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鱼:历史屋脊下的一抹灵动
2018-07-19撰文孟杰供图张培奋部分
撰文孟杰 供图张培奋(部分)
悬鱼是传统建筑中小而深邃的存在。它形似鱼,但没有悠游浅底,却高悬脊下,经风历雪;它纹饰满身,柔美别致,总是在你不经意的一抬头间,惊艳了你的双眼。
溯游历史间
在漫长的历史中,房舍悬鱼早已演变成一种久远的建筑习俗,不管是在庙宇,还是在民舍、官宅中,都可以找到它的身影。
悬鱼又被称作“垂鱼”,顾名思义,是悬挂在悬山式、歇山式屋顶博风板下的建筑构件。它垂放于正脊处,大多由木板雕刻而成,同均匀分布在两侧的惹草一起形成建筑山面的装饰结界。
在漫长的历史中,房舍悬鱼早已演变成一种久远的建筑习俗,不管是在庙宇,还是在民舍、官宅中,都可以找到它的身影。也许是过于久远,悬鱼的起源竟从漫长的文明迁徙中遗失,只能推演出大约与周代的丧葬制度相关。《礼记 丧大记》记载:“饰棺,君龙帷,三池……鱼跃拂池……大夫画帷,二池……鱼跃拂池……士布帷布荒,一池。”不难看出,早在崇尚“玄衣”的周天子时期,丧葬制度中已囊括了“悬鱼”“设池”一类的内容。那时,鱼是一种棺饰,用铜铸就,放置在棺盖之上,而覆盖用的竹帘称为“池”。考古发现,西周中晚期京畿与四周方国的墓葬里,镌满了悬鱼的记忆浮雕。它作为往生建筑的随葬饰件,和象征水草的振荣一起悬在檐边池下。一如在后世的建筑中,它与惹草缠绵一处,共同钉挂在博风板下的情况大略相同。此外,彼时铜鱼被视作生殖和生命的象征,以一种死后生命的过渡形态出现,从而被赋予亡魂化鱼、死而复生的意味。
两汉、魏晋之后,悬鱼开始发生质的变化,逐渐告别了丧葬品的属性,出现在建筑上。它的存在,加强了山墙处博风板的整体性,使之更牢固、耐用。在天水麦积山石窟第140窟中的一处北魏壁画里,就出现了悬挂在殿宇博风板相接处的鱼尾状悬鱼。可见在歇山顶下施以悬鱼的做法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唐朝时,悬鱼成为当时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更看重其实用功能,没有过多修饰,尺寸也不大。关于悬鱼的最早的官方记载就出现在唐朝。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颁布的《营缮令》中记载:“……非常参官,不得造轴心舍及施悬鱼、对凤、瓦兽、通袱乳梁装饰。”当时的建筑已经有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新唐书 车服志》中记载,只有常参官家才能“施悬鱼,对凤,瓦兽,通栿乳梁”。
到了宋朝,悬鱼尾随着我国古代建筑一同进入了规范化时期。此时,它有了新的名字—垂鱼。在北宋李诫撰写的《营造法式》中规定:“凡垂鱼施之于屋山博风板合尖之下。”除了安放位置,书中还详尽地描述了悬鱼的尺寸、大小以及雕刻花饰等。“垂鱼长三尺至一丈,惹草长三尺至七尺,其广厚皆取每尺之长积而为法”“垂鱼版:每长一尺,则广六寸,厚二分五厘”“造垂鱼、惹草之制:或用华瓣,或用云头造”……由此说明,悬鱼作为建筑构件在当时已被普及并规范化使用。同时,宋朝的悬鱼也脱离了唐朝简单的样式,开始出现一定的花饰图案,主要包括“素垂鱼”“雕云垂鱼”两种形制。二者一简一繁,简单的呈如意状,而繁复的则以云头来装饰如意。线条上,悬鱼最初为鱼形,比较朴素、简约,到宋朝时原本的鱼纹已与云纹融合。
明清时期,悬鱼的革新主要体现在材质与工艺方面。此前的匠人一味偏好以木材为主要材质制作悬鱼。而到了明清两朝,随着砖石的普及,产生了数量繁多的砖构建筑以及无梁殿建筑。以此为契机,悬鱼仿佛从时代的龙门一跃而下,游入了新的河川中,翻滚出囊括砖石、灰塑、琉璃等诸多材料的浪花。此外,明清时的悬鱼较为修长,演化出各种中国传统样式,加入了寓意更丰富的题材,雕饰也愈加精致。
北宋李诫的《营造法式》卷七中记载:『造垂鱼、惹草之制:或用花瓣,或用云头造。垂鱼长三尺至一丈,惹草长三尺至七尺,其广厚皆取每尺之长积而为法。』
秀美意深远
悬鱼是传统建筑中结构性与装饰性完美融合的一种构件,更是祖先智慧的一种体现。
随着时间流转,悬鱼在匠人时代里闪转腾挪,历经了由简到繁的造型征途,也从功能构件升华为装饰构件。
悬鱼从造型上可以分为具象、抽象以及组合三类。其中,具象类悬鱼主要通过艺术提炼,把鱼、蝙蝠等动物,荷花、梅花、桃花等花卉,花瓶、古钱等静物,以及龙、凤、麒麟等神兽进行简化,保留其基本特点,形成辨识度较高的造型。
抽象类悬鱼没有具体的形象,大多使用造型简单、新颖的几何图像,包括传统的对称式图形与均衡式图形。常见的有倒垂三角形、五角形、剑形等。组合类悬鱼将具体与抽象的形象组合,以此反映主观的情感、经验。例如,用文字“水”“壬”“癸”“卍”等与鱼、古钱进行组合,从而表达出建筑防火和祈福吉祥一类的意义。
同旧时的其他建筑构件一样,悬鱼在实际功用与艺术创造间转徙。因此,它最先考虑了对木结构的保护,之后才生出装饰作用等枝蔓。悬鱼覆盖在博风板合角处的罅隙位置,不仅保护了合角处不受雨雪侵袭,同时可以美化接缝。悬挂后,也从结构上起到了稳定博风板的作用,同时还庇护了檩条端头,有效地防止了木制建筑过早斑驳。时至今日,悬鱼已然成为传统建筑中结构性与装饰性完美融合的一种构件,更是祖先智慧的一种体现。
中国古代建筑大多为木质结构,房舍的防火显得尤为重要。悬鱼最早以鱼形造像,而囿于风水、五行等文化对我国古代建筑设计的影响,鱼作为水中生物,按照“水能克火”的说法,仿佛对火有了一种天然的“杀伐”能效。悬鱼自然也成为“水克火”思想的一种暗合。有的悬鱼直接将“鱼”“莲花”和“水”字等图案进行结合,更加体现出防火的直观意向。当然这只是祖先对远离火灾的一种期望,悬鱼本身并不具有实际的防火功效。古人对悬鱼进行“防火”概念的注入,使其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如镇物般可起到厌胜一类的作用。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起到类似作用的除悬鱼外,还有与之搭配的惹草、屋脊上的鸱吻、天花上的藻井等。
古人未让悬鱼的“防火”之意专美于前,同样出彩的还有“祈福纳祥”之意。有些悬鱼用直观的图案来表达,如双鱼尾部相交寓意子孙昌盛,松鹤寓意长寿,牡丹寓意富贵,“岁寒三友”寓意气节高尚,如意、“卍”字、吉祥结等寓意吉祥,缠枝纹寓意福寿绵长等。也有使用谐音手法来表意的悬鱼。鱼者,余也,裕也。鱼与莲花组合来祈求“连(莲)年有余(鱼)”“吉庆有余(鱼)”,钱与蝙蝠组合表示“福(蝠)在眼前(钱)”,蝙蝠与桃子组合表示“福(蝠)寿双全”,花瓶加月季表示“四季平(瓶)安”等。
在《后汉书》中记载着一则与悬鱼有关的故事:东汉末年,朝廷吏治腐败,贿赂成风,时任南阳太守的羊续却洁身自好,从不收受贿赂。一日,南阳郡丞送羊续一条鱼。羊续不愿收,又不忍郡丞当众难堪,于是悬鱼于庭院,以示拒绝。后来,郡丞再次送礼,羊续指着悬挂的干鱼给他看,并叫他以后不要再送。从此以后,再没人敢给羊续送礼了。羊续因此获得“悬鱼太守”的美名,悬鱼也成为官员廉洁奉公的象征。
同旧时的其他建筑构件一样,悬鱼在实际功用与艺术创造间转徙。因此,它最先考虑了对木结构的保护,之后才生出装饰作用等枝蔓。
遍地生悬鱼
悬鱼从中原地区诞生后,逐渐向南方传播,悬挂所及,已遍布了中原地区、三晋地区、浙南地区、闽北地区以及西南地区。
悬鱼从中原地区诞生后,逐渐向南方传播,悬挂所及,已遍布了中原地区、三晋地区、浙南地区、闽北地区以及西南地区,主要集中在云南丽江、山西平遥、浙江泰顺等地方。由于地域文化不同,悬鱼也呈现出不同的样貌。
云南丽江纳西族民居位于水土丰润的南国,在厚实的搏风板和别具一格的山墙包裹下,大量的木雕悬鱼掩映其中。根据住宅等级、性质、规模和质量的差异,当地的悬鱼形成了80厘米至100厘米的长度差别。这些悬鱼造型简单,以直线和弧线为主,被当地人视为“吉庆有余”的象征,也是分辨当地纳西族民居和白族民居、藏族民居的标志。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木质悬鱼都采用木本色,而云南丽江纳西族建筑则喜好施以红、黄、蓝等颜色,看起来极富装饰性。当耀眼的阳光流动其上,最前端的悬鱼的影子便映在山墙上,阴影随着光照移行换位,宛若一幅游动的木鱼浮雕。
三晋地域的悬鱼受到多种样态文化的影响,表现出多种内容上的变革,颇有“大象希形”的意境之美。例如,长治县文庙大殿悬鱼的形残神全,临汾平阳鼓楼木雕悬鱼的端庄大气,晋城海会龙泉禅寺悬鱼的有无相生,各有不同,却尽皆流露出“大匠若拙”的审美走向。探索唐代运城绛州大堂、宋代平遥清虚观三清殿、金代太原晋祠献殿等建筑悬鱼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山西建筑中的悬鱼形制由“云”纹开始,逐渐形成了特殊的美学符号。
三晋地区作为晋商发源地,与悬鱼构件相互碰撞,因此在意向表达上形成了对利益的期许。例如,晋南平遥“日升昌”票号上的砖雕悬鱼,采用刻活工艺,由十几块青砖拼接而成。悬鱼上云纹分布流畅、卷尾向外伸展;龙形鸥吻耸入云端、威严庄重,与下方的两凤相对,寓意“龙凤呈祥”;中部有两只麒麟,围绕中间的“日”字左右遥望,同“日升昌”的名字呼应。这个悬鱼图像凸显出万物有灵的“泛神论”观念以及“招财进宝”“敛财聚货”的晋商之气。
悬鱼“游”经浙江泰顺,受当地自然恬静的耕读生活和山水情怀影响,留下了诸多造型丰富的悬鱼构件。其中,屋脊正檩下方的悬鱼规格最大,造型也最为讲究。在泰顺当地的建筑丛林中,悬鱼恣意生长着。雪溪胡氏大院的门楼上和两个侧院的门楼上、司前镇圆州村昊宅的门楼上、新浦乡吴宅的门楼上,都有悬鱼的身影。它从民居正房的屋檐出发,到工艺考究的住宅侧房处,再到门楼、宗祠的屋檐,所到之处,抬首既拾。有的简洁洗练,不修华饰;有的装饰较精美,显得华丽典雅……
如今,这些四散各处、形色各异的悬鱼早已饱经时间浸染,逐渐花白了身体,却依旧保持着眺望的姿势,悬挂在屋脊下,驻守着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