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肺炎支原体大叶性肺炎患儿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8-07-20冒晓飚
冒晓飚
(如皋市人民医院药剂科,江苏 如皋 226500)
在临床上,肺炎支原体大叶性肺炎属于儿科较为常见的一种呼吸道疾病[1]。目前为止,临床常使用阿奇霉素等常规方法治疗肺炎支原体大叶性肺炎,但长期应用使得病原体的耐药性不断增强,效果并不可观。由于肺炎支原体大叶性肺炎具有起病急、患者伴有高热、咳嗽甚至全身中毒等临床特点,加上现阶段患者病原体对阿奇霉素的敏感性降低,患者的疗效逐渐减退。近年来,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对肺炎支原体大叶性肺炎疾病使用激素类药物治疗已经较为普遍,且效果已被医学界认可,可以在今后进一步探究其疗效。本研究主要对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肺炎支原体大叶性肺炎患儿的临床效果进行进一步探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均选自于2013年11月23日~2015年11月23日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36例肺炎支原体大叶性肺炎患儿,通过简单分组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各18例。参照组中男10例,女8例;年龄2~12岁,平均(6.64±2.68)岁;病程为2~6 d,平均为(4.43±0.58)d。试验组中男11例,女7例;年龄2~11岁,平均(6.57±2.54)岁;病程2~7 d,平均(4.53±0.62)d。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及病程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1.2方法:参照组:患儿接受平喘、止咳及解痉等常规治疗,静脉滴注阿奇霉素10 mg/kg,1次/d,共治疗5 d。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治疗,取0.25~0.3 mg/kg的地塞米松,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1次/d,治疗3 d后,给药方式转为口服,共治疗1周。
1.3观察指标:将本研究中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体征(退热、咳嗽消失、胸片恢复正常、肺部啰音)改善时间、治疗前后的肺功能(FVC、PEF、FEV1)进行对比。
2 结果
2.1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比较:试验组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胸片恢复正常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相较于参照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肺功能比较:两组患儿肺功能各指标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肺功能(FVC、PEF、FEV1)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试验组改善程度大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组别例数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胸片恢复正常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试验组183.01±0.74①7.22±2.03①10.33±4.154.61±2.31①参照组184.21±0.849.68±2.4913.55±4.206.85±2.94
注:与参照组比较,①P<0.05
分组例数FVC(L) 治疗前 治疗后 PEF(L/min) 治疗前 治疗后 FEV1(L) 治疗前 治疗后 试验组181.32±0.421.79±0.52①128.64±33.47210.46±56.84①1.11±0.331.49±0.41①参照组181.33±0.401.56±0.23128.59±33.52189.64±50.231.09±0.301.35±0.21
注:与参照组比较,①P<0.05
3 讨论
目前为止,肺炎支原体大叶性肺炎的具体发病机制在临床上尚不清楚。但在研究过程中,部分医务工作者认为可能与呼吸道上皮吸附作用以及免疫功能存在较大的关联[4]。
由于小儿的年龄尚小,免疫力较低,肺炎支原体大叶性肺炎的发生率较高。患儿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高热以及肺实变等,严重危害患儿的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5]。因此,常规抗感染、抗炎等治疗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不仅具有抗炎、抗感染及抗过敏等效果,同时可将患儿机体内的炎性反应减轻,进而将炎性因子的产生进行抑制[6]。
研究结果中显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辅助治疗的效果更佳。试验组患儿的退热时间为(3.01±0.74)d、咳嗽消失时间为(7.22±2.03)d、胸片恢复正常时间为(10.33±4.15)d、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为(4.61±2.31)d,均明显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可知,糖皮质激素的退热、止咳及抗炎的作用显著。不仅如此,试验组患儿的肺功能各指标均优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糖皮质激素不仅可改善临床症状,同时可提高其肺功能。
综上所述,针对肺炎支原体大叶性肺炎患儿,辅以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效果显著,值得在今后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