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生存

2018-07-21苏静腈

北方文学 2018年15期
关键词:生存阿来生态

苏静腈

摘要:21世纪以来,面临全球工业化所带来的地区生态问题,以及受到美国文学中自然主义文学的影响,阿来将本民族自然、社会生态环境与地区生存困境和人类生存命运有机地融为一体,造就了《三只虫草》清晰而深刻的双重主题。进一步突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关键词:阿来;《三只虫草》;生态;生存

藏族作家阿来最新创作的中篇小说《三只虫草》不仅设定儿童视角,而且以虫草这一新奇而独特的事物为中心,这都带给读者耳目一新的之感。作品叙述中也带有强烈的自然主义文学之风,清新纯粹的笔锋描摹出藏地高原万物甦生,大地复兴的气息。那么,从主题形态而言,《三只虫草》又包括哪些具体内涵呢?是单纯的藏族高原生态揭秘,还是寄予着人类生存的寓言?亦或兼而有之?笔者就此类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对社会生态环境的揭露

《三只虫草》的创作不仅反映了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人们高涨的物质欲望对自然环境中稀有资源的掠夺现状;而且揭露了这场掠夺中人与人之间扭曲的社会生态关系。

首先,自然生态保护的“顾此失彼”。小说从成绩优异的十岁男孩桑吉逃课回家挖虫草开始。在退牧还草的政策下,每年的虫草季就是牧区居民获取一年收入唯一的时期。当桑吉加入到挖虫草的队伍中,站在虫草山脚下时,风雪交加,天昏地暗的雪霰让人不禁怀疑虫草山的存在。由此可看出阿来的隐忧。假若年复一年无尽的掠夺,终有一天,这虫草山也不复存在。对牧区草地的保护,反而却加重了虫草山的负担,从对草场资源的消耗转变成对虫草资源的掠夺,这顾此失彼的保护方式让人不禁担忧这片地区的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社会生态问题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赤裸的利益关系成为维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唯一纽带,丢失的“人性之暖”成为小说关注的社会生态的重点。行为反复无常的调研员就是一个代表。他随性把控学校的虫草假期,当自己无利可图之时,他不顾他人的生存状态,禁止学校放虫草假;当自己有利可图之时,他不仅给学生虫草假,甚至亲自去山脚下收取虫草。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他不惜欺骗学生桑吉,拿更多的虫草换取其父亲精心打造的虫草箱。但这“三只虫草”原是桑吉用来给家人买礼物的“私藏”。但这一切都在调研员的伎俩中付之东流了。他行为的反复无常只因自身利益的左右。人心在虫草面前变得赤裸而贪婪,本应受到人们尊重和敬仰的人,却为了这价值不菲的虫草,撕下了伪善的面具,露出了贪婪的爪牙。人与人之间失去了基本的善念,而只剩下利益的交换。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顾他人生死,不择手段的强取豪夺成为了阿来揭露的社会生态问题。

桑吉的三只虫草的命运旅程,更是进一步揭示了人心堕落的社会生态链。调研员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将它们作为稀有的礼品一次次的送出去;人们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不惜一切代价去挖掘它,兜售它。它本是一只将死的充满植物孢子的虫子,却被贪婪的人心腐蚀成了一种稀有的交换品,成为了这价值的转换之间的筹码。这三只虫草见证了人心生态链中赤裸的交易。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自然生态环境被无尽的索取,社会生态环境被其所左右。阿来用三只虫草的旅程力图揭露当前人们在金钱的支配下不仅对自然失去敬畏,而且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更是丧失了为人的原则。

二、对人类生存命运的观照

在《三只虫草》中,阿来还特别揭露了藏地牧民的生存困境,由此引发了对人类生存命运的思考。

藏区牧民的生存困境主要体现在经济的拮据和精神的空虚两方面。经济上而言,桑吉所生活的地方是我国藏地高原牧区,在国家退牧还草的政策下,牧民们被要求不放牧,或者只能放一点儿牧。这意味着牧民们的生活方式面临巨大的调整。虽然他们被统一安排住在牧民村,但却失去了曾经放牧的生存技能。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并未寻找到新的傍身之技而又不能放牧的牧民,每年只能守着虫草季的收入过一整年。他们注定在经济上陷入窘迫。这不仅改变了牧民生存方式,而且改变了牧民的人生軌迹。精神上而言,桑吉求书的经历反衬了当地精神世界的贫瘠。当桑吉用三只虫草赎回父亲心爱的箱子时,调研员承诺送他一套百科全书。但书却被存入了校长的手中,桑吉强烈地渴望从书中获取外面世界的信息。在学校图书资源的极度贫瘠的情况下,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校长并未持续借书给桑吉。桑吉甚至愤懑的独自前往县城找调研员理论。桑吉个人对知识的渴望是无可厚非的,但也反映出了当地闭塞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知识的极度匮乏和精神生活的空虚。正因如此,一个十岁男孩才会对知识、对外面的世界产生如此强烈而执拗的向往。而桑吉的表哥就是一个反面人物代表。他早年辍学,不能像长辈一样以游牧为生,且家庭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这些都导致他从小偷盗,游手好闲。面对桑吉的劝诫,他反问:“那你说,我不偷还能干什么?”[1]桑吉的沉默也是一种悲哀。面对城市文明的入侵,牧民以及他们的后代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变得茫然失措。老一辈不懂汉语,缺少与外界的联系,年轻人却容易被城市的灯红酒绿所迷失方向。《三只虫草》不仅要体现他们物质和经济上的拮据而带来的生存考验,阿来更是要引发人们对藏区游牧民族精神空虚的重视。

《三只虫草》的终极指向是对人类生存命运的思考和观照。在小说中,主要表现为阿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阿来曾说:“中国的文学,尤其是中国的小说,大部分的时候,基本只注重于一种关系,就是人跟人的关系,但是文学除了关注人跟人的关系外,还得关心人跟我们生存的环境,也就是跟自然界之间的关系。”[2]《三只虫草》深刻阐述了人类本身的消费行为对自然界所产生的影响。

首先,草原牧民对虫草的消费。他们逐渐对自然失去敬畏而因此消费自然稀有的资源。对于草原上的人来说是否将虫草当作生命去折换成人民币,他们还会“纠结”,但捉襟见肘的窘迫让这样的“纠结”变成“小小的一下”而后也灰飞烟灭。他们需要将这自然的生命换成人民币,从而消费更多其他的生存资料。值得欣慰的是草原上的人们还有着一丝丝对生命的敬畏和纠结,但可悲的是,资本市场的需求,让这一丝丝的纠结化成了对金钱的渴望。同时也化成一双双挖掘的大手,在虫草山上进行大量的挖掘和采摘。牧民们靠着这仅有的方式生存仿佛是无可厚非的,但毫无节制的开采对自然界的伤害也是毋庸置疑,这杀鸡取卵式的消费方式最终也只能使得牧民们与自然界的关系失衡,留给子孙后代一座荒山。

其次,每一个普通人对虫草的消费。他们将虫草当作一种附着神秘性的商品以达到某种经济利益的交换。他们期待这神秘的虫草有意想不到的功效。桑吉的那只虫草被普通的人家买走,家人们希望虫草能给将死的老人补气提神,以达到起死回生的效果。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老人并没有因为虫草的神奇效果而得以续命。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正是人们对虫草的趋之若鹜,使得这颗普通的生命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因而其价格也才能水涨船高,其需求也变得日益增加。人们总是无辜的认为自己只是对虫草怀有好奇和期待,殊不知自己消费便是对自然环境的贪婪索取。才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强大的购买力。因为他们的买卖,而带来了对环境资源不可逆的危害,正是每个人的消费,才造成了稀有自然资源的缺失。

正是牧民们生存的压力,普通人的好奇共同构成了一个社会完整的消费行为和消费链条。正是这样一个社会完整的消费体系,最终成为了一把无形的刃,逐渐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每一个人毫无敬畏心地向自然索取,并推卸自己因消费而理应承担的责任。在美国自然主义文学流派的影响下,阿来重新审视当下人与自然的关系,运用文学去唤醒世界自然理念和环保观念。呼吁健康绿色而非猎奇的消费观念,这不仅是维护和改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也是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阿来.三只虫草[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第36页.

[2]阿来.我为什么写“山珍三部”[J].阿来研究,2016年,第6辑.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生存阿来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攀爬在生与死之间——论阿来的长篇小说《云中记》
从残缺到完美:论阿来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转变
浅析当下国内类型电影的现状及对策
在劳动中获得
文体家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