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培训第一年对新入职护士核心能力培养的效果观察
2018-07-20聂臣聪廖真珍
聂臣聪,陈 敏,廖真珍
(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四川 自贡 643000)
根据2016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国卫办医发〔 2016 〕 2 号文)提出的培训思路,开展新入职护士培训是培养合格临床护士的重要途径。2016年11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印发的《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1]中要求建立“以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护士培训制度,重点加强新入职护士等的培训,切实提高护理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护士规范化培训是指在护理专业院校完成基础教育后接受的护理专业化培训, 促使他们很快熟悉医院环境、胜任临床护理工作[2]。新入职护士作为医院的新生力量,是医院未来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提高新入职护士的护理能力,是保障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的重要举措[3]。我院2016年,为确保新入职护士培训的系统化和规范化,探索更加有效的护士培训方式,提高护士培训的质量,提升护士核心能力,重新设计并实施了培训方案,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考核体系。笔者为了解我院新入职护士通过一年的规范化培训后护士核心能力的效果,特对我院2016年新入职护士培训前及培训一年后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对象:2016年招聘的规范化培训护士76名,其中男1名,女75名;年龄19~25岁,平均(21.75±1.21)岁;大专69名,本科7名。纳入对象:护理应届毕业生、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或护士资格考试合格证并注册护士。
1.2方法
1.2.1培训内容:按照2016 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的要求并结合以刘明等开发的“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内容进行课程设置[4-5]。脱岗培训2周,包括基本理论: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标准、 规章制度、安全管理、护理文书、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沟通技巧、职业素养,常见临床护理操作技术培训。2周后去临床科室进行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培训。
1.2.2培训方法
1.2.2.1建立培训组织体系:成立由分管院长为组长的护士规范化培训指导委员会,下设护士规范化培训管理小组,各科室成立护士规范化培训教学组。建立由各科室技能能手组成的操作示范教师团队。组建导师团队,每位导师指导5~6名学员,负责学员的生活、心理、职业规划、科研等指导。成立教学质量督导专家组,分别对理论、操作及科室培训情况进行督导。科室开展一对一带教模式对护士进行带教。
1.2.2.2制定教学评价机制:由分管院长直接领导教学质量评估,护理部负责组织、安排有关活动。教学评价方式主要包括现场督导、听课、问卷调查、理论考试、座谈会等形式开展。每轮转周期结束后,护理部再组织考试,安排1次教学质量检查;指导老师对学员培训手册、每月反思进行审核及评价;科室在每轮转周期内对学员进行日常评价,对学生与带教老师进行双向评价问卷调查,并完成出科理论及操作考核。1年培训结束后护理部组织年中理论及操作考试。从多角度、多形式评价学员培训效果。
1.2.2.3培训形式:采用课堂教学、技能示范、情景模拟训练、案例分析讨论、教学查房、个案护理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培训。按照护理核心能力维度,加强培养护士临床护理思维、专业认识及定位等[6]。
1.2.2.4教学质量控制:授课教师教学质量控制:指定督导组专家负责对授课教师教案及课件审核、对教学课堂进行督导,同时培训学员通过“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评价教师授课质量,提出意见及建议;研究对象参与培训的质量控制:护理部严格考核学员出勤情况(病假、产假除外),课后将教师培训课件上传至学员QQ群,护理部对培训内容进行阶段性考核,轮转周期内通过各专科护理理论、技能考核。
1.3评价方法:采用“中国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该量表由7个维度共58个条目组成,分别是评判性思维/科研能力(10个条目)、临床护理(9个条目)、领导能力(10个条目)、人际关系(8个条目)、伦理/法律实践(8个条目)、专业发展(16个条目)、教育咨询(7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kert Scale计分,核心能力评分总分为174~232分表示高能力;116~173分为中等;<115分为低能力。
2 结果
培训前共有76名新入职规培护士参与调查,下发CIRN问卷76份,回收有效问卷68份;培训后有72名规培护士参与调查,4名学员辞职,下发问卷72份,回收有效问卷65份,培训前后人员变动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员的变动对统计结果的分析无影响。见表1、表2。
时间例数总分均值评判性思维/科研临床护理领导能力人际关系法律/伦理实践专业发展教育/咨询培训前68114.79±28.0715.97±4.7717.07±5.3620.71±5.7617.90±4.7918.43±4.5012.96±3.7811.76±4.80培训后65134.08±30.6221.09±6.2520.68±5.7623.78±6.0519.55±4.7819.97±4.7113.74±3.6515.26±4.90t值-3.79-5.30-3.74-3.01-2.00-1.93-1.21-4.15P值<0.001<0.001<0.0010.030.480.560.23<0.001
表2培训前后护士核心能力水平占比比较(%)
时间例数高能力(174~232分)中等能力(116~173分)低能力(<115分)培训前681.4750.0048.53培训后659.2366.1524.62
3 讨论
3.11年规范化培训对新入职护士核心能力的作用:培训前及一年后新护士的核心能力总分比较,评判性思维/科研、临床护理、领导能力、教育/咨询方面高于刚入职时(P<0.05) ,其中,新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分明显增高。本研究培训内容设置中特别注重了心理护理、法律法规、健康教育、护理技能,结合思维能力、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不仅提高了临床护理工作能力,而且还提高了评判性思维能力、领导能力、教育能力。本研究中,在人际关系、法律/伦理实践、专业发展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建议在新护士培训中为其提供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帮助新护士适应角色转变、陌生的工作环境与流程以及因不断轮转而带来的人际交往的心理压力[6]。针对不同专业的护士,提供专业发展机会[7]。护理管理者还需特别注意对人际关系、法律/伦理实践方面加强培训,注重引导个人护理专业发展[8]。见表1;培训前及一年后新护士的核心能力水平占比比较,低能力48.53%下降到了24.62%,下降了23.919%;中等能力50.00%上升到66.15%,上升了16.15%;高能力从1.47%上升到9.23%,上升了7.76%。由此可见护士规范化培训可使低能力减少、中等能力提高、高能力有一定的提升。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不仅能提高其临床核心能力[9]。见表2。
3.2建议
3.2.1对新入职人员核心能力还需有充分评估:本研究表明,培训前对核心能力调查采用 “中国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没有针对性的设计量表,存在评估不充分。护理管理者还应完善新护士的职业保障,重视新护士心理需求,保障规范化培训效果[9]。今后应全面总结新入职人员入职到培训过程中的需求,设计更具符合性的量表,这样对新入职人员评估才具有针对性、地方性,评估才能更加准确。
3.2.2对新入职人员培训模式还需要不断探索,进一步完善培训内容:护理管理者需要结合新护士自身学历水平和背景科学设计培训内容,借助信息化教育和管理工具提供多元化、个性化、人性化的培训方案[9]。 护士在职培训是对其进行知识及操作技能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的一种追加教育[10]。使护士在学校集中所学的知识与临床实践更有效地掌握和运用, 成就具有时代化、信息化及科学化的“全能护士”[11]。2016 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国卫办医发〔 2016 〕 2 号文)提出的培训思路,即各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新入职护士的培训工作,建立新入职护士培训制度,结合优质护理服务工作要求,保证培训效果,使护士能够独立、规范地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
希望通过本研究探索我国护士规范化培训的模式, 建立护士规范化培训具体可行的培训方案,亦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