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轼词中“风花雪月”的意象分析

2018-07-21赵雪峰张程

北方文学 2018年15期
关键词:苏轼诗词

赵雪峰 张程

摘要:在古典文学中,关于苏轼作品的研究己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苏轼词对物象的刻画繁多,本文从意象分析的角度出发,对苏词中的“风、花、雪、月”进一步做文学价值剖析,通过对以上四种物象进行系统的分析与归纳,探索苏轼诗词的审美意蕴、文化性格与审美风格。

关键词:苏轼;诗词;意向分析

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客观世界的具体形象,是客观事物在人的意识中的再现,是以往感性或知觉经验在意识中的再造或回忆。[1]古人认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词多采用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技巧,在作者对外界的特定事物心有所感时,便会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体的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感情之中,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情感。

一、苏轼词中“风”的意象特征

“风”乃是承担文学哲学含义的自然之物,出现在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在古文《逍遥游》中,庄子把“风”定义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大块”的意思就是“天地之间”,庄子认为风就是存在于天地之间的流动气流。

风是每个人都能感知却不可捕捉的自然之物,苏轼对自然之物有着敏感的感知力,在作品中对于风的描写带有其独特的特点,他不仅可以把已是陈辞滥调的“风”在自己用时加入新的情感与生命,而且还可以用自己独特的文采修辞,把物象写出清新之意,在平凡中表达出不平凡,与传统词人的绮罗香泽之风相比,展现出别开生面的气象。

在苏词中,对风意象的描写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苦难之风与自由之风。

(一)苏词中的苦难之风

在苏词中,风是伴随着其生命的苦难与枷锁而来的蛮风瘴雨。在《沁园春 孤馆灯青》中苏轼曾写道“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其最初的理想是报君侧,为国出力,但他在政治发展之路上却偏偏不如心意,苏轼在被贬海南三年之后,终于到了要离开的时候写下了《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月末参横,北斗阑干南”,作者化用古人的诗句,看似是在描写夜晚的风景,实则在暗示夜晚即将过去,渴望自己的政治生涯能够获得新生,正如下一句“也解晴”所表达那样,风总会停下,晴天终会到来。苏轼一生从未因官僚世俗的打击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常常把那些生活中的艰苦、官场上的贬谪之苦,当做最稀松平常的风,这样的苦风愁雨只是其生命中的一种历练。

(二)苏词中的自由之风

在苏词中的另一种风是从庄子那继承而来的随性自由之风,同时也源于苏东坡骨子深处的道家修养。在《水调歌头》中写到,“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臆想借助风的力量羽化成仙,道家的“风”让苏东坡诗词中涌动的一股超然达观的气息,从而使他在磨难面前依旧能够勇往直前,正如在元丰五年,苏轼被贬黄州后所作的《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中写到,“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此乃词人主客观世界契合的产物,象征着苏轼追求宁静安逸的理想境界与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理想。可以看出,苏东坡儒家的入世观念激励他在政治生涯锐意进取不断地开拓出新的天地,而道家的旷达乐观使他超然于世俗之外,冷眼看待世间一切挫折,所以说苏轼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的“知足”和“不争”是积极的,他对现状知足却不满足,怀着一颗积极向上的精神在逆境中实现自我。

二、苏轼词中“花”的意象特征

在生活中苏轼是一个爱花之人,因此“花”意象在蘇词中频繁地出现。苏词中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写,“花”便是词人传情达意的一个极好的工具。据统计,单“花”字便在苏词中出现150余次,在苏轼笔下,这些花纷纷被赋予了深切的感情,传达着词人的喜怒哀乐,思考与感悟。[2]在苏轼的词中,花包含表达着作者无限的情意,愉悦的时候有花相伴,离别伤感时也是满眼花泪泪,花虽然多姿娇柔,但纵是轻轻一笔带过,也充满养无限的情意,道不尽许多情。

(一)花是时令的标志

在《少年游 送元素》写到,“记得明年花絮乱。须看。泛西湖是断肠声”,柳飘花开的时候,正是春天来的信号,在词中花是季节的报信人,词人在写春时只言花开,妙笔生花。同样的手法在其他词中也有表现,如在《一丛花 今年春浅侵年》中写到“今年春浅腊侵年...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东风”二句进一步刻画“今年春浅”的特色,而且即使“有信”也“无人见”,但是春天却在“柳际花边”中露出了“微意”,可以看出词人对生活有着细致的观察。

(二)花是离别的愁苦

词人官宦一生,多不得志,总在外漂泊,每每会与亲人或朋友分离。“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与亲人、友人总是聚少离多,相逢总是短暂的,离别时依依不舍之情只能诉诸于花上,折枝残红以托相思,此等苦情悲意跃然于纸上;“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此词宋肾宗熙宁七年,苏轼在外处理饥荒,以多年没有回家,到了清明时节,坐在小院内思念亲人,小屋内荒凉加之伯劳鸟的悲鸣,让人闻后愁断肠。

(三)花是伤春的景物

当花败落时,象征着一个生命的终结,表明美好的春天即将过去。“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蝶恋花 暮春别李公择》。花的自然飘落表明暮春的到来,寂寞的园林里花木枯萎,在这悲凉的环境下,词人身同感受,不自觉的就会想起远方的朋友。在《满江红 东武会流杯亭》一词中写到,“枝上残花吹尽也,与君更向江头觅。问向前、犹有几多春,三之一”,词人望着满地的残红,明白春天即将逝去,心境不免悲凉,但是词人不舍春天就此离去,更去江头去觅,却发现真的已到暮春了,算一下春光仅剩三分之一,隐隐的表现出词人惜春的心境。

(四)花表达着韶华之易逝

在《江城子 曲》“陌上花开春尽也”与《定风波》“花谢飞絮春又尽”中深刻的描写到时光在花谢花开之间匆匆逝去,芳华易逝,人生匆匆,词人在花谢花开之时感慨时间的流逝;同样花也传达着作者希望后人珍惜美好年华,在《三部乐》写到“堪折便折。且惜取、少年花发”,苏轼至亲将不久于人世,泼墨感慨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花易凋零,人易逝,告诫人们珍惜时光,莫待了无花,空空只留枝,劝君惜时。

三、苏轼词中雪的意象特征

雪常出现于中国古典诗词中,为古代文人才子所畅谈吟咏,对于雪,苏轼同样也怀着一种特殊的喜爱之情。在后世流传的词中,其作品共有41处出现了对雪的刻画,[3]在这些对雪的描述中可分为直接描写的实体型雪意象与非直接描写的虚拟型雪意象。

(一)实体之雪

实体型雪的意象是指直接描写实体雪的意象,在苏轼词对雪意象的描述中占有重大比重。据统计,在收录的词中约有24处,[4]词人在对实体型雪意象的描写主要运用以雪为背景或直接描写雪这两种表现手法。

以雪为背景。在苏轼以雪为背景的作品中,多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在《南乡子 晚景落琼杯》中写到,“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此词写于作者被贬黄州后,看那满江的碧绿,想必定是从家乡的岷山与峨眉之巅的春雪融化而来,词人见到此景,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又如在《满江红 寄鄂州朱使君寿昌》中写到,“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此词与《南乡子 晚景落琼杯》写于同一时期,是寄给好友朱寿昌的词作,岷峨同样是代指岷山与峨嵋山,通过对长江雪色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心中对家乡的思念,同样的,借以对江汉的壮丽景色的描写,向友人以抒发自己心中的苦闷和郁愤不平之气。

直接描写雪。在苏轼的诗词中,对雪的描写有很多表现手法,在直接对雪的描写的词句中,不仅有对雪的刻画,其中更饱含深意。在《蝶恋花 密州上元》中写到,“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昏昏雪意云垂野”,表面上给人以凄惨的感觉,但是联系上文,在箫鼓声中农民举行祭灶祈求丰年,这即将来临的大雪正是农民对瑞雪兆丰年的期盼,隐隐的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

(二)虚拟之雪

在苏轼的词中,虚拟型“雪”意象大约有17处。虚拟型“雪”意象不以实体雪为描写对象,而是将“雪”作为一种喻体,以雪喻物,在以雪喻物中,又包括以雪喻色、以雪喻花或以人或物喻雪等小类。[5]

以雪喻花。“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从《世说新语》中谢道韫把雪拟花的描写开始,在之后的文学作品把花比成雪或把雪拟成花成为竞相模仿的形式,并在模仿的过程中进行创新。苏轼在《满江红·怀子由作》一文中写到,“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花如雪”,落花如雪之凌乱,池塘边的残红片片飞下,花似雪花一样纷纷落下,词境颇为苦涩,抒发了词人对其弟子由的思念之情;又如在《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中写到“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词人以在海南岛上常见的杨花来比拟岛上不曾有的雪花,这样的海南与中原的景色在词人心中就别无二致,于是乎发出“了不似天涯”的感慨。

以雪喻色。雪是洁白纯净的,就如那圣洁的白莲,因此雪往往也会用来形容颜色。在《浣溪沙 公守湖》中写到“雪领霜髯不自惊,更将剪綵发春荣”,用雪来比喻两边斑白的白发,但是心中却青少年的心,就如在《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那样,词人从未服老;又如在《劝金船·和元素韵自撰腔命名》中写到,“纤纤素手如霜雪,笑把秋花插”,用白雪来比喻美女纤细净白的双手,衬托出美女亮白的肌肤。在词人眼里,凡是能够与雪的颜色相近之事物,皆可用雪来做比喻。

以人或物喻雪。在《江神子·黄昏犹是雨纤纤》写到,“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此词采用以人拟雪的手法,“雪似故人人似雪”,词人以雪自拟,由景到人,陶潜自比,表达了官场的黑暗,“虽可爱,有人嫌”,刻骨铭心,感慨周围知己太少,无人可以推心置腹,突出了词人的独立人格与审美情趣;又如在《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写到,“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此词写于词人离家赈济灾民一年之久后,采用以物拟雪的表现手法,词人把飞雪拟成杨花又把杨花比成飞雪,运用类比与对比的手法,描绘出一种幽深缠绵的意境,表达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四、苏轼词中月的意象特征

“月”这一情感符号饱含了深刻的文化信息,历来为中国文人所钟爱。综观古今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月这一意象在文学作品特别是诗词作品中屡见不鲜。同样的,苏轼对月亮也包含着丰富的感情,其詩、词、文中皆有涉月,尤以词为之最。在薛瑞生先生编写的《东坡词编年笺证》中共收录苏词362首,其中涉及月亮词共计79首,约占全部词的25%左右。[6]。在苏词中的月,或直接称之为月,但多数是以“蝉娟”、“玉盘”、“桂魄”等指代。东坡先生对于月亮的感情模式具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望月生悲阶段与望月而悲阶段。

(一)望月生悲

在深夜,每每望到挂在天边的明月,文人骚客们总会按奈不住自己心中对至亲的思念之情。在《浣溪沙》中写到,“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月明千里照平沙”,此词是在表达在外闯荡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夜深人静时对家乡的愁思借由月亮来抒发;又如在《阳光曲》一文写到,“此生此夜不好长,明年明月何处看”,此词主要描写词人与其弟久别重逢共同赏月,心中感慨明年今日又有谁能够陪在自己身边,抒发了词人内心短聚分离后的哀伤;同样的,在《西江月黄州中秋》写到,“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偏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酒凄然北望”,与第上首词一样,都是感慨良辰不在,月亮的阴晴盈亏,使得词人感叹人生的无常,从月亮中感悟出人生的道理,抒发着作者的心声。

(二)望月而悲

在望月生悲感悟人生的哲理之后,苏东坡立刻进入到下一个阶段,望月而悲。体现这种模式的最典型的作品是那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词人寄希望于仕途改变国家命运但是世俗混乱,把这种在犹豫中的徘徊态度写绝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透过“有”字,表现出词人对人生的大喜大悲早已看淡,有预览古今的态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尽显词人通透纯净的个人魅力。

五、结语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苏轼诗词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其中对于大自然意象的描述,并不是有意而为之,只是其对于日常生活的观察与其自身情感的记录。通对苏轼诗词中不同意象的分析,探索苏轼寄寓其中的情感,通过剖析这层层的情感面纱,进一步发掘苏轼的审美情趣,苏轼诗词中的各种意象在承载着其对于生命的顿悟之外,还寄托了他的强烈的生命意识、淑世精神以及他的归隐情结,体现出他的进退适意、直道而行的文化人格。在阅读这些诗词时,苏轼对于意象的刻画栩栩如生,通过他笔下的对各种各样意象的描绘,其一生中各个阶段的起起伏伏也多姿多彩地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李劲.文学意象的分析:以莎士比亚长诗《鲁克丽斯受辱记》为例[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63-69+96.

[2]李雪.半瓣花上述缘情——论东坡词中的花意象[J].大众文艺,2016(12):38-39.

[3][4][5]袁海俊.论苏轼词的雪意象[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28(2):14-17.

[6]刘禾.月在苏词——论苏轼词中“月”的意象[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05):27-29.

(作者单位:赵雪峰 陕西师范大学;张程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猜你喜欢

苏轼诗词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