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鲁迅与青年
2018-07-21赵雪琪
赵雪琪
今年是狂人日记出版100周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革故鼎新、为中华民族开拓光明未来的重任即将担负在我们肩上。每当感到任重而道远之时,都不免想起鲁迅先生以及围绕在他身旁的那些热血身影。
听过很多这样的说法:研究鲁迅,就不可不研究他和青年的关系。的确,“青年”在鲁迅的文章中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而形形色色的青年们也在他的生活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在那个时代,有许多青年人热爱鲁迅。他们喜欢鲁迅作品中那种作为觉醒者的“内觉”、对时代的警剔、以及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所给予他们的刺激和冲动,并将其演化成自己内心中战斗的欲望。鲁迅给予了青年们精神上的力量。鲁迅在进步青年心中的地位自是不必说。可鲁迅本人对于青年这个群体又持什么样的态度呢?
毫无疑问,鲁迅是深爱青年的。他从青年的身上感受到了一种蓬勃的朝气。他们没有在历史的旧影下背负困顿,周身一片朗照。萧军是东北人,性子很粗野。他曾跟鲁迅写信说“自己的性子是不是要改一改”。然而鲁迅却说不用改。可见鲁迅对青年这种原生态的、粗糙却本真的特性是欣赏的。鲁迅从他们身上发现了一种鲜活的、甚至是带着野性的力量。他在《无声的中国》中写道:“至于幼稚,尤其没有什么可羞,正如孩子对于老人,毫没有什么可羞一样。幼稚是会生长,会成熟的,只不要衰老,腐败,就好。倘说待到纯熟了才可以动手,那是虽是村妇也不至于这样蠢。”鲁迅并不介意青年的不成熟,相反,他认为幼稚不但可以原谅,甚至是区别于老年的重要标志。他礼赞青年的本真。同时,鲁迅看到了青年的想象力、创造性,看到了他们对改变自身环境的渴望。为白莽的遗诗作序时,他曾写道:“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与当时钱玄同、周作人等士大夫文人那种远离现实的态度不同。鲁迅认为伟大的艺术不可能躲在象牙塔里。他鼓励青年们去写些表现理想、批判现实、关注百姓生活苦难、展现未来希望的作品。他引导青年人去拥有个性的意识、关注他人的自我并直面现实。“必须敢于正视,才能敢想、敢说、敢作、敢当。”他欣赏并发扬青年身上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战斗精神以及“在没有路的地方走路”的大胆实践不退却的勇气。相比于士大夫们垂垂老矣的暮气,青年们显然更具有生命的活力。鲁迅认为“改变就必须自下而上,自下而上的文化就要有一种新的民间群落,这种新的民间群落,老人和旧式文人是承担不了的。可打造新的民间群落必须要有青年人。”他正是从这一个个带着泥土气、散发着光和热的稚嫩的形象中,发掘到了解放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的力量。鲁迅在听闻几个青年人办的“豫报”发刊后曾高兴地写道“你想:从有着很古的历史的中州,传来了青年的声音,仿佛在豫告这古国将要复活,这是一件如何可喜的事呢?”在鲁迅看来,青年是未来,他们有希望成为中国的脊梁,承担起拯救中华的重任。简而言之,鲁迅在青年的身上寻找到了希望。
当然,也不是所有青年都会成长为斗士,他们很多人都在逐渐隐逸在时代的洪流中了。例如高长虹、李霁野等曾经很奋发的革命青年都渐渐地离鲁迅远去了。鲁迅自己也说过:“未名社的有一些青年,后来靠翻译了几本书便成了教授,也躲进象牙塔里去了。”(当然不单单是未名社的青年。)对于这些青年的做法,鲁迅是有些惋惜和不赞成的。但其实这也是当时社会必然会出现的情形。从这些发生变化的青年身上,其实可以看到传统封建文化的惰性。所以说青年使鲁迅看到了中国好与不好的两个方面。
鲁迅鼓励青年革命,却反对盲目无谓的牺牲。在《<三闲集>序言》中他曾写道“我自己省察,无论在小说中,在短评中,并无主张将青年来‘杀,杀,杀的痕迹,也没有怀着这样的心思。”在记念刘和珍君中他写:“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他为那些逝去的生命感到痛惜,更希望青年们首先能够珍爱自己的生命,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更加明确、长远的规划,“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而鲁迅也敦促青年们不应空喊口号,而是像素园这般踏实肯干,默默奉献,去成为一个真正能搬砖砌瓦、散发光热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此外,鲁迅对于青年们的生活也很是关心,对于有困难的进步青年,还常常慷慨解囊,倾力相助。更可以看出,鲁迅对青年,是真心实意的爱与关怀。
鲁迅很早就发现,旧式文人、旧的士大夫情怀是不能给中国的文化、革命带来新气息的。而社会是要不断地往前走的。要走,就要带着青年人的朝气,一步又一步,好在历史的长路上留下一个充满力量的脚印。这也就是鲁迅的伟大之处。鲁迅是青春的斗士。他身上有蓬勃而出的年青的朝气、有喷薄而发的奋斗的激情。他永远屹立在时代最汹涌的暗流中央、以一种永葆青春的姿态,直面现实,击破黑暗,而从不倒下。鲁迅就像是那汩汩流动的热流,他所散发的温暖,透过那个时代的青年传至今世,而必将深深地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生生不息地传递下去。
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后辈的青年,希望我们能秉承先生意志,不负先生期望,在上下求索的道路上,始终热爱相信、始终勇敢坚定,砥砺前行!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