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艺术初探
2018-07-19邵天泽
邵天泽
摘要:在西方文明的璀璨长河中,拜占庭可以称得上是最富深厚历史的帝国,地处亚非欧交界,坐拥博斯普鲁斯水道,得天独厚的文化版图和源远流长的宗教背景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拜占庭艺术。它不仅成为了人类文明历史中的一颗明珠,也为西方乃至东方艺术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如今尽管帝国灭亡,传奇不再,但我们仍可以跨越时间的桎梏,依循帝国留下的拜占庭建筑、绘画、雕塑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一窥拜占庭艺术的独特与神秘,探寻拜占庭艺术在东方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记。
关键词:拜占庭艺术;拜占庭艺术特点;拜占庭艺术在哈尔滨
在西方众多帝国文明之中,拜占庭帝国可以称得上是最富悠久历史的,自公元395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后,拜占庭帝国便开始大兴土木、开拓疆域,延续了君主统治近千年之久。伴随着专制皇权的统治和幅员面积的辽阔,独属于拜占庭帝国的拜占庭艺术也应运而生,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和艺术特点集中表现在了拜占庭建筑、绘画及雕塑等方面,历经岁月的沉淀,拜占庭艺术不仅为人类文明留下了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其在全世界范围内,尤其对东方艺术产生的深远影响在现如今仍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一、拜占庭艺术
拜占庭艺术从广义上看是指公元5世纪到公元15世纪出现在拜占庭帝国的独特的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尽管如今帝国灭亡,传奇不再,但我们仍可以通过拜占庭帝国留下的丰厚的建筑艺术、绘画艺术及雕塑艺术一览千年之前盛极一时、影响甚远的拜占庭艺术风貌。
位于马尔马拉海岸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便是拜占庭建筑艺术中的经典。整体上它采用了将东罗马集中式的构图原则和西罗马巴西利卡式的柱外飞梁相结合的设计方式,整个平面呈长方形立体结构,四个墩柱矗而围成的穹顶群气势磅礴,中央穹顶高耸突出仿佛大地与神灵的连接通道,周围四个筒形且长宽高相等的立柱用发劵和拱门固定支撑,不仅将中央穹顶的荷载力度转移到四个相同的墩柱上,也因取代了古罗马古老承重墙的使用而大大增加了教堂的内部空间,这样高且纵深的空间设计正迎合了基督教举行宗教仪式和礼拜活动的需要。可见,作为拜占庭建筑中最辉煌的建筑作品,圣索菲亚大教堂无论是建筑目的还是使用功能都无一不渗透着皇权与宗教意识形态的合一,无论是外部设计还是内部空间都无一不体现了它的继承与创新。
除建筑艺术外,拜占庭绘画艺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中较为著名的镶嵌壁画当属《查士丁尼皇帝与侍从》。作品描绘了查士丁尼皇帝及其侍从参加献祭活动的场景,前前后后共12人的参与人数仿佛赋有基督教十二门徒之喻,宗教色彩甚厚。不同于古希腊罗马的绘画传统,拜占庭绘画艺术采用正面角度对人物进行了圣象化的处理,这使得人物因失去蓬勃的活力而逐渐沦为抽象符号。此外,整幅画的色彩明快,金、白、青、红等诸色的交替使用构建出世俗皇权统治下的肃穆,饰有金色马赛克的壁画背景彰显了整个帝国的辉煌荣光。可以说,绘画艺术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独特的审美感受与艺术体验,也成为了可以用来表达神圣情感和精神信仰的工具,它作为反映拜占庭艺术的一面镜子不断用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宫廷元素与基督教意识形态相结合的紧密。
作为艺术门类的一种,拜占庭雕塑艺术也发展得相当繁荣。但不同于以往,随着基督教会在帝国势力的不断扩大,先前古希腊罗马那种用身体来表现人类精神世界的方式逐渐消失,曾在罗马帝国时期盛行得制作等身大小的雕像艺术亦不再出现,艺术朝着更图式化、抽象化的方向发展。不过无论怎样发展,对耶稣神性的描绘都成了雕塑艺术永恒不变的主题。显然,雕塑艺术已经成为了拜占庭帝国用来宣扬基督教教义、对广大民众进行宗教教化的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可以见得,与其他时期的西方雕塑明显不同,拜占庭雕塑依托其基督教土地的滋养自成体系,并兼容东方抽象性与装饰性的特色,保持着它自身的发展,无论是题材的选定还是主题的呈现,我们都能从它那古老神秘的面纱中感受到宗教脉搏的跳动。
二、拜占庭艺术特点
著名学者王宏建曾这样评价拜占庭艺术称:“它是古代遗风与基督教精神、西方古典自然主义与东方装饰抽象主义的混合。”在王的解释中,“拜占庭”这一专有名词成为了一类艺术文明的代表,无论是建筑、绘畫还是雕塑层面,拜占庭艺术都有它独有的特点。
它的第一个外显特点便是拜占庭艺术中所蕴含的宗教色彩。通过上述对拜占庭建筑、绘画及雕塑代表作品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拜占庭艺术与基督教会相伴而生。无论是君王大兴土木、用以宣扬宗教教义和举行仪式活动的精神殿堂,还是以描述圣经故事和耶稣神迹为主要题材的镶嵌壁画,宗教元素都像是一张无形的罗网始终笼罩在拜占庭艺术之上。其作为隐性的意识形态慢慢渗透进拜占庭艺术的灵魂深处,与各类艺术形式所组成的中世纪艺术群彰显了拜占庭帝国独具特色的人文风貌。
值得我们注意的第二个特点便是“政教观念”的渗透。自君士坦丁大帝在位确立基督教为拜占庭帝国的国教后,教会在帝国的势力便不断扩大,由基督教“统治者是依托上帝之命来管理凡俗人间”的教义而衍生出的“政教合一”的观念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也无形嵌入了拜占庭艺术的各个层面。其中,这一特点尤为突出地的表现在了拜占庭的绘画艺术中。从《查士丁尼皇帝与侍从》来看,单一的面孔、僵直的身体、对人物进行摒弃个性的模式化描述隐隐透露出皇权统治下的秩序性,仅靠着装、皇冠和身后的光环区分皇帝与侍从的描绘方式更是使皇权与神性融合,将君主的统治意志推至与神相同的至高地位。尽管艺术形式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得多样,但“神人合一”的政教理念一直都是拜占庭艺术中不变的精神追求。
作为西方文明历史中的一种艺术模式,拜占庭艺术的另一重要特点便是它的融合性与创新性。上接古希腊罗马丰富的艺术传统,地处博斯普鲁斯交通要道,源远流长的文化背景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版图孕育出了一个融合性极强的艺术典范。不论是以东罗马集中式和西罗马巴西利卡式相结合的艺术构思进行外部设计,精确计算受力平衡,创造性地加大内部使用空间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还是一改古老的艺术形式,摒弃古希腊罗马的偶像崇拜传统,创新性地引领艺术走向图式化的深浮雕雕塑,拜占庭艺术都很好地通过这些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向我们展示了它民族性的包容与创新。
三、拜占庭艺术在哈尔滨
独具风格的拜占庭艺术作为一颗明珠,在西方文明的璀璨長河中熠熠生辉,经久不衰,除为西方留下丰厚遗产外,其影响之大更漫延至东方。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当属充满欧式风情、拥有“东方小巴黎”美誉的哈尔滨。这座被欧洲文化浸染的城市,在艺术文明构建上整体吸收了俄罗斯、法国等西方文化色彩,俄式风情与东方底蕴的激情碰撞,成就了哈尔滨艺术文明的特有风格。这种风格尤在哈尔滨的建筑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显现。
哈尔滨的建筑艺术以教堂建筑为主,其中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堪称是拜占庭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大教堂由俄国建筑师克亚西科夫主持设计,始建于1907年,它曾是沙俄侵略军的随军教堂,也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王南曾在《万神殿堂》中提到,拜占庭教堂复杂精巧、和谐典雅且气势恢弘,圣索菲亚大教堂就给人以巍峨、震撼之感。从布局上看,大教堂平面呈十字型,独属于拜占庭的标志性葱头穹顶居于中心位置,四个大小不等的帐篷顶分居侧翼,形成主从有致的整体格局,这种高且纵深的复合式结构设计,与拜占庭建筑颇为相似;从装饰上看,全部墙体以清水红砖砌成,以鳞状的绿色铜皮作饰的穹顶,巨大而饱满,二者交相辉映,历史沧桑感十足;从外观上看,大教堂庄重、肃穆,外墙以多幅圣象壁画作装饰,线脚精细,色泽鲜艳;从内部来看,空间大是拜占庭建筑艺术宗教色彩的一大体现,垂直的拱顶和硕大而又华丽的吊灯居于穹顶中央,两侧是覆有花纹的拱劵和高窗,花纹精细雕琢,凸凹有致,尽管因时间的腐蚀而略显陈旧,但仍可从中一窥当年拜占庭艺术文明盛宴。除受拜占庭艺术遗风留下的印记外,作为哈尔滨的建筑艺术博物馆,教堂内还大量展出了有关于教堂兴建、城市记忆、发展走向等内容,使得这个来自西方的艺术文明深深扎根于异国他乡,融于东方风情之中。
社会在发展,文明在前进,受拜占庭艺术特点的影响,教堂建筑也随着历史与时代的积淀在哈尔滨这种城市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貌与色彩。它不仅是拜占庭艺术跨越时空的深远影响,也是西方艺术文明与东方历史底蕴的碰撞,是宗教外化的宣传,更是文化渲染的实力显现。
四、结语
在《拜占庭文明》中,作家徐家玲“拜占庭艺术如圣母泪水中的一缕清香,七分升入天堂,三分留在人间”的评价堪称完美地概括了拜占庭艺术的特点,它追求理性,渴望秩序,摒弃人性,关注精神;它将西方古典写实与东方抽象装饰相结合,使艺术物化成凝结着宗教神秘感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不仅历经岁月的沉淀,成为了人类艺术史上的瑰宝,其中所表达出的“神人合一”的政教理念和神学思想也对后期艺术文明的蓬勃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编辑∕林懿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