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莅杭州的“铁面御史”
——赵抃
2018-10-08邹身城吴勇韬
文| 邹身城 吴勇韬
世上清官不少,而正式明文授予“铁面御史”之令誉载入《二十四史》的,却只有一人。那就是宋代历事三帝、为政四十五年、官至副相、五任御史的赵抃。
他一生刚正、为官廉明,弹劾过朝中权倾一时的高官直至皇亲国戚。如仁宗帝极信任的首相陈执中,家有腐败违法行为,其爱妾在相府中滥杀无辜婢仆,世人敢怒不敢言,唯赵抃公开站出来弹劾。皇帝认为不能因小节罢大臣公职,赵抃反驳:“不能治家,安能治国?”并收集资料证明陈相在公务上也多缺失,一再上书补充实证,连上奏本十二次,终于迫使朝廷批准罢免陈执中宰相职务,并清查相府中的杀人冤案。类此反贪腐的成果不少,赵抃公正不阿、不畏权贵,深受黎民百姓爱戴。
谈到赵抃,不由不使人联想起包拯。事实上,包拯、赵抃两人确有惊人相似之处:二人同朝为官,一样多年担任监察执法之职,同样铁面无私;且处于同一时代,包拯仅比赵抃年长八岁,而比赵抃早逝20年,赵抃历事仁宗、英宗、神宗三帝,而包拯仅事仁宗一朝;赵抃官至副相,包拯官位止于开封府尹;赵抃五任监察官职,可以面见皇上并参与中枢决策,经他弹劾纠举和建议性奏本总计将近两百,这方面的功绩罕与伦比。包拯担任殿中侍御史时曾对有些案件与赵抃合拍,互有呼应,所以也有“铁面无私”的好名声,但在正史中并未获得“铁面御史”的记录。不过由于任开封府尹期间,接受御史台交办的案件,且在首都开封比居朝更易接触民众,在民间传播的影响更广。所以世人广传的“包黑子”艺术形象实为赵抃、包公以及其他一些清官共同的原型人物。《辞源》《辞海》《中国名人大辞典》中都收进的有关清官成语“铁面御史”“一琴一鹤”,均写明是赵抃的事迹。
赵抃的公正无私受朝中多数人赞赏,但几番犯颜直谏使皇上难堪,并得罪权贵们的既得利益,因而常遭中伤,致仕途不顺,所以每次入朝晋职后,不久即被外调为地方官,以致“四上四下”,当过不少地方的路州行政首长,及州、县基层职务,遍历东西南北,他一贯勤政廉明,所到之处都尽力为民办点实事,虽来去匆匆,总会留下一些惠民的实绩。
他曾三度治杭,第一次是1060年在建德梅城任“睦州知州”,现睦州地域已并入杭州(新中国建立后才撤销建德专区)。他在建德梅城任官一年,实对梅城停留时间很短,大部分时间在桐庐、分水、淳安等乡镇走村访巷,深入了解民情。取消建德“没有茶地却要向国家交茶税”“素无牧羊习俗,却无端受命每年须向邻州输送羊肉”等弊政,减轻了建德百姓负担。
① 赵抃重游龙井图
② 赵抃的书法作品
第二次是1070年4月到杭州任知州,只停留几个月,因山东遭灾奉调赶往青州赴任。在杭时间虽短,仍办了一些整改民风的大事。一是便衣出巡,到属县於潜(今废县为於潜镇),发现县官贪赃枉法,及时纠正,同时发掘贤才,保举好官。
第三次莅杭是1077年,赵抃已年逾古稀,精力衰退。他几年来多次要求引退,神宗帝一再挽留,认为贤臣难得,要他仍保留“资政殿学士、右谏议大夫”的朝廷高位名义,就近由越州来杭州任“知杭州军州事”。
当时钱江两岸正遭受严重的蝗灾,铺天盖地的蝗虫啮咬农田里的庄稼,杭州如同越州一样被害得颗粒无收。邻近州县普遍受灾,呼救无门,寻常百姓几乎户户断炊,而少数有粮者却奇货可居,趁机图利。多数州官采取限价政策;而赵抃治越时实施市价浮动调节有无,吸引外地粮食运来;同时以工代赈,大修城墙,从而救活许多挣扎在生死线上的饥民。
为此朝廷是想利用赵抃治越的经验来救治杭州。然而赵抃莅杭后实地考察,发现杭州灾情不同,治越经验无法推广。鉴于杭州煌灾后又加旱灾,灾情远重于越,其情况紧急,民众缺乏体力从事大工程的劳役。首要是开库赈济;同时向富户借粮,允秋后偿还;盘查城内外百余寺观平时积下余粮,促其捐纳。然后组队走遍所属九县,令多种杂粮、广播瓜菜红薯短期收割植物自救,终于度过了难关。
事后向朝廷报告未能兴修杭城,按朝廷指示修城怕动工伤民,神宗见赵抃救治杭州已取得实效,自然听从了赵抃的意见。几月后百姓休整体力有所恢复,才开展一些零星小工程缓解失业,以工代赈。见大旱之日,西湖湖底朝天,湖泥干裂,正好方便挖泥挑土,以便日后蓄水,费工不大,而对水利和景观以及饮水资源的好处有长效。因而赵抃治杭除了救灾,还留下了几项惠民的遗迹,至今影响深远。其一是超山海云洞石刻,其二是重修钱王祠。如今钱王祠已成“西湖三十景”之一,殊不知当年率先倡议建祠实始于赵抃任职杭州时。
除了前述三次治杭外,1084年,赵抃退休回家六年以后特来杭州作一次“告别之旅”,即是由于他在杭州任上获神宗批准他以“太子少保”身份退休。在杭州市民热烈送别时,赵抃面允六年之后以退休老人身份再来探望杭州乡亲。此次,赵抃由儿子搀扶着真来践约了。此时,苏东坡已升官为知州,对老首长当然热情欢迎,无数士绅百姓蜂拥而来,道路拥塞。可惜赵抃当年回家后不久就谢世了。足证赵抃重信义,对杭州风土人情感情至深。
赵抃去世的消息很快通过衢州府上报神宗皇帝,神宗为了哀悼这位忠贞不阿、为国为民操劳一生的贤良之臣,停止上朝一日。后来,为了纪念这位清正廉洁、无私无畏的已故参知政事,哲宗下旨,擢赵抃为太子少师,谥“清献”。由此,后人就称赵抃为“清献公”。
赵抃是 “铁面御史”,是清官廉吏,而且还是一位书法家、诗人。赵抃的楷书笔力圆润、张驰有度,他的草书更是飘逸潇洒。赵抃现留诗作730多首,其中有几十首被选入《宋诗》。由于“铁面御史”声誉太高,压倒其他贡献,因而其诗名也被淡化了。
③ 重建钱王祠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