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参政问题及其教育引导策略

2018-07-19李鹳樟,杨天实,纪凤鑫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年4期
关键词:自媒体大学生

李鹳樟,杨天实,纪凤鑫

摘要:媒体的发展程度与政治参与休戚相关,传统媒体的低效率、慢传播、高门槛等特点抑制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意愿。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和自媒体的兴起,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也不断增强。与此同时,网络为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多样的渠道,而且还提高了大学生参政的热情。即便如此,如今仍然存在许多大学生不愿意网络参政,对政治不感兴趣的政治冷漠现象。所以发现并分析大学生政治冷漠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对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自媒体;大学生;网络参政;政治冷漠

自媒体的迅速发展,弥补了传统媒体的许多限制。传统媒体由于自身不灵活、制作成本高、传播效率低等特点,抑制了许多大学生参政的意愿,未能使其更好地进行政治参与。但是自媒体的兴起不仅仅给大学生参政提供了多元的渠道,而且还激发了大学生的参政热情和参政意愿,使得大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

一、大学生网络参政现状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1.基本信息。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现状,我们本着公平准确的原则,对部分高校发布了抽样问卷调查,剔除无效问卷,随机抽取了200份问卷调查进行分析。由调查报告显示,调查对象都是应届大学生,年龄全部在19~22岁之中,其中19岁占整体的40%。调查对象所学专业多样,但是基本集中在文史专业,占整体的47.5%,其余的分散在理工科、经济类、艺体类和管理类。

2.网络空间的分配情况

由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上网时间参差不齐,相对集中在6~8小时,约占整体的30%,1~5小时和8小时以上均存在零散数据,说明大学生群体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比较高。无论是查找及浏览新闻、玩游戏、对于上网内容来说看电影查阅资料、参与投票评选、使用微信等社交平台还是网上购物,网络都是大学生更偏向的自媒体平台,均占有较大的比重。而网络用于参与投票评选、征求意见、监督投诉的人数非常少,200人中仅有30人选择参与网络的评选或意见征求。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许多大学生对网络参政并不感兴趣。再者,有46.25%大学生浏览新闻时,更倾向于关注娱乐类的新闻;对社会、政治、经济、民生一类的新闻关注的人也不在少数,占整体的36.35%;对购物和考试招聘之类的新闻则少有人关注,总共不超过20%。另一方面,关于获取信息的渠道,仍然有27.5%的大学生会通过书刊、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获取信息;有72.5%的人会选择网站、网页等获取信息;但是有87.5%的人选择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这说明自媒体的兴起正在逐步代替传统媒体。

(二)大学生网络参政现状的具体分析

1.自媒体的参政渠道。

通过数据表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是以网络为主,书本刊物为辅,其中85.33%的学生选择将网络作为信息获取的重要来源,而选择传统纸质书籍、刊物的只占14.67%。而在网络信息获取的过程中,有38.6%的大学生将浏览器主页、普通的网页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选择微信、微博、QQ等自媒体平台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的则有46.6%。由此可见,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以及自媒体的兴起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新闻选择的差异。

据调查内容显示,大学生在网络新闻和信息的选择中存在着明显的偏向与差异,对于娱乐、游戏、影视等新闻的关注度比较高,有46.25%的大学生对这一类的新闻有着非常高的兴趣,而对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注仅占36.25%;而这些大学生对于微博和政治网站的使用分别占62%和20%。通过调查问卷显示,在政治信息的选择中,年龄、性别和专业等外在因素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因为调查对象多是文史类的女生,所以总体的调查结果对于政治信息的偏好程度较低。

3.政治冷漠的现象。

如今的大学生政治参与方式日益多元化,而且网络参政更加自由,不受时空限制。然而,据调查显示,仅有一小部分大学生主动关注政治信息和新闻,60%的大学生对于两会的关注持无所谓态度,51%的大学生对政治是不感兴趣,还有40%的大学生觉得政治跟自己无关;对于政府的参政调查的网络关注极少,有关注的大学生只占整体的21%。而参与政府制度讨论的不到10%。通过网络线上交流发现,很少有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政治事件,对于“于欢案”“校园贷”等时政热点只是略有耳闻。但是在调查中显示,其中99%的大学生有其非群众的政治面貌,高达90%的大学生都觉得应当且有必要关注政治,而且高达8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政治行为能够对政治产生影响。由此可见,大多数大学生对于政治参与只停留在意识阶段,并没有浓烈的兴趣去关注政治,在正式的参政行为上也表现出投入较少或者不愿意去投入的现象。

二、大学生政治冷漠的原因

(一)文化知识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倡导儒家的政治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对权威的顺从文化至今未变。儒家自古被称为帝王师,其思想建构很大程度上为君主的统治而设立。所以民本、务实等思想一直存在,大学生的参政思想一直受此影响而被压抑。而道家的无为而治和天道自然更是给了政治文化一种“惰性”的因子,所以现在的大学生的政治表达欲望并不强。另一种角度来说,在学校所学习的政治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政治实践颇有差距,使得大学生理论与现实的矛盾中难以找到定点与标准,所以对政治抱有一定的排斥心理。

(二)专业知识的束缚

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各高校必须授课的一门学科,但是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还不能够引起大学生关注政治的热情。理工科和艺体类的学科更是和政治毫无关联,所以这些大学生更多的时间会用来关注与自己学科相关的新闻或者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相对来说,文史类的学科与政治的相关性要较大一些,但是这也是相对的。虽然也存在一部分大学生对于政治颇有兴趣,但是也只是少數存在,更多的大学生囿于自己学科的范畴而不关注政治,从而导致大学生的政治冷漠。

(三)追求利益的价值观念

仍然有一部分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社会政治利益进行政治参与,但是对集体公共政治事务漠不关心,这是由于追求利益而导致的政治冷漠现象。对政治事务的关注也是要消耗金钱和精力的,所以很多人对政治的关注基本是建立在一定的利益基础之上,大学生群体也不例外。就算是大学生当下对于某件政治事务关注甚深,也往往会随着事件的解决和利益的达成而减少关注甚至不再关注。当大学生出现更加关注某种利益情况时,就会对事物本身变得麻木与不理性,就像是做小抄过了考试但并没有获得知识一样,当其在某一时期内的所谓“政治需求和动机”得到满足后,就会对其他一切政治生活表现出冷漠、麻木的状态。

(四)参政渠道的缺乏

通过调查得知,许多大学生选择微博,微信的自媒体平台参政议政,而这样的自媒体平台凭借其随意、自由、方便等特点,成为大学生网络参政的重要渠道。而通过正式的政治网站、政府官方APP等参与网络参政议政的明显低于非正式形式。而且,由于官方提供的正式渠道较少、条件限制苛刻,导致大学生通过官方正式渠道参与网络参政议政的频次较低。另外,在正式官方网站上的大学生参政议政的评论,也很难得到政府人员的重视;政府所发放的新闻信息、与大学生的生活关系也不大,导致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参政议政。非正式的网络参政平台因缺乏管理和限制,存在着网络环境混乱无序,导致大学生丧失政治自信而引发政治冷漠现象。

三、克服政治冷漠的教育引导策略

(一)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

许多大学生都清楚应当且有必要关注政治,但事实上并没有做出相应的行为,这是缺乏政治自觉和政治自信的表现。建立政治自觉和政治自信,首先,学校应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唤醒大学生内心的参政意愿。其次,思想政治的教育不应该仅仅只限制在课本教育中,社会实践也是非常必要的方式,让大学生在切实的践行中提高自己的参政热情和参政意愿。最后,学校还应该通过网络论坛、公众号、微博或者现实生活中的讲座、座谈会等来营造热情参政的氛围,让大学生在参政热情的大氛围中从有意识到无意识的网络参政,最后形成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自觉的网络参政习惯,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参政热情,使它们不断内化为大学生的政治信念。

(二)拓宽网络参政的官方渠道

网络的迅速发展,要求政府应当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在自媒体兴起的时代,政府应当尽快适应大学生参政议政的特点,根据网络和大学生的特点迅速制定符合当前情况的制度。政府还应尽快根据网络的特点,制定出符合信息时代的网络法律法规,规范非正式的网络参政平台,更好地促进网络建设,建立大学生政治自信。政府也需要拓宽大学生网络参政的官方渠道,让更广大的大学生能够参与到网络参政议政。与此同时,政府要重视大学生的利益诉求并积极给予回复,保证大学生的诉求得到充分表达。

(三)发挥群体在政治生活中的感染力

“当代大学生群体在生活方式,心理发展和学习模仿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因此,群体的一致性行为很容易被个体大学生所接受,从而在群体内部形成较强的感染力。”由此,应当发挥群体的感染作用,通过群体一致的政治参与,感染个别政治冷漠的大学生,从而建立良好的参政意愿。当代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大学校园这个平台,参与学校的讲座、辩论等各种活动。学校也应当积极组织宣传政治文化的活动,在学校范围营造一种积极的政治文化氛围,从而实现群体政治文化的感染。

大学生政治冷漠是不容忽视的政治现象。它不仅影响着民主社会政治的建设,还影响着大学生本身的成长。每个大学生都会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而政治人是社会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对大学生而言,积极形成政治自觉和政治自信是非常必要,也是极其迫切的。分析大学生的政治冷漠的原因及提出行之有效的教育引导策略,有助于我们推动民主社会政治建设的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朱学荣.当前我国大学生中的政治冷漠现象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

[2]曹珊,李春雷.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微博政治表达[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3(5).

[3]汪麟.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网络参政研究[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2).

[4]叶子犀.地域优秀精神传承的解释学基础——以大庆为例[J].大慶社会科学,2018,(1).

编辑/岳凤

猜你喜欢

自媒体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