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产业促进法》对构建“中国电影学派”的支持
2018-07-19徐晴
徐晴
自1896年我国引进电影以来,电影在我国历经百余年,已经发展成为拥有东方美学表达的艺术。在当前国家文化品牌建设的新形势下,电影学界提出构建“中国电影学派”的主张。而与“中国电影学派”相对应的,我国文化产业的首部法律——《电影产业促进法》(以下简称《电影法》),将创作导向、人才扶持、资金支持、国产电影出口等多方面措施上升至法律层面。可以说,该法从法律的层面对“中国电影学派”构建予以充分支持。
一、 从“西洋影戏”到“民族电影”:构建“中国电影学派”的主张应时而生
1896年,在上海放映“西洋影戏”,中国人第一次看到了电影。历时百余年,中国电影艺术创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尤其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显现出一种“学院派”的风格,近几年又出现了一大批“新学院派”电影,这些都为“中国电影学派”的构建奠定了基础。对于世界电影而言,“中国电影学派”将代表着展现中国精神,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具有较高精神高度和艺术感染力的“民族电影”。由此,学界关于“中国电影学派”的讨论应时而生。
目前关于构建学派的主张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有学者认为“中国电影学派”并非是一种明确的学术流派指称,它不局限于学派的狭窄性,应该包含内在的文化力量,也应该成为一种代表中国电影的整体标识。“它既指研究中国电影特定形态、风格、创作和精神文化内涵等内容的力量,也指中国电影的一种整体标识性,对外彰显中国电影的独特景观,对内凝聚中国电影的共同体。”[1]构建“中国电影学派”对于国家电影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建构‘中国电影学派是中国电影发展进程的必由之路,是宣传‘中国梦的客观要求,是推动世界电影平衡发展的一大动力。”[2]此外,构建“中国电影学派”具备现实需求。立足于自己的本土实践、文化传统、美学传统,试图对电影的本性、本质作出理论阐释,在中国自己的电影实践基础上建立起电影理论批评方面的“中国电影学派”,即具有中国精神、中国内涵的电影话语体系及其评价标准,对弘扬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从学界目前的主张不难看出,“中国电影学派”概念提出,源于中国电影市场已经出现了独具中国精神,体现中国特有的人文内涵的电影,只是还未形成较为清晰的独具中国特色的电影流派,因此学界提议要扩大中国电影的世界影响力,构建中国电影学派。而新的电影流派的构建,需要国家的政策提供保障,《电影法》的出台,无疑为“中国电影学派”的构建提出了多方面的政策支持。
二、 法律为电影发展“加持”:《电影法》对“中国电影学派”构建提供法治保障
“中国电影学派”构建已经启动相关研究工作,几大艺术院校联合成立“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希望可以使中国电影在弘扬中国精神方面发挥更大价值。[3]而应该引起学者重视的是,“中国电影学派”构建的外部政策环境因《电影法》出台,在创作导向、人才储备、技术扶持、资金支持等方面,给出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电影法》为“中国电影学派”指明创作导向
《电影法》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鼓励创作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电影,并在第三十六条对电影题材和类型予以列举,引导电影创作朝着弘扬中华文化精神、促进社会进步、有益观众身心健康的方向努力,为“中国电影学派”构建题材方面给出了指引。
一是明确了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法部门在解释立法背景时提到,这部法律出台的重要意义之一,是为在电影产业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力支撑。[4]因电影自身兼具文化、艺术、媒介属性,电影是传播信息和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尤其随着科技进步,网络平台播放的电影以及电影院都可以设置弹幕,观众在观看影片的同时也可以交流,这种交流更是加强了电影对人们思想的作用。因电影媒介属性带来的教化民众的功能,《电影法》开宗明义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引导民众的观念与主流意识形态相符。
二是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原则。第四条中专门倡导电影创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一规定源于电影创作自身需要从生活中寻找灵感、汲取营养,才能有打动人心的故事。吴京认为《战狼2》与其说是影片取得了优异成绩,不如说它反映了时代主题和人民心声。[5]事实上,从每年的电影类型中都可以看到,故事片占据较大比例。以2017年为例,国产电影共970部,故事片798部,占比高达82%①。无论是从影片制作角度,还是观众认可的角度,以现实为依据,回应人民的需求,是電影创作需要充分考虑的因素。
三是尊重和保障创作自由。“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首次被法律予以确认。《电影法》在现行制度基础上减少审批项目、降低准入门槛,取消了电影制片单位审批、摄制电影片(单片)许可证审批等行政审批的项目,下放了电影片的审查、电影剧本的备案与批准举办电影节(展)等多项审批事项,并要求电影审查的具体标准和程序必须向社会公布。可以说,通过一系列的举措,给予创作自由充分的尊重和保障。
(二)《电影法》为“中国电影学派”提供人才扶持措施
《电影法》鼓励电影行业组织开展业务交流,强调从业人员坚持德艺双馨,并从人才扶持战略的角度来鼓励人才培养。一方面,要求电影从业人员应道坚持德艺双馨,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事实上,自《电影法》实施一年以来,“德艺双馨”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词汇,也成为行业组织乃至主管部门重点治理的领域。《电影法》首次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将“德艺双馨”确定为电影从业人员的义务,在流量明星主导电影制作的背景下具有现实的规范意义。
另一方面,《电影法》明确提出国家实施电影人才扶持计划。国家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培训机构等开设与电影相关的专业和课程,采取多种方式培养适应电影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2017年,主管部门采取各种方式促进电影人才培养方面的国际交流。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与美国电影协会、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等机构合作,派送国内编剧、导演、动画电影人、制片人等赴好莱坞学习,为青年电影人才国际交流创造了机会。高校与影视公司合作进行网络电影拍摄,为在校生实践锻炼提供平台。此外,金砖国家电影人才交流培养计划等人才扶持计划愈发受到关注,电影人才成长获得更多的机会。
(三)《电影法》为“中国电影学派”构建提供资金支持
《电影法》第三十七条关于资金扶持的规定,为电影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提供了法律依据。政府通过专项资金、基金等支持方式,由国家财政直接安排,支持电影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优秀国产影片的创作生产和宣传发行放映,对优秀国产影片进行奖励。
其中,加大電影精品专项资金支持力度的经济政策,用于促进贴近人民生活的、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的电影创作生产。电影精品专项资金设立于1996年,近几年全年资助总额保持在1亿元以上,单个电影项目最高资助资金达到2000万。且从最近两年公示的内容来看,表达主旋律和民族风俗文化的影片更容易获得该资助。例如,《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空天猎》等现代军事主旋律片获得了电影精品专项资金的支持。《冈仁波齐》《百鸟朝凤》涉及到了宗教或民族文化,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题材之一。因成本小,电影精品专项资金或许可以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有了精品专项基金的补贴,进而弥补票房可能的亏损。
另外,一项资金支持是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2006年财政部制定《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定国家对县及县以上城市电影院电影票房收入,按5%的标准征收发展专项资金。在《中央级国家事业发展专项资金预算管理办法》中,中央级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和资助标准等问题有了明确规定,城市影院放映国产影片、少数民族电影译制等项目会受到重点关注支持。此外,《电影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国家实施必要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电影产业发展。该法实施后,通过国务院财税主管部门制定减税、免税、优惠税率等税收优惠政策,利于整体上减轻电影从业主体的负担。
(四)《电影法》对国产电影“情有独钟”的扶持政策
《电影法》确定了国家对国产电影的扶持规定,在创作、放映、对外推广等环节予以鼓励。在创作环节,国家出台了电影精品工程、少数民族电影工程、百部重点主旋律选题规划、中国电影新力量品牌塑造等重点项目。此外,出台《关于对优秀国产影片进行奖励的通知》对国产影片予以奖励。
在放映环节,《电影法》规定电影院应当合理安排由境内法人、其他组织所摄制电影的放映场次和时段,并且放映的时长不得低于年放映电影时长总和的2/3。本条是对国产电影放映时长做出要求,目的是保护国产电影。立法者认为对国产电影保护应当是适度的、有限的,既能够保证本国文化安全,又可以保障国内观众欣赏世界优秀电影作品。[6]事实上,在很多电影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有关本民族电影的保护和扶持政策都是存在的。例如韩国,要求保证每块银幕放映韩国电影比例(所有电影院必须每年放映满73天国产电影)的方案。《电影法》的这一规定,对未来“中国电影学派”电影更多呈现给观众做了法治保障。
在境外推广环节,《电影法》为国产电影走出去保驾护航。《电影法》规定国家鼓励开展平等、互利的电影国际合作与交流,支持参加境外电影节(展)。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形势下,电影作为融通中外文化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其“胶片盒子中的大使”的作用。构建“中国电影学派”的目的之一就是,扩大中国电影在国际的影响力。《电影法》还规定国家对优秀的外语翻译制作予以支持,并综合利用外交、文化、教育等对外资源开展电影的境外推广活动。以美国为例,当前美国的电影和电视行业仍然是全球市场的重要参与者,该行业在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的出口都达到了正的平衡,出口总额为165亿美元。①具备“中国电影学派”元素的电影出口,让世界观众认识中国电影、了解中国电影,最终才能认可中国电影自己的流派。
三、 可行性路径:完善《电影法》相关配套规范,助推“中国电影学派”发扬光大
《电影法》规定了若干电影产业支持、保障政策,包括但不限于引导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基金加大对电影产业的投入,实施必要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电影院建设和改造,实施电影人才扶持计划,鼓励国产电影境外推广等,以上规定都为“中国电影学派”的构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但总体来讲,上述规定较为原则,尚待进一步细化落实。
(一)培养具备深厚人文素养的人才
“中国电影学派”的构建关键在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从我国目前电影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缺少面向电影全产业链的复合型人才,缺少普及型的通识教育,还未形成良性的阶梯式教育培训体系。《电影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了电影人才扶持计划,但是规定较为原则。接下来,电影人才培养还需要围绕提升人才素质的核心,在以下几个方面做拓展:第一,建立电影全产业链的人才培养模式,从编剧、制片、摄影、导演、表演等艺术创作型人才,到特效、化妆、道具等基础技术人才,都需要国家和社会予以支持。第二,要推广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电影教育要面向中小学,发掘并培养有潜质的人才,由电影高等教育院校或行业协会牵头,通过举办中小学生电影节等活动,带动专业教育向通识教育延伸;建议电影院校将中国文化课程作为公共通识课程,培养具备深厚文化底蕴的电影专业人才。第三,要注重电影高端人才的培养。通过电影编剧扶持计划、青年导演资助计划等扶持措施,鼓励电影人才创作更多精品。
(二)加大对电影产业的资金和税收支持
《电影法》第三十七条和三十八条规定了国家对电影支持的资金和税收优惠政策。关于资金支持,《电影法》规定要通过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基金等的投入力度。接下来,相关部门要根据本条规定,制定进一步的落实细则,完善投资模式、优化项目组合等,引导资金的投入比例。关于税收优惠政策,《电影法》只说明了要求财税主管部门依法制定相关政策,并未予以详细规定。从比较上来看,一些国家电影立法对税收优惠政策予以了明确规定,比如西班牙电影法中规定,如果电影或者音像的创作是由一个经济利益集团完成的,税收减半。[7]《电影法》没有作出相关明确规定,那么实施细则需要详细具体。
(三)提升对电影产业的科技创新支持
在“中国电影学派”的作品创作中,最能彰显中国气派的动画电影、武侠电影,应该作为重点予以支持和创作,而这类电影离不开科技创新。《电影法》在总则中规定国家鼓励电影科技的研发、应用。电影是科技的产物,科技是电影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但是目前我国电影的科技化水平整体还不够高,在影片制作水平和技术含量、关键系统设备国产化研制以及制作工具自主研发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要提升对电影产业的科技创新支持,促进电影科技研发。例如,学习意大利的做法,在文化部内部成立专门的电影制作、发行、管理及技术基金会,对电影技术团队提供资助。例如,鼓励有条件的电影教育院校,成立电影技术研发团队,依据电影市场需求,研发相应的高精尖技术,为电影创作提供支撑。
(四)扶持具有中国电影学派气质的电影出口
“中国电影学派”的构建,需要借助国际电影节等国际交流活动,逐渐推广并树立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品牌形象。《电影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了国家对优秀电影的外语翻译制作予以支持,并综合利用外交、文化、教育等对外交流资源开展电影的境外推广活动。中国电影强国建设,必然需要实施电影“走出去”战略。除了对外语翻译制作予以资金等支持外,国家要加大出口电影的税收优惠力度。此外,要鼓励并支持创办国际电影节、国际电影教育联盟、国际影展等对外交流活动,以提升优秀国产电影的国际影响力。
结语
伴随着《电影法》的正式实施,电影产业发展迅猛,“中国电影学派”构建的法治环境正在逐步完善。而作为同时拥有经济属性和社会文化属性的电影产业,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品牌的影响力,《电影法》相关配套措施的落地将进一步发挥作用。相信在《电影法》以及相关配套规范措施的助推下,“中国电影学派”构建目标的实现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周星.建构中国电影学派:传播视域的概念探究与其适应性[J].现代传播,2017(11).
[2]侯光明.“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意义及其实现路径[N].中国艺术报,2016-9-12.
[3]构筑中国精神 弘扬中国价值 凝聚中国力量[N].中国电影报,2017-12-20.
[4]王晨.为电影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法律保障[N].在宣传贯彻电影产业促进法座谈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17-05-02.
[5]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表彰座谈会发言摘要[N].人民日报,2017-09-29.
[6][7]柳斌杰,聂辰席,袁曙宏.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释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7:14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