掌握的是基本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在授课过程中首先在教材上做一些处理,基本元器件部分主要包括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晶闸管、单结晶体管这五个基本元件,将这几个元件作为一个模块的各个单元进行学习。元件的识别与检测教师主要通过实物展示、课堂演示、学生实践操作练习的方式展开,演示过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演示和教师现场演示操作及指导纠正相结合,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相互纠正,教学效果明显。

第二,在学生掌握了基本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的基础上对元器件展开学习,分别对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晶闸管、单结晶体管的工作特性及应用电路进行系统学习。学习过程中教师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理解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同时让学生思考并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理解电路为什么会出现相应的现象,学会分析电路,并能通过实践掌握结论。例如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通过要求学生搭接电路,观察实验现象就可直观地看到二极管对电路的控制作用,什么情况下导通,什么情况下不通就一目了然。

第三,学生对元器件有了一定认识后,开始学习常用的分立式电路。这个模块的学习有一部分会与前面重合,但明显的区别在于,前一个模块重在对元件的认识,对元件如何工作的了解,而本模块重在对电路的理解。例如在本模块中对三极管的共射极基本放大电路进行分析时,教师不再讨论三极管的三个工作状态下电流之间的关系、发射结集电极结的偏置问题(上个模块重点是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而是研究电路中静态工作点是什么,它的高低对电路产生何种影响?为什么?电路中交流量、直流量如何形成通路?为什么?这个问题在分析时借助仿真软件演示对比,让学生明白失真的现象是什么,并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自己对电路进行调试,遇到问题如何解决,为什么会出现类似问题,或者通过故障设置法提高学生排除故障的能力和电路分析能力。

第四,学习分立式电路后,引导学生思考分立式电路存在的缺点。在上个模块的实践过程中常常出现虚焊的问题导致电路故障,或者因为移动拉扯易产生接触不良等问题。因此为了电路能够长期稳定的工作采用一定的工艺,把一个电路中所需的晶体管、电阻、电容和电感等元件及布线互连在一起,制作在一小块或几小块半导体晶片或介质基片上,然后封装在一个管壳内,成为具有所需电路功能的微型结构。所有元件在结构上已组成一个整体,使电子元件向着微小型化、低功耗、智能化和高可靠性方面迈进了一大步,这就是集成电路。集成电路的学习中主要围绕集成运放展开,强调集成运放是直流放大器,教学过程中不去过分探究集成器件内部的情况,更多的是了解集成器件外部特性,例如元件引脚问题(关于引脚个数与电路符号不统一),通过符号与实物对比一目了然,以及各引脚的功能识读;又如 “虚短”“虚断”的意义及应用条件,什么样的电路中“虚短”和“虚断”可同时成立,为什么?什么样的电路中“虚短”和“虚断”不是同时成立的,又是为什么?这些问题如果纯理论地进行电路内部分析,学生很难掌握。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其应用电路来进行测量、统计,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这个结论,最后教师进行分析点评。这样使学生理解了“虚短”“虚断”的概念,才能灵活运用它分析电路。

第五,创意电路设计与分析主要是利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通过几个创新产品的制作了解创新的意义所在。创新主要体现在产品的“新意”上,电路本身设计并不一定困难,例如圣诞树、love七彩心形灯、数字时钟等,所以人人可实现创新。该活动一方面锻炼学生的技能水平,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要有创新的勇气,让学生有一种敢于思考的冲动和不停思考的意识,将会让学生受益匪浅。

三、重视各单元、各模块间的衔接

电子技术基础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个模块或者说章节之间的衔接是尤为重要的,学生常常处于片段式的学习中,这样不利于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而且知识点之间相互混淆。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有很多需要理解和记忆的知识,如果让学生有一个总体的知识脉络,将会使得学习事半功倍。比如学生在学习三极管放大电路时主要介绍了共射极放大电路、分压式射极偏置放大电路以及射极输出器,那么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共射极放大电路学习后为什么要学习分压式射极偏置放大电路,这两个电路有什么区别,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先学这个电路。这一系列的问题需要给学生提出来并予以解答,告訴学生分压式射级偏置电路本属于共射极放大电路的一种,它们都是既能放大电流又能放大电压的电路,应用最为广泛。但是这两个电路有各自的特点,共射极放大电路结构简单但是静态工作点不稳定,易受温度影响,容易引起失真现象。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才开始学习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该电路可有效地解决温度对静态工作点的影响。这样学生能够顺利地进入下一个电路的学习中,并在脑海里形成一个大体的知识脉络,能够将前后的知识串联起来。包括学习完三极管基本放大电路后为什么学习集成运算放大电路,一方面是分立式电路到集成电路转变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三极管放大电路是低频小信号交流放大电路,而集成运算放大电路是直流放大器。学完交流放大电路后,自然想到“直流信号如何放大”,所以后面学习直流放大器便顺理成章。后面为什么学习直流稳压电源呢?因为直流稳压电源可实现交流到直流的转变。这样将知识串联起来,学生对整本书便有了宏观的把握。如果让学生单单去记哪个电路是放大直流的,哪个电路是放大交流的,哪个电路是实现交直流转变的,那显然是非常无趣的事情。

以上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电子技术教学工作进行的思考与探索。教师只有推陈出新,适时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运用新的教学辅助手段及技术,才能培养出实用型、技能型的人才,同时不要忘记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生学是第一要务和主导工作,但职校生的身心发展也同样重要。职校教育阶段是职校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时代、黄金时代,而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是职校生最广泛、最常见、最突出的问题。教师除了教会学生技能还要时刻关心学生的心理问题,让学生健康地成长、快乐地学习是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电路模块教师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电路的保护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巧用立创EDA软件和Altium Designer软件设计电路
基于MATLAB模拟混沌电路
圆我教师梦
集成水空中冷器的进气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