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地规划对社会环境问题的影响

2018-07-18徐婉阁

智富时代 2018年5期
关键词:土地规划影响

徐婉阁

【摘 要】土地是农业发展的基础,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土地合理科学地规划对环境有着深远的影響。土地规划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中介绍了在土地规划的基础上,分析了没有规划或规划不合理的问题,其中有交通、污染、生态环境等问题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的影响,并提出有效避免或缓解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土地规划;社会环境问题;影响

由于土地具有多功能性、数量的有限性和位置的固定性等特征,一旦利用不合理,就会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目前,我国的环境退化已经很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于土地不合理利用造成的。要避免环境问题的产生,就必须合理地利用土地,而合理利用土地必须有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作指导,因此土地规划的有无或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着环境问题的发生与否。

一、土地规划的概念

土地利用系统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作用的系统,它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区位因素。因此,完整而科学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应能全面综合的反映一定规划期限内,规划区域范围内的区位特点、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情况,规划指标的实施能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这三者的有机结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切实保护耕地,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土地规划对环境的影响

(一)城乡居民点用地对环境的影响

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和城镇规模的变大,越来越多的占用农业资源,这一现状不仅造成了土壤物理状况的破坏,同时也影响了土壤系统的价值功能;城市和农村的定居点的占领耕地通常在镇上质量农田和菜地,新发展排序开垦更多的土地不仅是分布式远程、质量差;扩张规模的城市和农村的定居点,大量的城镇人口,导致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增加,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促进水资源的消耗,同时,紧随其后的是形成的污水排放增加,导致急剧恶化的水质,严重影响了城市和农村环境,进一步加剧了水危机;城市和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是由于人口密度的增加,垃圾、污水排放很容易让不平衡的生态环境、物种损失,生态系统功能障碍;城乡居民点用地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则主要是通过生活烟尘、油烟的排放造成的,由于居民生活燃气化率不高,餐饮业的油烟污染排放控制不严格都是影响大气质量的重要原因。

(二)农业用地对环境的影响

大量陡坡地和低坡地开发成为耕地,造成河流源头保水能力下降,遇到雨量丰富的年月,很容易形成水土流失,导致土地资源的破坏,同时,大量的沉积物水侵蚀迁移造成浑水质量、河床、河流堵塞;建设农业灌溉和排水措施来改变灌溉的农业生产条件、排水使失去大量的有机物质和微量元素,导致土壤质量下降直接影响生产能力的土壤。大量使用杀虫剂和化肥,大量的粪便和水产养殖畜牧业产生的过程,加深的育种水域富营养化,水污染;农业生产喷洒杀虫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像物质是分散在大气中,在大气层的不利影响。增加农业土地有一个积极的环境影响,建设生态农业土地可以玩节水,提高渗透率的土壤,增加土壤肥力和土壤水分;农业土地也有吸收二氧化碳,释放O2以及吸入净化功能的尘埃等,以提高地下水补给的能力,减少土壤侵蚀的风险,山体滑坡和其他地质灾害,发挥更大的作用,不受干扰的维护地形;坑塘水面的增加还可以扩大水域面积,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形成人工水生态系统,增加空气湿度。

(三)生态环境恶化加快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规划,或者规划不够合理,或者规划没有得到实施,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过快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不断提高,人们为了生存而大面积毁林开荒、陡坡开垦、围湖造田、滩涂开垦,开发荒草地和湿地。林地、草地和湿地面积的减少降低了环境质量,陡坡开垦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围湖造田和滩涂开垦降低了湖泊的调蓄能力,容易诱发洪水灾害。农业生产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土地沙化、污染和退化。

(四)生态用地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很多方面,但总来讲这些影响都是积极的。例如,通过蓄洪可以让水质更好,这样可以让土壤更加肥沃,让农作物长势良好。同时还能够起到一定的调节气候的作用,从而让气候正常减少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这样不仅能够让增加草地、林地、湿地等生态物种,让生物种类多重多样,从而达到生态平衡。而且还能够进一步,改善本地的环境质量,在调节气候的同时还能够降低地表水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净化水质、维持生态平衡、防止盐水入侵、补注地下水、缓冲和减除洪患等功能。

(五)水利设施用地对环境的影响

水利设施在产生巨大正面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明显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水利设施周围环境中,在它的下游区将直接或间接造成不利影响。改变生物在环境和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和物种迁移,导致变化的生物群落变化和生物循环系统;水利设施可能诱发地质环境灾害,如山体滑坡和引发崩盘的山、河流侵蚀可能形成泥石流可能威胁到正常生产和生活安全,在大坝附近的河水,河上游库区泥沙淤积,河水冲的速度减少河下游输沙量下降。河流侵蚀的河岸和淤泥沿河岸沉积的平衡被打破,原来的水平下游土壤不肥沃的淤泥补充、土壤质量开始下降。

三、土地规划利用与城市环境建设的协调重点

(一)处理好资源稀缺与环境建设的关系

土地资源的稀缺决定了我国城市中心区必须走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内涵式建设道路。无论是传统的纯商业性的市中心区,还是现代化城市所要求的综合性的城市中央商务区,都以高密度聚集公共建筑为特征。在这种环境下,硬性规定各公共设施建设单位达到一定的绿地率未必是一个好办法,实际也难以执行。所以,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对区内单个项目可以不作绿地率的硬性规定。城市“绿肺”可以通过集中建设得到弥站,即在区内集中一定面积的用地建设大片绿地。当然,与此同时还要有“见缝插绿”的城市文明和社区文化,以把我国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合理配置空间资源

土地资源的空间配置应该以供给方面为主导,确保对城市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土地资源供给要素得到合理配置。城市用地置换作为实现城市存量土地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对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尤其是当前节约耕地、充分盘活城市存量土地、优化城市结构、拓展城市建设资金渠道、促进城市更新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为了能实现长期的生存的发展,在对传统的发展模式进行审视和批判后,人类终于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控制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范围之内。人类必须约束污染和浪费行为,对可更新资源的使用率应限制在其自我更新率之内;不可更新资源的耗竭速度不应超过寻求可更新资源作为代用品的速度;废弃物排放量不超过环境容量,使自然生态过程保持完整的秩序和良性循不。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代际之间的公平,它要求当代人在追求发展与消费的同时,不应剥夺后人本应享有的同等的发展和消费的权力。其二是指代为之间的公平,即同一代人之间,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的利益。

四、总结

总而言之,为了更好地促进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就必须尽可能协调好城市土地规划与城市环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采取行之有效地措施化解两者的矛盾。只有正确认识到自然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并制定出最为科学合理的城市土地规划,才能使城市始终保持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翟铭.土地规划过程中环境影响识别的主要内容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1(4).

[2]郝丽梅,李淑荣.论土地规划对社会环境问题的影响[J].管理学家,2010(6).

猜你喜欢

土地规划影响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基于四象限分析理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方法研究
城乡规划与土地规划统筹发展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如何影响他人
APRIL siRNA对SW480裸鼠移植瘤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