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迎接中国电影学派建设 新时代”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8-07-19王赟姝张黎歆
王赟姝 张黎歆
2018年,我国迎来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改革开放四十年。四十年前的改革开放,为时代发展、经济起飞和人民生活改观带来了一个新阶段。
2018年4月10日,由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主办的题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迎接中国电影学派建设新时代”的主题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共分为主论坛和两个分论坛,齐聚国内外近五十名专家、学者,旨在总结改革开放对中国电影的精神促发作用,回看四十年中国电影理论与创作成果,分析中国电影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演进规律,为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电影强国文化提供精神激励。
一、 迈向新时代的中国电影理论与创作自信
会议开幕式,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特聘研究员孙立军代表主办方对各位嘉宾莅临表示感谢并致辞,由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电影学派特聘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周星教授主持。在致辞中,孙立军表示,改革开放四十年,相较于对过去的梳理与总结,更重要的是“立足今时,规划未来”:希望通过与会专家的智慧,理性地来展望中国电影如何真正地从数量的大国变成一个有内涵、有温度的电影强国。
主论坛发言阶段,由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副主任、总体研究部主任刘军担任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周星教授在发言中强调,应从点、线、面角度透视改革开放中国电影的发展演变,具体讲到中国电影在体制方面、法制层面、创作主旨、市场商业娱乐需求和网络售票新形势等五大变化,进而就导演代际、历史反思与电影文化形态等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期望。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部长、原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贾磊磊教授认为,中国学者应在中国电影产业和电影的思想表达、美学经验与工业经验的碰撞中,找到一条推助整个电影健康发展的模式,这是构建中国电影学派研究的设想。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章柏青教授,结合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电影观众的接受与流变,期待着深耕电影的内容和形式的变化,期待着融传统文化意识于电影创作,认为只有创造一种新颖的观众,而不是偏激的观众,创造一种总体的文化质量、文化素质达到一个相当层次的观众,中国电影才有希望。北京电影学院黄式宪教授,细致梳理了中国电影“溯源、流脉、辉煌、再出发”四个阶段,为促进中国电影学派在国际上绽放出新的时代风采提出的新的建议与目标。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所经历的“四大转变”以及“两大趋势”进入,着重分析了在新时代、新浪潮下,中国电影的“内卷化”趋势,提出了中国电影在迈向全球化进程中新的工程的建设要求。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顾问、中国传媒大学胡克教授通过改革开放与中国电影理论跨越式发展的阐述,在中国电影理论经历了“经典电影理论”和“现代电影理论”两个重大发展时期后,更加坚定了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背景下,删繁就简,中国电影理论应适用于中国电影的实践。中央戏剧学院路海波教授就中国电影的新力量新气象详细梳理了20世纪80年代初至2014年第一届“中国电影新力量推介盛典”为标志的四个发展阶段,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赋予电影人更强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能力。更多的年轻编剧、导演抓住了机会成长起来,创作队伍整体的结构更加完善,年龄结构合理,符合现代电影工业行当的各个门类、品种队伍基本成长成熟,并且艺术表达风格上基本涵盖了所有的类型,能够满足所有目标观众的观影要求。
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特聘研究员、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陈旭光教授认为,电影是艺术和工业的文化矛盾体,他从审美的流变与文化的交响层面,整理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电影历程、格局及态势发展,正是在这样的电影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当中,相应的在文化的大潮之下电影的美学形态,叙事风格,电影的美学观念,还有导演队伍的变化等等,都在发生着变化。在这样的变化之后,转眼过去,我们迎来了中国电影的新时代。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陈晓云教授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1987年,在这个连带着前面,但更多的是连带着后面的年份里,主旋律、类型片、艺术电影、今天中国电影的整体结构在中国电影的1987年已初步形成。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道新教授就本体、主体和载体这三个关键词来结合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与学派建设展开,本体的追寻,主体的生成与载体的多元,其实是为全球化与互联网语境下的中国电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和不可多得的机遇。迄今为止,作为一种跨地跨国的国族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中国电影已经呈现出一种普遍的特殊性或者特殊的普遍性,并为世界电影提供了一种最丰富、最复杂,甚至充满着矛盾、张力的经验和教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洋教授就中国新独立电影的兴起与特征深入,表达了独立电影创作者以个人视角建立一种主观的观察方式,提供一种另外的介入生活的可能,他们先从个人经验出发,再将镜头对准周遭的人拆解和剥离了原有的在主流电影中以集体的名义所包裹的个人的命运和欲求,去理解和展现他们的坎坷和苦涩,同时淡化了激烈的冲突,反映普通人的常态。这是中国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独立电影的很具有价值的一方面。
二、 改革开放主题与中国电影的艺术成就及文化表达
本次会议的第一个分论坛主题为“改革开放主题与中国电影的艺术成就与文化表达”,由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韩婷婷教授、西南大学文学院刘宇清教授担任主持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李晓红教授、北京电影学院钟大丰教授担任点评人。
北京电影学院钟大丰教授,以中国电影在市场化进程中探索中国电影学院的追求为题,探求在市场化进程中探索艺术表达规律的中国电影的历史经验问题。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浙江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范志忠教授,就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电影的审美流变中人性、艺术与欲望的“三重回归”,在三个回归命题完成中,大大地拓展、铸就了当下中国电影的丰富性和可能性。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陈阳教授,以电影结构的发展和人格问题联系得特别紧密,人格美的问题不仅仅是在美学范畴谈论,它也可以在具体的叙事中展开讨论,论述了中國电影审美中人格美的研究思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晖教授,提出新时代中国电影的现实性表达命题,他认为以人为本的国家情怀、牢记使命的历史情怀和反思社会的现实这三方面完成了现实性表达,从更高的要求而言,当下缺乏一种内容和形式,用史诗性电影来记录改革开放四十年,记录如今这样一个新时代,这个是给电影人的艰巨的任务,也是我们今后要努力的方向。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影视艺术系教授、四川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曹峻冰教授,以世俗与神话的走出与返回——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电影代际导演的演进轨迹为切入点,思考在全球化与后全球化浪潮中精英文化作为主导文化与大众文化是多元并直的,有自己的文化坚守,它标志着国产电影的未来方向。天津工业大学传媒艺术系左芳教授,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电影创作新时代探讨为背景,提出正式的结构化的电影创作往往是大多数以一种非常经验的人不会觉察的方式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帮助观众提升觉察力,提升自我觉察力,建立责任感,帮助观众树立自信的命题。西南大学文学院刘宇清教授,从电影诞生到90年代中期电影的发展,梳理了商业电影、艺术电影、政治电影循环往复的过程,呼吁电影产业化、商业化为题,进行了改革开放时代的电影与社会反思。上海戏剧学院万传法副教授就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电影叙事及美学风格流变分析,强调了中性美学、时间美学、空间美学和次元美学这四阶段的发展变化,中国电影叙事是非常清晰的,围绕家为基础,开始逐层革命回到人,再回到一个新的世界的变化格局里其实也走进了一个新时代。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李晓红教授,就电影类型、电影分级与电影市场——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的思考做了发言。武汉大学艺术学院孟君教授以文化学和社会学的视角,从小城镇的社会建构和文化建构入手来探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中国小城镇电影的考察点、时空体与坐标系的呈现和它的呈现机制。西南大学文学院黎萌教授,以身处失控之地:国境之外的国家想象为题,结合最新国产优秀电影,揭示了境外空间不再是无关乎中国的,由于索爱者受到威胁,中国战士担当了重建主权和秩序的角色,在他们建立秩序之前他们必须承担牺牲的暴力和责任,只有当爱战胜邪恶,当疆界被维系我们才能叙述有公共意义的想象的政治世界的新主题。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后孙建业,结合自身创作经验,论述了近年来国产电影的“跨境叙事研究的发展及困境”。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韩婷婷教授也对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电影类型发展的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长春师范大学讲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生陈伟,用了一种作者论的方法重新对80后的年轻观众作了一个梳理,展示了新青年导演的诗意表达。
三、 改革开放政策制度下的中国电影产业市场
本次会议的第二个分论坛主题为“改革开放政策制度下的中国电影产业市场”,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支菲娜副研究员和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副部长、北京电影学院王海洲教授担任会议主持,上海大学教授、上海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聂伟教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刘汉文研究员担任点评人。
北京电影学院王海洲教授,就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电影的创造性拓展的四个方面切入,40年中间不断地从无到有建构起来的市场体系和创作体系,而已形成的靠近事业化体系,不仅使我们电影在国际的大环境中更有竞争力,更使我们有力量与信息在新时代蓬勃发展。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周斌教授,从社会观念的转变、电影的创作生产从单一到多元、电影管理机制从计划到市场、电影营销市场从国内到国外等多方面的变化,对电影界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面貌、新风气和新气象进行了梳理。西南大学戏剧影视系余纪教授,就“继续开放与如何开放”这一命题,提出未来中国电影的问题只能用中国智慧解决,要紧密跟踪中国电影的产业发展和艺术发展,主动地介入到其中,与之同呼吸共命运的发展方向。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顾问、北京电影学院王志敏教授,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的创作生产发生了巨变、中国电影高等专业教育发生巨变和创作者到广大电影观众审美追求发生了巨变”入手,提出了中国电影发展态势的一些重要变化的观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刘汉文研究员,就政策创新与电影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精彩的发言。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张燕教授,从历史背景、发展历程、现状与思考三个角度出发,整理了作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成果之一的中国内地和香港合拍的成果与思考。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谭政研究员,从四个阶段用详实细致的数据整理了改革开放四十年进口片市场发展的情况,提出了一条发挥吸附效应,从单一票房市场丰富产业链,建构自己的产业目的的发展道路,是中国软实力的建构,国家经济实力、软实力的体现。中国传媒大学王利丽教授用实际经验梳理了中国电影与国际电影节的40年的发展历程。浙江师范大学黄钟军副教授,基于众筹、大象点映、艺术院线联盟等新兴的前沿产业视角,对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电影观影方式的多元场景拓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陕西电影家协会主席、西北大学电影学院张阿利教授,立足西安电影制片厂,勾勒了第五代导演的成长轨迹与代际更替。北京电影学院声音学院姚国强教授,从实践教育的层面来进行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新气象,中国电影声音教育事业发展回顾。中国传媒大学索亚斌教授,就当代中国电影商业美学的内驱力转化,中国电影的商业形态形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的,比较全面的坚实的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如何全面发展,持久发展,怎么建构中国电影学派可能才是更合理的疑问与反思。复旦大学杨俊蕾教授,以严谨的理性和思辨,就多样化求新的主动意志与技术优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创作审美的渐变标志点展开了发言。上海大学电影学院黄望莉副教授,结合业已完成的学术成果,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政策史纲进行了梳理。
结语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迎接中国电影学派建设新时代”学术研讨会,开启了全国第一个关于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电影发展的研讨会,在全国四十余位老、中、青电影研究人员热烈的研讨氛围中圆满地落下帷幕。会议中,中国学者达成了普遍的学术共识:改革开放的文化氛围,为中国电影开启了新的历史阶段,开放的视野、吸纳世界电影的眼光、几代电影人相互促进的创作局面、电影艺术文化的不断开拓,这都决定了中国电影学派的独特性与创造性。由此,在倡导建立中国电影学派的使命的同时,中国电影研究人员和创作者,还应注重四十年来中国电影理论与创作的经验积累,既延伸回望中国电影传统,又致力于开拓面向新时代中国电影壮阔景观,为中国电影的全面跃進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