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2018-07-20王均英
王均英
[摘要]教师应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重视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加强学生基本功的培养与训练,遵循由简到繁的原则,及时发现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并加以纠正。通过努力,学生的计算能力会有所提高,学生的思维会有所发展。
[关键词]计算能力;计算兴趣;直观操作
计算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计算是学习数学的基础,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小学生计算的正确与否常常受到其兴趣、态度、意志、习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培养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性,把计算教学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要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每一节课都要注意这方面的训练,教师既要注意方法和技巧,又要加强练习,要做到持之以恒。
一、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金钥匙。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在学习中产生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尽情领悟数学知识,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要让学生对计算产生兴趣,让学生乐学、想做,要结合教材,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使教学过程变得有趣,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计算的兴趣,更多地体现出教学的趣味性。比如,在练习口算的时候,可以采取开火车的形式,这样练习面广、量多,且富有童趣,学生都非常感兴趣,参与性很高,也可以用“猴子上树”“小马过河”等游戏形式呈现出计算练习。
教师可以利用孩子们争强好胜的心理,组织学生进行计算竞赛活动,使单纯而枯燥的学习变得富有激情和活力,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例如,在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以后,我便在所教的两个班级里组织了一次计算竞赛。在比赛时,学生认真读题、认真计算,仔细检查后才把自己的试卷交给老师。宣布竞赛成绩时,获奖的学生高兴得又蹦又跳,没有获奖的学生看到试卷中的错题时,只恨自己当时没有再认真检查一些。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犯错是在所难免的,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而关键之处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错误中吸取教训,要做到及时找出错误的原因,及时改错,总结经验,使自己下次不再犯错。
二、学生笔算是否迅速准确,口算能力是重要的基础
学生笔算要达到迅速准确,就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好一些常用的最基本的口算,如2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百以内的四则计算等。这些口算必须熟练,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掌握越熟练,做题时就越能够迅速和准确,计算方法就更合理和灵活。因此,学生能否掌握好常用的最基本的口算,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高低。在每节数学课前,教师可以利用1至3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比如:(1)计时比赛,教师可以利用投影把口算题出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看题后直接把得数写在练习本上,计时比赛后组织校对和评价,做得非常好的学生可以说说自已的诀窍。(2)听算,教师念口算题,让学生直接写出口算题的得数,也可以指名让一名学生口述出题,其余学生听算写得数,听算结束后组织学生校对,评价听算结果。
教师要正确对待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要坚持口算天天练,通过长期的口算训练来间接提高学生的笔算正确率,培养学生准确快速地进行计算。每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学困生,对这部分学生更要关爱,首先,在言语上要避免说过激的话,力求使教师的言语具有激励性。其次,在课堂教学和练习时,可以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学生解决,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通过坚持进行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能大大提高全班学生口算练习的质量。
三、通过学具操作探索感悟,讲清算理,提高计算教学质量
小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同时还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形式,而数学知识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样会造成小学生思维特点与数学学科特点之间的矛盾,自然形成了学生认知心理上的障碍。要解决这个问题,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直观操作,教材中对口算教学做了很好的安排,设计了与教材配套的学具卡片,可以通过直观操作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促使学生能力的发展。一年级《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凑十法》通过多种分一分的活动,让学生明白先凑成整十计算起来比较合理,并通过练习达到熟练掌握;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课堂上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算理,让学生理解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通过分一分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感知到在分东西的过程中,有时会正好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不能再平均分,进而体会余数的概念,以及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规律,并让学生在计算中能熟练运用口诀进行计算,会检验结果是否做到了余数比除数小,学生在明白算理的基础上计算,可以大大的避免计算上的错误,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思维发展,需要在形象思维和数学抽象之间架一座桥梁,充分发挥学具操作的作用。比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整十数》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先出示教科书69页例1主题图,让学生观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解决还剩多少本故事书这个问题,就是用35本减去借出的2本,就可以求出还剩多少本书。用减法计算,列式是35-2。教师请大家用手中的小棒来摆一摆35-2,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接着不用小棒,同桌之间借助计数器来进行计算,再找同学拨一拨,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小棒、计数器动手来操作,让学生经历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的形成过程,明确算理,初步体会操作方法的多样化,提高计算教学质量。
四、加强基本功的培养与训练,有助于计算能力的提高
在数学教学中,要练好基本功。基本功就是计算最基本的技能,比如2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除法、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等。此外,常用的数据也应让学生记熟记牢。这些基本功练好,必然有助于計算的迅速和正确,有助于计算能力的提高。我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到学生学习知识的规律,更加体会到加强这些基本功的培养与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计算是一件非常严肃认真的事情,来不得半点马虎,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着计算能力的高低。针对学生计算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要求学生在进行数学计算时必须做到:第一,认真审题。看清数字,弄清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第二,做题时能口算的要口算,不适合口算的要打草稿,要做到计算格式规范、书写整洁,强调学生要善于打草稿,草稿上做题也要认真细致。第三,认真检查。学生在计算中难免出现错误,这就要求学生仔细进行检查。教师自己也要以身作则,当好学生的表率。同时,还要有耐心和恒心,坚持不懈、一抓到底,切不可半途而废。
五、培养学生计算能力要遵循由简到繁的原则
教师应逐步培养训练,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材的内容要求,还要明确各个阶段的训练任务,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每个阶段各有重点,要循序渐进。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明确每一阶段教学的任务和培养目标,这样才能使难点分散,教前面的知识时有意识地为后面知识打基础,教后面的教材又使学过知识技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有计划地安排练习课,练习时教师少讲,组织学生多练,主要练学生不易掌握的部分,对易错易混的知识与法则进行区分比较,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楚明白,计算技能进一步提高,每单元结束后要上好复习课,复习时以学生为主,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易错易混的计算题及难以掌握的法则,要利用适当机会经常进行练习,提醒学生注意,在学生的头脑中一次次地加深认识理解,加强记忆。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平凡而又艰巨细致的工作,没有什么捷径,只有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学生的直观体验,及时发现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同时注意学生计算习惯的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才能有所提高,学生的思维才会有所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红岩.培养和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要持之以恒[J].内蒙古教育,2011,(23).
[2]金凯丽.口算、估算和笔算三种计算方式要紧密结合[J].陕西教育,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