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情感教学的应用
2018-07-20傅智文
傅智文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对于学生的人格形成以及未来的人生走向至关重要。这门课程有别于其它课程,其中心思想是对学生的“德育”而非大多数课程的“智育”,对于思想品德课程,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通过长时间的理论以及实践验证,情感教学利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效率的提高。初中生的心智感情刚刚成熟,情感波动比较大,容易受到环境影响,情感教学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应用情感教学十分正确。
[关键词]思想品德;情感教学;教学方法
初中生正处于身体与心理快速成熟的阶段,对于周围的事物充满新鲜感,并且勇于、敢于探索,对知识有强烈的渴求欲。同时,由于个人感情初步成型,思想感情极为丰富,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引导教育,通过感化的手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因此,在初中阶段思想品德课程中情感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不仅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有帮助,对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大有裨益。
一、思想品德课程中情感教学如何实施
思想品德课程中情感教学的应用十分广泛,情感教学的教学特点与思想品德课程内容本身,决定这门课程便于情感教学的开展。一些思品课教师反映课程难教、课程内容对学生影响不深刻,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需要教师从三个方面改进教学方法。
1.课前的预习铺垫
众所周知,课堂讲解仅仅是课程的一部分,教师的讲解固然重要,课前预习同样必不可少,课前预习能够使学生在课上抓住课程重点,加快课程理解。思想品德课程的情感教学由于与学生的生活和情感息息相关,其预习对于学生掌握下一节课的情感基调以及讲解方向十分必要,但部分学生往往并不看重课前的预习,其原因细说起来各有不同,但总体观之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学生学习过于被动,老师没有布置的任务学生不会主动完成,对于学习没有积极性;二是课程没有教师的讲解,学生自行阅读会觉得枯燥无味,从而导致学生最终放弃预习;三是课后学习压力过重,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已经十分紧张,无法再抽出时间进行课前预习。
综合上述原因,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就目前本年级、本班的情况调整课程策略和作业比例,协调科目内容,让学生可以在课后有充分的时间对当天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且有时间主动预习接下来的内容,而不是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抛给课后作业。这样,不仅能够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及能力。笔者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做过一项实验,将同年级成绩相近的两个班级做对比,一个班级在思想品德课前一天要求学生必须进行预习,另一个班照常讲课不做任何课前要求,两个班级讲解的课程内容、课程时长、讲解方式完全相同。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放下课本,拿出一张纸总结一下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最后上交老师。最终统计结果显示:没有进行课前预习的班级有大约70%的学生可以写出课程的主要内容,其中仅有40%的学生可以非常完整地总结出课程的全部内容;而做好预习的班级可以写出课程主要内容的学生比例高达85%,其中有65%的学生可以非常完整地总结出课程的全部内容。由此可见课前预习对于课堂效率的提升有十分显著的作用,教师一定要多鼓励学生提高课前预习的重视程度。
2.课上讲解的情感基调
思想品德课程的理性因素十分小,与此同时,感性因素所占比例却很大。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照本宣科的意义不大,而让学生理解课程中所讲解的道德准则、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等内容是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因此,感性的东西就要用感性的教育手法,而感性教学需要的不仅仅是课本内容与生活实例,更需要的是课堂的情感氛围。
我曾听过一节课,讲课教师不仅课程安排引人入胜、讲解语气十分符合课程内容、互动性极强,甚至连表情都配合得十分到位,其中更有一个细节令所有听课教师眼前一亮:这位老师讲课并不是干讲,而是编排了各种背景音乐,在内容转换的同时背景音乐也会跟着变换,这不仅使得课堂不再空洞乏味,更重要的是在音乐的烘托下,整堂课的情感氛围十分明显,极大地增加了课程的感染力,让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更为深刻。这一方法,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运用,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3.课后的总结归纳
思想品德课的情感教学虽然不像文理课程一样有繁多的题目与考查方法,但是课后的总结与归纳必不可少。学生各方面素质并不是学校一方面努力可以决定的,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学校对于学生的影响力也有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学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学生的品德与素养不可能单单通过学校教学而完成,家长应该配合学校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加以约束。家庭教育有别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情感教育因素更加浓重,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十分巨大,家长应该科学运用家庭的力量感化学生,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使学生向正方向发展。
二、思想品德课程中情感教学的应用策略
情感教學是教师教学中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法,这种手法经常可以在各种教学文献中见到,但是如何具体实施,很多老师一直掌握不住要领。情感教学看似高深,其实也并不困难,只要掌握合理的方法配合课程教学就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从内容上看,注重的是对于学生的品德教育,看中的不是学生在学科中所取得的分数,而是学生是否在学科中学习到教材中所蕴藏的道理和内涵,其实践性远远强于理论性。这门课程更加注重对于学生心灵的感化而非对于某种能力的培养,因此,合理的情感教学方法与课程内容相互搭配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的效果。下面,列举几种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1.团结协作法
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的,教师可以利用集体的力量开展课堂教学,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可以相互激励,对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之间的相互带动性,从班中带动性、号召性较强的学生中选取出几个班中的“标兵”学生重点培养,然后通过标兵的力量带动小团体的进步,以小团体的进步推动大团体的进步,让学生在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情感氛围中学习,从而达到整体水平共同提高的目的。
2.感官刺激法
思想品德教学的环境因素十分重要,一些内容光靠口述不能传达,需要学生进入一个特定的环境,用自身行动来体验课程内容。如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当今社会安定,生活条件富足,学生很难从语言中切身体会到列强入侵、国家危难时候的无助感,也很难体会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经历的艰难困苦,依靠空洞的说教很难打動学生。同时,学生对于真实的视觉刺激与感官刺激的感受程度,要远远高于单纯地靠耳去听、靠书本去介绍。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就近参观烈士陵园、抗战纪念馆和红色基地等历史文化纪念场所,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感受和学习爱国主义内容,培养爱国主义情操。而条件不允许的学校也可以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观看爱国主义题材的影视作品或纪录片,使学生可以更好地与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加深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思想认同感以及心理归属感。
3.主动参与法
初中生虽然仍属于未成年人,但是相对于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行动能力。在这个阶段的学生行动欲望很强,对于行动经验的吸收速率高,因此,在进行思想品德课程的情感教育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参与到一些社会活动中。如在讲解家庭关爱内容的时候布置一项课后作业,让学生帮家长洗衣服、刷碗,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感受家长的辛苦,通过换位体验的方式让学生的理解更加真实;在学习尊老敬老内容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去敬老院做义工,体验老年人生活的不便,提高学生的敬老意识。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所描述的内容中,亲身感受家庭和社会中的正能量,享受真情带来的感动,让学生更加坚定正确的人生信念。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课程的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适时采用不同的情感教学方法往往可以事半功倍。但是,教师一定要注意不能过于本本主义,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团体的状况实施相应的方法,不要过分依赖“成功的教学经验”,因为思想品德课中所有内容的答案都不唯一。
参考文献:
[1]庄健盛.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情感教学的实践探究[J].文理导航旬刊,2017,(01).
[2]楼江红.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案例专题探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曹晓梅.情感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