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帮菜,一次南北合璧、中西交融的时光旅行
2018-07-21吴雄心
文|吴雄心
什么是杭帮菜?
有人说,杭帮菜就是西湖醋鱼、龙井虾仁、东坡肉等三十六道名菜;有人说,杭帮菜就是清清爽爽不咸不辣;有人说,节令时鲜才是杭帮菜;也有人说,杭帮菜就是迷宗菜;还有人说,杭帮菜就是有西湖韵味的菜。而我印象中,最深刻的评价是这么说的:“杭帮菜是南北交融的历史地方菜。”我不是杭州人,去过不少城市,如果我来评杭帮菜可能会“旁观者清”。
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大小小的融合数不胜数,一时间都湮灭在历史的长河里。但像杭帮菜这样历时八百多年,既能高度融合又能清楚分辨南北特色的,不说空前绝后,也是绝无仅有的,不得不说是个传奇。
杭帮菜从宋代一路走来,除了声势浩大的南北交流交融,东西方之间的国际交流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线索,且这种国际间的交流融合越近现代越是激烈。现在,我们就乘着历史之舟,一览杭帮菜中西交融的进程吧!
◎南宋
现在,我们说杭帮菜要走出杭州、走向世界,其实杭帮菜最早的国际化早在南宋的时候已经开始了。这首先要从南宋定都临安后,一群外国人开始在杭州长期定居说起。
史料记载,南宋杭州设有专门管理邦交国书信往来的机构,规模相当一个所。由此,我们不难想象,南宋时期的杭州一定居住着数量不少的外国使者,不然没必要成立一个所专门处理书信。另外,还有一个政府机构“市舶司”更能反映出杭州的国际化程度。“市舶司”相当于现在的海关,就是负责进出口收税的部门。南宋初期,全国只设了三处“市舶司”,分别为广州、泉州和杭州,后来又在宁波、登州等增设了“市舶司”。资料记载,南宋早期15%的税收来自国际贸易税,可见海外贸易占当时GDP的比重之大。
事实上,海上贸易在南宋时期达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顶峰。当时的杭州云集了高丽、日本、暹罗、大食等二十多国的商人。可惜关于他们怎么生活,吃些什么,带给当地的饮食文化的影响等没有详细的记载。我们只能从南宋典籍中零星的找到一些菜单,罗列下有:猪胰胡饼、倭菜、胡羊巴、椰子酒、木瓜汁、新罗葛、拣松番葡萄、冻波斯姜豉、新样满麻、门油、侧厚、油碢等等。其中如冻波斯姜豉,相传是回族先民从波斯传人中国的。通过这些痕迹,我们能直接感受到“国际美食”对杭帮菜方方面面的影响。
南宋时期,有一种进口的沉香很受欢迎,沉香水成为当时宴请的高配。此外,还有种外来食材不得不提,那就是南宋的主粮占城稻。占城稻原产越南占城,最初由海商贩运到福建,后来受到政府重视,在两浙、江淮一带推广。
最后说一点有趣的历史,南宋商业最后发达到有点失控,有钱人把杭州的房价抬得高到离谱。还有更严重的,海外贸易导致中国的铜钱大量外流,政府只好大量发行纸币(交子),结果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以至后来的元明清都没把纸币作为国家货币。
◎元代
其实,被马可·波罗称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的是元代的杭州。元朝一直是个很开放的朝代,无论是陆路和海陆交流都达到了历史的鼎盛。元朝初期,恢复并增设了南宋后期废弃的市舶机构,高峰时多达7处,其中有6处在浙江行省内。杭州作为浙江行省的首府,成为外商、使臣、商船集散中心,当时的柳浦、西兴都是优良的港口。
有意思的是,马可·波罗回国时将许多中国的美食和配方带回了欧洲。根据《马可·波罗游记》里的记载,意大利空心粉就是从中国的宫面模仿、演变而来的。相传,冰激凌最早是中国人发明的。南宋《西湖老人繁盛录》“诸般水名”中记载有一种解暑的冷食品叫“乳糖真雪”,有可能就是冰激凌。元代开始生产冰激凌,为了保守制作工艺的秘密,元世祖忽必烈颁布了一条除王室外禁止制造冰激凌的敕令。马可·波罗在《东方见闻录》一书中说:“东方的黄金国里,居民们喜欢吃奶冰。”元人将平常食用的果酱、蜜糖和牛奶混入冰中,凝成柔软的冰沙,入口即化。13世纪,马可·波罗把奶冰的配方带回了威尼斯,后又传到法国和英国。
元代,来杭旅行或定居于杭州的印度、土耳其、埃及等南亚和北非国家的商人很多,此外还有大量的僧侣、士兵、牧民、工匠、技师等。元朝重修的凤凰寺一带就聚集了约四万回回人。当时,杭州的总长官欢迎外宾表演的歌手乐师,能用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演唱。这时的杭州,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国际化。国际友人大规模定居杭城,促使大量的外国食材被引种到江浙,有胡萝卜、洋葱、黄瓜、香菜、石榴、开心果和黄杏等。元代,从阿拉伯还引进了一种叫“阿剌吉”的酒,这种酒对后世中国造酒业影响极大,它的别称叫“烧酒”。
以上,我们大概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元代,杭帮菜的中西交融不仅丰富而且深刻。可惜元朝没那么多文人去记载历史,蒙古人显然没有做好要青史留名的准备。
◎明朝
明代的海外交流主要以官方为主,这和宋元时期以民间交流为主截然相反,用现代的话叫“民进国退”,而且明代还一度禁海。
明代处于西方地理大发现时期,这时西方变成更主动的一方。不是禁海吗?明的不行就只好“走私”了,恰好日本处于他们的“战国”时期,很多人也逃难到海上讨生活了。于是浙江、福建沿海的走私者和日本以及西方人做起了生意,这些人后来成为历史闻名的“倭寇”。
其实海禁一直没有真正被禁止过,民间的贸易交流一直是存在的。明代以农业立国,似乎对海外好的农产品怀有特别的善意。这时,以闽浙为主阵地,从海外引进了玉米、番薯、马铃薯、辣椒、花生、番茄、洋葱、南瓜、向日葵等外来物种。杭州人田艺蘅就记载了玉米的引进情况。杭州人高濂则第一个记载了辣椒的引进情况,并在《遵生八笺》详细介绍了杭帮菜的特色和制作方法。嘉靖年间的浙江《临山卫志》则最早记录了向日葵的引进情况。此外,郑和下西洋使一些海味被大家广为接受。
◎清代民国
到了清朝,杭州餐饮文化再一次达到顶峰。楼外楼、状元楼、奎元馆相继创立,还有五柳居、壶春楼、卧龙居、自然居、杏花村等名店。《儒林外史》中形象生动地描写了雍正、乾隆年间的杭州美食。戏剧家兼美食家李渔的《闲清偶寄·饮馔部》,食圣袁牧的《随园食单》,都是在杭州写成的,以介绍论述杭州菜为主的饮食文化专著。
根据保存下来的乾隆西湖行宫御膳食谱,乾隆在西湖行宫里吃过红白鸭子攒丝、炒鸡肉片炖豆腐、蜂糕等,虽称不上地道的杭帮菜,但也是融合了精致清淡的杭帮口味。满汉全席中就有杭帮菜的身影,108道菜中有30道是江浙菜。
另一方面,英国皇家对中国茶的热爱,是引发了鸦片战争的原因之一,而杭州是茶叶出口的重要产地。到了清末,杭州成为了通关口岸,这段屈辱史也掀开了中国全面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这是次从精神到饮食上的彻底学习。大批的海外学子归国后,成为推进西式生活的重要力量。在近现代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杭帮菜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杭帮菜在席面布置、菜肴品种数量、冷热搭配、上席顺序、食用方式上都有些西化的特点。
到民国二三十年代,杭帮菜形成了八大菜、八小菜、四冷荤、四热荤、两甜点,外加一些水果的格局,这样的格局基本沿用至今。民国时期,杭州仅延安路就有协顺兴、大达、五朵花、劳伦斯等西餐厅。在杭州吃西餐,或以西方的科学饮食制度改良中餐。成为当时“有识之士”的标配,就连杭州最有名望的国学大师马一浮也吃起了牛奶、面包。
◎现代
改革开放后,西式餐饮走进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中。肯德基、麦当劳等餐厅在杭州的遍地开花已经整整影响了几代人的饮食习惯。
现在,人们不出杭州已经可以品尝到全世界的各地美食。在盒马鲜生,你可以吃到昨天才在澳大利亚捕捞上来的龙虾。在涉外接待酒店,可以品尝到比外国还地道的西式料理。在老字号的知味观、杭州酒家、楼外楼等饭店,你也能很轻易地发现西式烹饪的影响。
在G20宴会上,杭帮菜更是将国际性提高到了一个世界最高标准。杭州市政府高瞻远瞩,早在G20之前就提出了杭帮菜国际化的发展战略。有餐饮专家指出,杭帮菜继迷宗菜后下个黄金时代就是“国际化”,哪个菜系率先国际化就能掌握“话语权”,代表中国走向世界。
当然,杭帮菜的国际化不会是一边倒的靠向西方,毕竟杭帮菜的文化积淀是任何外来文化无法比拟的。就像八百多年前的那场南北融合,南和北并存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