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再次战胜大自然,向沙漠要160万亩农田
2018-07-19果洋陌上行
决策探索 2018年13期
图/果洋陌上行
毛乌素沙漠,又称鄂尔多斯沙地毛乌素,蒙古语意为“坏水”,地名起源于陕北靖边县海则滩乡毛乌素村。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总面积达4.22万平方公里。
要治理,得先要了解其成因,只有知道它是怎么变成这样的,才能找到改善的办法。不管是地质成因说还是历史成因说,都认为毛乌素沙漠的绝大部分地方在古代曾经水草丰美,5世纪时毛乌素南部曾是匈奴民族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很好的牧场。
后来由于不合理开垦、气候变迁和战乱,地面植被丧失殆尽,就地起沙,形成了沙地,至明清时形成了茫茫大漠,它是在一两千年的时间里逐渐扩展而成的。
今天的府谷县西北部和准格尔旗羊市塔乡,还存有天然的杜松林和树龄千年的油松,它们是陕西和内蒙古交界的东段地区繁茂森林消失的见证者,也是沙漠南侵最后的坚守者。
自1959年以来,中国人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大力兴建防风林带,引水拉沙,引洪淤地,开展了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而21世纪初,持续不懈的生态治理使毛乌素沙漠600多万亩流沙“止步”生绿。
榆林市已在沙漠腹地营造起万亩以上成片林165处,建成了总长1500公里的4条大型防护林带,造林保存面积1629万亩,林草覆盖率由0.9%提高到25%。
全市境内860万亩流沙有600多万亩得到固定、半固定,实现了地区性的荒漠化逆转。每年沙尘天气已由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20多天,减少到不足10天。
20世纪60年代,榆林市郊半公里外就是寸草不生的流沙,而21世纪初50公里以内基本上看不到流沙了。在沙漠腹地,榆林市共累计新辟农田160万亩。
近些年来,榆林市许多当年的沙地,如今成了林地、草地和良田。榆林这座“沙漠之都”变成了“大漠绿洲”。沙漠变绿洲这一“不可能”,在中国人民的努力下,变成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