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审题迷雾 探究问题真谛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Ⅲ38题赏析
2018-07-20四川张明林
四川 张明林
2017年新课标全国统一高考考试大纲对思想政治学科能力考核目标的解析内容进行了修订完善,进一步明确在试题中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同时,结合思想政治学科特点和核心素养的要求,突出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强调德育导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发挥。2017年高考全国卷Ⅲ38题很好地体现了高考的选拔性与国家意志的统一。
一、山重水复,迷雾重重
38题从为国家选拔人才的角度,从心理智力、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等方面设置了重重迷雾,让考生产生“雾里看花”的感觉,似懂非懂。
(一)情景材料呈现方式上的“迷雾”
试题情景材料是根据立意要求,选择相应信息对话题的逻辑展开与具体表达,是引出设问和答案的基础。
38题“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铁路‘走出去’”为话题来呈现试题情景材料。情景材料有总情景(“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铁路‘走出去’,已成为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材料一(中国高速铁路技术体系、路网与“走出去”开工建设的作用)、材料二(中国铁路项目遍及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成为中外经济往来的桥梁、民心相通的纽带,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是分情景。虽说结构清晰,但材料情境与设问的对应没有直接点明,对注意力集中性与稳定性不够好、分析综合运用不流畅、解题技能技巧欠佳和对我国高铁技术认同感较低的学生会产生“云里来,雾里去”的心理迷茫,干扰解析情景材料能力的发挥,不能很好地打通情景材料与试题设问之间的内在联通。
38题⑴问“分析中国高铁‘走出去’对中国相关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中的“中国相关产业”在材料中没有直接呈现,只是说“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铁路‘走出去’”和中国高铁“全产业链输出”。若理性逻辑思维品质不高的考生,是无法解读出“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铁路‘走出去’”、中国高铁“全产业链输出”与“中国相关产业”内在之间的经济联系;38题⑴问中“政策建议”属于措施类设问。一般来说,措施类试题解答要坚持措施从问题来的原则,但材料显示的有用信息是隐性的(“中国企业经过激烈竞争,获得建设合同”),没有显性呈现“中国铁路‘走出去’”存在着哪些问题。
(二)设问角度呈现方式的“迷雾”
设问的本质是要求考生运用什么知识、结合什么材料、分析和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设问的角度一般有“是什么”“为什么(理论原因、现实原因、意义作用)”“怎么样”“怎么办(措施、建议等)”,它也有复杂多样的变化形式。
38题设问方式简单明了,分为意义类和措施两类:38题⑴问有两个小问——积极作用与政策建议,38题⑵问文化意义;设问知识范围明确:38题⑴问《经济生活》知识、38题⑵问文化传播的知识。但命题人设问的技巧也让学生产生审题迷茫:38题⑵问设问明确要求“结合材料”,材料有总情景、材料一、材料二,好像处在材料之中,却抓不住有用材料信息;38题⑴问没有指出“结合材料”,试题设问好像天马行空,与材料无关。
二、柳暗花明,拨开迷雾
高考选拔性考试最主要体现在高考主观试题上,一般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四项能力,其中“论证和探究问题”是体现考生整体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贯彻于前三项的能力之中。
38题在情景材料和设问呈现方式虽说对考生设置了审题障碍,但是只要考生能沉下心来,集中注意力分析设问、材料以及设问与材料之间关系是能够做到枊暗花明,拨开迷雾,理清答题切入点的。
(一)审设问——获取和解读设问信息
设问直接限定解题方向、内容、程度。审设问要审设问角度,抓住问题主体与客体(要求对象),明白知识范围,从而判断试题设问是“大切口”设问还是“小切口”设问等。
明确38题⑴问有两个角度问题,一是分析回答积极作用。审主体——中国企业高铁“走出去”、审要求对象——分析对中国相关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审知识范围是《经济生活》知识,属于“大切口”设问;二是提出政策建议。审知识范围——宏观调控的《经济生活》知识、审主体——国家、审要求对象——宏观政策建议,属于“小切口”设问。
38题⑵问只有一个问题,回答文化意义。审知识范围——《文化生活》中文化传播的知识、审要求对象——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文化意义,属于“小切口”设问。
(二)审材料——获取和解读材料有效信息
审材料必须准确定位设问所对应的情景材料,一般要注意材料的类型、层次、中心观点、材料间的关系,注意分号句号等,并且要获取与设问密切联系的材料信息。如准确获取和解读文字、表格、图像等信息,重点解读情景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层意、段意,为有针对性地编制考点知识性要点、提升与考点知识对应的材料性要点、浓缩为单独的材料性要点、时政知识性要点等奠定有效信息基础。
与38题⑴问“中国高铁‘走出去’对中国相关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密切的材料,一是总情景材料“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铁路‘走出去’,已成为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二是材料一中的“促进了中国高铁从单一的产品输出向产品、服务、技术、品牌、管理和资本的全产业链输出的转变”;与“加快高铁更好地‘走出去’提出两条政策建议”相关的材料是材料一中的“中国企业经过激烈竞争,获得了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的建设合同”。
与38题(2)问“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文化意义”相关的材料是总情景材料“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铁路‘走出去’,已成为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和材料二中的“中国铁路‘走出去’越来越成为中外经济往来的桥梁、民心相通的纽带,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三、人间正道,探究真谛
在审清楚设问与材料的情况下,就要探究问题的真谛,进行切题与拟答的理性逻辑推理的思维活动。
第一,切题——调取和运用考点知识。切题就是要联系考点知识,选择与材料有效信息相一致的考点内容知识与时政性知识,并根据材料有效信息提炼和生成观点,构思答案要点。(见下表)
第二,拟答——描述和阐释事物。拟答即是通过思想政治学科思维过程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并使用简明、准确的思想政治学科术语予以叙述,做到事理结合,导出观点。(见下表)
问题 设问 材料有效信息 考点知识 调动和运用知识 描述和阐释事物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合作、“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铁路‘走出去’,已成为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中国高铁“全产业链输出”产品、服务、技术、品牌、管理和资本“走出去”参与世界市场要素的流动与配置,达到产能输出,实现国际产能合作有利于推动中国高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带动中国高铁相关产业“走出去”分析中国高铁“走出去”对中国相关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政知识)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化解高铁产能过剩,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38题(1)问产品、服务、品牌 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通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在市场上树立中国高铁品牌,增强国际影响力打造“中国高铁品牌”,提高国际影响力技术、管理 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在市场上形成中国高铁竞争优势,增强中国高铁的竞争力提高中国高铁产业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快高铁更好地“走出去”提出两条政策建议中国企业经过激烈竞争,获得建设合同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完善对外经贸政策环境,加强财税金融支持力度
续表
四、源头活水,与时俱进
通过对2017年高考全国卷Ⅲ38题的简单分析,可以略窥一斑:2017年高考政治试题情景材料富有时政气息,凸显时政热点,有着鲜明的思想政治学科特征和生活指向,同时也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体现国家意志,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此,在今后的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要做好以下思想政治教学工作:
其一,坚持价值引领,提高政治认同感。
以“中国高铁‘走出去’”为话题分析中国高铁“走出去”对中国相关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和说明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文化意义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中国高铁的政治认同感。启示我们要做到学科理论知识与生活(时政)知识有机统一,提高学生对国家发展的政治认同感。
掌握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相关的国家发展新战略,展示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相关的国家发展新成就,提出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相关的国家新挑战,是我们思想政治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学必不可少的情景材料。通过情景材料入课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关心国家发展战略、国家建设成就和国家发展的新挑战,用学科理论知识去分析、综合、解决情景材料中的问题,浸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发展道路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其二,坚持生活引领,提高公共参与感。
“加快高铁更好地‘走出去’提出两条政策建议”是为了让学生公共参与素养落地生根。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生活、思考生活和参与生活,提高社会生活的公共参与感。
其三,坚持能力引领,增强理性思维感。
38题的审题、切题和拟答过程是高考四项能力的运用过程,就是对试题作出理性的解释、判断和选择过程,体现了理性精神的思想政治学科素养要求。可以说,学生理性精神的培养是实现高考能力要求与思想政治学科素养有机统一的有效途径。
因此,在今后的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教师应坚持与时俱进的追求,及时把时政热点与时政知识巧妙设置为教学情景,注重问题导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判断,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的观点与方法,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具备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的理性精神,从中培养学生的高考备考能力与思想政治学科素养,体现思想政治学科的时代性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