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励理论视角下高校志愿组织长效发展机制探究

2018-07-18周申之

智富时代 2018年5期
关键词:长效机制激励

周申之

【摘 要】志愿者组织作为非政府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公益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广大高校学生正逐渐成为志愿者队伍中的主力军,在志愿活动中扮演着先锋角色。高校志愿者组织发展至今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仍存在着许多不足。本文基于此背景探讨激励理论视角下高校志愿者组织长效发展机制。

【关键词】志愿者活动;宁波市高校;长效机制;激励

近年来,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开展不仅成为培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途径,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也逐渐成为高校道德培育的创新途径,成为实现高校育人目标和促进全社会志愿者事业的主要推动力。但是由于起步晚、经验少等原因,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针对在校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的积极性不足,参与度不够,宣传和认识欠缺,经费来源不稳定等问题导致志愿者组织失去活动能力,高校应该着力构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全面发展志愿者行动,使大学生志愿者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一、理论背景概述

根据双因素激励理论的观点,合理利用双因素理论衍生而成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能够使志愿者更加热衷于参加志愿服务,在为他人无私奉献的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在青年志愿者组织中发挥的主体作用,从而科学地利用激励理论充分地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是他们与高校志愿者组织一同成长、发展和壮大。

二、宁波市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实证研究

(一)调研方法与步骤

为了全面、具体地了解到宁波市高校志愿者服务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本人选取了宁波市的几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对高校志愿者组织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

(二)宁波市高校志愿者组织的发展概况

1994年3月,宁波市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正式启动。目前宁波全市共有80多万志愿者,其中注册志愿者有35.7万,大学生志愿者23万余名,建立了3000余支青年志愿服务队,500余个社区志愿服务基地和282个备案登记的志愿者组织,其中有9个高校志愿者组织。自2002年率先公布《宁波市青年志愿服务条例》并于2003年2月1日实施以来,志愿者们为有困难的特殊群体以及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提供服务提供援助服务,累计时数30002余小时。

(三)宁波市高校志愿者组织存在的问题

在大量文献资料的有力奠基下,本人又以发放问卷的方式分别抽样调查了宁波市几所高校的2010级-2013级在校大学生对青年志愿者服务的认识。调查发现虽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其发展还很不充分。这让我们看到了高校志愿者组织未来可以突破的开阔前景。

1、来自志愿者参与意愿的不足。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对志愿服务活动缺乏深入的认识;2)缺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参与时间较短,缺乏持续性;4)活动类型陈旧,不能满足需求;5)动机不一,参与非自愿。

2、来自高校志愿者组织层面的问题。主要包括:1)对志愿服务的宣传不到位,活动缺少持续性;2)志愿者缺乏培训,服务效果不佳;3)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单一,流于形式;4)组织发展不稳定,出现稚嫩化倾向。

3、来自社会管理层面的问题。主要包括:1)缺乏稳定的保障机制;2)缺乏有效的评估和激励机制;3)家庭和学校缺少重视和有力支持。

三、激励高校志愿组织者长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对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的激励方略

1、科学评价,内化志愿精神

为确保志愿者管理工作的连续性和志愿服务的有序开展,应该衔接好每一环节的工作,在活动结束后,积极鼓励大学生志愿者加入到后续工作中。将参加志愿服务的频度和深度作为评定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作为学生优先入党的重要参考条件。其次,要使大学生在参加志愿活动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能力,亟需将志愿服务逐渐纳入高校教育体系,也可将志愿精神巧妙融入思政教育的课堂中。

2、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志愿者组织是非营利组织,这不代表志愿者就必须纯粹无偿地付出劳动,为鼓励参与者的积极性,给予一定物质激励和经费补贴也是理所当然的。精神上,要端正志愿者的服务动机,强化服务理念。

3、体现人文关怀,重视心理需求

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结合马斯洛所言,坦诚的情感关怀是最真实的嘉奖,是维系志愿者参与热情的重要动力。首先,在招募志愿者的过程中,应该为有意向加入组织的大学生真实地介绍整体构架,其次必须为志愿者开通倾诉的渠道,为每支志愿者队伍都配备齐全的指导老师,关心志愿者的日常生活,切实体现对志愿者的人文关怀。

(二)逐步完善高校志愿者组织体系,实现自我激励

1、明确目标,设置科学的组织结构

根据赫兹伯格双因素激励理论的观点,要特别注重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结合,各高校应该明确自身的志愿者组织目标,根据不同的规模设置合理的组织结构,协助组织成员不断反思制定下一步的发展目标,稳固他们在组织中的地位,有效地发挥组织的管理职能。

2、巩固培训,塑造高品质团队

无论是双因素理论还是需求层次理论,都同时认为能带来积极乐观人生观和舒适满意生活感的激励因素也能有助于达成自我实现需求,激励志愿者朝自身目标不断前进。因此,培训工作是志愿者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塑造高质量志愿者队伍的关键激励因素。

3、依托社区,拓宽志愿服务发展项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区逐渐作为城市功能主体的延伸载体,恰好满足了志愿者长远发展的需要。社区在为学生志愿服务提供宽广的活动舞台的同时,也使志愿服务从最初的以突击性、随意为主发展到建立依托社区培植志愿服务体系的长效机制。

(三)拓宽募资渠道,完善制度保障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指出,生理需求是最底层和最根本的需求,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因素和不竭动力。当这些因素产生良好效果时,人们对未来的工作未必会有积极乐观的态度,但也不会有消极懈怠的情况发生。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是志愿者组织星星之火得以燎原的物质保障。因而有必要尝试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来突破制度欠缺,经费不足的瓶颈。本文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1)政府和高校加大支持力度;2)积极向企业和社会团体寻求支援;3)高校志愿服务组织自我盈利。

(四)加强宣传,多方激励社会引起重视

首先就高校自身,针对调查中很多同学反映的不了解学校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没有收到相关通知和信息的情况,可以充分借助现代传媒扩大志愿服务活动的影响力。其次,志愿服务要走出校园,必须创新形式,一方面利用相关网站、官方电视台等充分展示当代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会志愿活动的精神风貌,提高大众的知晓度和认可度。另一方面,高校应该积极为志愿者组织和政府公共部门牵线搭桥,广泛联合各团体单位共同搭建一批相对稳定和長效的志愿服务基地和对象,以互帮互扶的形式为大学生志愿者争取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

四、结语

我国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仍然是一项崛起不久的新兴事业。如何发现并解决志愿组织存在的问题,不断把活动引向深入,提高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质量,是高校志愿组织工作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所以高校志愿者组织要发展,必须走加强组织引导,促进多方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道路。在为高校志愿组织开创良好发展环境的同时,建立一套完善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力争通过实践提升服务水平,进而推动高校志愿组织长效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春燕.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研究[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3(7).

[2]张春艳.建立高校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的思考[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9).

猜你喜欢

长效机制激励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治理校园欺凌需要长效机制
为资源下沉建长效机制
以“三好一满意”为抓手 建立创先争优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