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拿大12所孔子学院揭牌新闻报道话语分析

2018-07-20

文化与传播 2018年2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加拿大孔子

刘 程 刘 芳

引 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海外各国陆续设立了孔子学院,推广汉语言文化,为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贡献了不可多得的力量。截至2017年底,加拿大已建成12所孔子学院,35所孔子课堂。孔子学院在加拿大发展的形势如何,加方合作机构如何看待孔子学院的跨文化传播,值得深思。基于此,本文选取加拿大的孔子学院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批评话语分析方法,拟从网站新闻传播的角度对加拿大孔子学院揭牌时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探讨中国和加拿大在对孔子学院新闻报道上的不同之处,总结其特点并试图为孔子学院的跨文化传播建言献策。

一、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总库上以“孔子学院”并含“报道”为篇名进行检索,一共得到11篇关于孔子学院新闻报道研究的论文,其中核心期刊和CSSCI论文为5篇。孔子学院的英文论文只有17篇,关于媒体报道分析的博硕士论文11篇。同时,孔子学院研究的专著目前已有15本。通过阅读这些论文,我们发现在对孔子学院的报道研究已有成果中,有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国家之别、媒体之异也呈现出来。

第一,关于孔子学院的新闻报道存在一定的倾向性。安然、许萌萌等(2015)运用批评话语分析理论研究“美国芝加哥大学停办孔子学院”事件的相关文本,发现美国媒体对此事的报道遵循一定的新闻图式。刘程(2014)指出英国主流媒体对孔子学院的报道中存在“选择性误读”的现象,发现其对中国、儒家、孔子抱有成见和偏见,因而普遍化地消极看待与孔子、儒家有关的一切思想。刘毅(2014)发现美国《纽约时报》在报道主题及领域上存在对孔子学院的“政治化”解读,“儒家思想”也被一些报道解读成为一种宗教;另外中美两国出于国家文化安全考虑都不愿过多接受外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

第二,西方媒体对孔子学院持不同的报道态度和立场。张东辉(2016)发现美、澳、英、加四国英文媒体对孔子学院的报道持正面态度的占一半以上,负面态度占14%。其中美国的正面报道数量最多,英国媒体多持观望态度,加拿大的报道则全部是负面报道。叶英(2015)发现外媒对孔子学院的肯定多于批评,从总体上看,西方社会对孔子学院的肯定和欢迎超过对它的质疑和戒惧。赵明玉(2015)发现美国媒体主要呈负面态度而南非媒体主要呈正面态度,并且他们的态度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彭飞(2016)认为孔子学院在报道中多与软实力、汉语重要性、外界批评联系在一起,从总体上看孔子学院形象是正面的,也会提到孔子学院对于提升中国软实力的作用,但并无批判之意。

第三,从不同的传播渠道来考察孔子学院的报道现状并提出建议。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主要来源于西方主流媒体、孔子学院官方网站、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网站、微博平台的新闻报道。刘程和安然(2012)选取6所美国孔子学院网站和地方媒体的新闻报道为研究样本,对孔子学院网站新闻传播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王思文(2016)对微博中“孔子学院”信息进行内容分析,认为新闻嵌入情感有助于改善信息扩散效果。李万青(2015)通过对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官方网站的报道篇幅进行统计分析,考察孔子学院的洲际分布、文化元素及文化活动形式,并借助传播学理论分析文化传播现状。

此外,有很多国际国内学者关注孔子学院的经济和教育价值(Chang & Lien,2014;徐九庆、王鹏举,2015;叶蓉、王红岩,2014;严晓鹏、郭保林,2011;刘妍,2014)。例如,Chang & Lien(2014)认为孔子学院在非英语发展中国家的建立会带给孔子学院更多的机会走向世界。他们还认为孔子学院的建立和操作显著增加了中国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向发展中国家流动的机遇。叶蓉、王红岩(2014)以上海地区8所高校的海外孔子学院建设为例,指出海外孔子学院的建立成为近年来国际化办学的新途径。严晓鹏(2011)认为孔子学院对高校师资国际化、学生国际化、管理国际化、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高校“软实力”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与作用,基于此他提出我国高校应深入挖掘孔子学院的桥梁作用。

综上所述,孔子学院新闻报道研究主要是从国际社会层面出发来分析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其最终目的是为孔子学院提供决策参考。在媒介关注上,已有网站研究的先例,但是还没有专注于孔子学院揭牌的新闻报道。在研究方法上,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都有体现,运用批评话语分析孔子学院报道的研究有所增加。

二、研究设计及样本选取

(一)研究设计及样本选择

1.研究设计

加拿大第一所孔子学院——不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大学孔子学院于2006年2月7日揭牌,截至2016年底,加拿大已经成立了12所孔子学院。孔子学院的揭牌仪式象征着一所孔子学院的启动,是两个国家之间促进文化交流而做出的重大举措。本文选取2006年2月至2016年6月期间加拿大孔子学院所在的大学、教育局、地方政府等12个合作机构,以孔子学院揭牌时外方机构刊发的新闻报道为具体研究对象,来探讨新闻机构的报道立场和倾向。

2.样本选择依据

第一,在数量上,加拿大是美洲孔子学院第二大国,孔子学院数量仅次于美国;第二,加拿大孔子学院的办学质量较好,如高贵林孔子学院曾于2014年荣获“先进孔子学院”称号,埃德蒙顿孔子学院荣获2011年“先进孔子学院”称号;第三,中国政府重视加拿大孔子学院的发展,国家总理、国家汉办主任曾出席孔子学院揭牌仪式。

(二)样本搜集

新闻的获取主要来自四个渠道:加拿大12所孔子学院所在机构的官方网站;加拿大主流媒体对孔子学院成立的新闻报道;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官方网站;孔子学院中方合作院校官方网站。为最大程度还原加拿大主办机构的真实态度,按照如上顺序检索,共搜集到加拿大孔子学院揭牌时的12篇新闻报道,其中主办机构网站的英文新闻报道有8篇,其余4所孔子学院的主办机构网站上没有新闻报道,笔者只搜集到3篇中方承办机构的新闻和1篇中国地方教育厅的通讯。

三、研究方法及结果分析

本文主要从新闻标题、来源、正文引述、措辞意义、地位对比等网站新闻报道进行分析总结,并采用量化分析和批评话语分析方法对新闻的措辞进行阐释。

(一)研究方法

1.量化分析

量化分析法是传播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又称量化研究法,将研究样本按照某一种标准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比发现研究对象的特点或某种现象,并提供建议。定量研究依赖于个人或小群体层面上的经验材料,对微观传播现象的研究有效。本文的量化分析主要是对12篇新闻报道的标题、主题、篇幅、来源等方面的分析,统计对比孔子学院在加拿大揭牌的新闻报道,并总结其特点。

2.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始于西方,它关注的基本问题是话语与社会、话语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批评话语分析视话语为一种社会实践,任何话语文本的产生都有自身的生产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会受到社会语境的影响,这个语境就是我们所谓的意识形态。van Dijk(1998)指出批评话语分析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批评话语分析在社会学、新闻学领域的应用也有体现,尤其批评话语分析在新闻语篇中的应用得到更多学者的重视。van Dijk指出新闻媒体不是中性的、没有立场的,它帮助生产意识形态(van Dijk,1988)。

本文将从正文引用、措辞意义等方面对新闻语篇进行文本分析,以此来探讨新闻报道背后的社会态度和立场。

(二)研究结果分析

1.新闻标题表明对孔子学院的欢迎

van Dijk(1988)认为标题起着概述的作用,从一篇新闻的标题可以看出新闻的主题。12篇新闻报道中,10篇都在标题中交代了中国和加拿大两方合作共建孔子学院的事实,1篇是将孔子学院成立的事实隐没在新春庆祝晚会的大标题下,1篇是山东省教育厅发布的即将共建孔子学院的通知类信息。新闻标题和报道主题信息的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 孔子学院揭牌报道的新闻标题和报道主题的统计结果

在上述新闻标题中,表示孔子学院“成立”的动词有“揭牌、合作建设、成立(open、establish)、到来(come)、落成(inaugurate)”,其中“Open”出现了5次,“Open”的近义词,表达“开始、开幕”之意;动词“庆祝(celebrates)”是里贾纳大学联想到孔子学院背后的中国,从而表达对孔子学院落户当地的欢迎。这表明,在孔子学院揭牌的报道中,加拿大的主办机构多采用褒义和中性词语来描述事实。既传递了主要信息,也表明了加拿大高校的态度。

在报道主题上,孔子学院在揭牌时简要交代了揭牌仪式和演出内容,更多的是对孔子学院能够为当地的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贡献予以肯定,例如4篇新闻明确指出孔子学院的价值,4篇新闻中含有对孔子学院的期望。整体来看,除了2篇是报道孔子学院筹建时期的准备工作,其余都是揭牌时的新闻报道,都是不同程度上对孔子学院到来的欢迎。

2.新闻来源和篇幅体现加拿大新闻网站的重视程度不一

从新闻来源来看,9篇来自加拿大孔子学院所在高校,1篇来自中国山东省教育厅,1篇出自中国权威媒体——人民网,1篇出自美国重要的中文报刊《世界日报》。也就是说有3所孔子学院的官方网站上没有孔子学院揭牌的相关报道。如图1所示。

图1 揭牌报道的新闻来源统计

在揭牌报道中,4所机构没有图片,其中3所是加拿大机构,另外1个是媒体和中方的合作机构;有1所高校的网站新闻上不仅配了7张图片,还在浏览页面加入了一个5分钟的小视频。这说明加拿大孔子学院的主办机构对孔子学院的重视程度不一,整体上文字报道的篇幅还比较少,新闻提供者更倾向于用图片来传达信息。

图2 揭牌报道图片数量统计

在报道篇幅上,正文100字/词以下的有2篇,均是来自加拿大高校的官方网站;100-399字/词的有9篇;400字/词以上的有1篇,但不是来自加拿不大方面的官方新闻网。这表明加拿大关于孔子学院揭牌的报道多是采用100-399字/词的篇幅。这种以简讯的方式进行的报道简洁,时效性强,但同时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关注度。

图3 揭牌报道篇幅统计

3.中加媒体报道措辞对比明显

在这些报道中,有大量带有指引性的措辞,包括形容词短语和动词。例如:极大的优势(tremendous advantages)、重要的一步(an important step)、极好的机会(an excellent opportunity)、丰富(enrich)等,带有明显的中性或积极的感情色彩,通过列举孔子学院给当地教育、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带来好处,鲜明地指出该教育机构对孔子学院的欢迎。

但是,加拿大机构在报道中的转述稍显单一,只有关于本国的领导人发言,没有中方领导人的致辞。反观中国媒体的报道,中加双方的报道都有体现,而且篇幅相当。例如在一则《人民日报海外版》的通讯中,共两段内容,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是中方代表和加方代表的转述话语,字数分别为85、82(字/词),相差不大,陈述了两方机构对孔子学院的看法,中方是代表孔子学院所在国,加方是站在所在省份的角度。限于简讯的体裁,该篇报道没有用过多笔墨描述孔子学院揭牌的场面,在简洁地介绍过具体事实后,就是对中加双方代表话语的转述,这也是最大程度上还原事实的例证。这说明加方报道时有一定的新闻立场的,大多站在该国角度思考问题,力求最大程度地宣扬本国领导人对孔子学院的重视和欢迎程度,对中方代表的发言和立场持淡漠化态度。

四、总结及建议

(一)报道特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关于孔子学院揭牌的新闻报道有以下特点:新闻标题客观,对孔子学院的设立表示欢迎;新闻来源和报道篇幅表明双方重视程度不一;正文多引述外方代表的话语,肯定孔子学院的价值;中英文措辞对比明显,加拿大方对中国领导人提及较少。总之,孔子学院在加拿大的整体舆论环境较好,相关报道整体上较为客观。

(二)对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的建议

1.淡化官方色彩的处理。虽然中国领导人的讲话和视察是中国期望和加拿大友好互惠的举措,是一种扶持和宣传中国语言文化的手段,并不代表孔子学院完全依附于中国政府,但不同国家的媒体持有不同的报道立场,新闻报道又受到本国意识形态的制约。所以中国要弱化对孔子学院传播的官方色彩,淡化政府高层在孔子学院报道中的篇幅,转向突出民间特色,吸引社会各界的资本注入,降低政府对学术机构的管控力度,使孔子学院融入当地的教育环境。此外,中方应强化文化传播的双向性,争取加拿大方面的理解和深层次的认同,寻找或调整相关的策略来解决孔子学院现阶段遇到的问题,促成中外方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合作,以期加拿大方面能增加各类新闻报道里的中国篇幅。

2.增强孔子学院在当地的积极影响。孔子学院的创立已经成为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抓住机遇,一方面提高我国高校国际化办学能力,通过孔子学院这座桥梁传播中国文化,树立正面的孔子学院形象,另一方面吸引更多的当地资源,增加孔子学院在当地的作用。这就需要发挥孔子学院的传播优势,使汉语国际教育与当地教育局达成合作共识,促进双方的沟通互信,提升汉语教育在当地社区和高校的地位。同时在经济方面,孔子学院应本着相互尊重、友好协商、平等互利的原则,发展与加拿大的友好关系,增加新的贸易契机,努力扩大孔子学院在当地的影响。孔子学院的发展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孔子学院的院长也应肩负起这个重任,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开拓新的市场。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加拿大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我在加拿大留学的第一年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孔子在哪儿
加拿大看病记
《打情骂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