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策略研究

2018-07-18孙浩然

智富时代 2018年5期
关键词:产业竞争力因子分析

孙浩然

【摘 要】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不仅是产业升级需要,也是未来趋势所在。我国政府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并且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政策。经济新常态下,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其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有助于自主品牌汽车抢占战略竞争高地。

本文分析产业竞争力形成机制,剖析了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各因素的作用机理及相互作用。依据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果分别从缩小核心技术差距、加强宣传推广、优化政策环境体系等方面提出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因子分析

通过前期大量的研究表明,我国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力最弱;无论是产业促进因素、产业规模,还是产业生产效率都是处于极为不利的局面。反映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还是严重依赖各级政府的推动,呈现总体规模大,但是企业个体规模小的状况,因而引起效率低下。虽然国家已经将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升至国家高度,并且不断给予各类支持,然而,在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研发费用投入上仍与美日德英相差甚远。由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跨越性较强,只要政策法律体系得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观念强,通过技术引进、产业资源重组合并,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一定会在未来得到充足提升。

一、缩小核心技术差距,提高产品性能水平

只有核心技术实现创新发展,才能抓住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本源。为此,可以从主攻关键技术、健全人才培养与人力资源保障机制、坚持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三个方面,缩小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技术差距。

(一)主攻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

政府坚持实施新能源技术创新工程,重点支持骨干整车企业联合开发小型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以及汽车节能技术研发和产品平台。加强对汽车电路集成技术、驱动更新、电池续航性等重点技术开发,现阶段尤其要重视规模产业化技术水平、整车匹配标准和生产工艺能力的提升。具体来看可分别从以下几个领域主攻关键技术:在混合动力汽车领域,集中力量展开总成系统、专用发动机等关键技术攻关;在纯电动汽车领域,重点开展集成化底盘技术、高效驱动引擎及电池续航等关键技术的专项攻关;在燃料电池领域,重点提高发动机使用年限、安全性、多条件适用性等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在驱动电机领域,强化驱动电机硅钢片、关键传感器、高性能绝缘材料等核心零部件技术研究。

(二)健全人才培养与人力资源保障机制

人才是缩小与国外核心技术差距的基础,要健全人才培养与人力资源保障机制。在人才培养方面,不仅需要重视人才知识体系的多层次性培养,具体包含新能源汽车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还要强化对技术与管理相融合的复合型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以便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专业人才结构性平衡。在人力资源保障机制方面,既需要新能源车企为优秀的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提供环境支撑;还要企业打破各类限制条件,建立多层次的人才选拔机制,实现人尽其才;更要企业管理者建立融洽的企业文化、良好的培训计划和激励制度,对人才予以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其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三)坚持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发展路线

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产业应结合市场机制变革传统、落后的管理体制,并且逐步建立一个官产学研为一体的研发格局,它是以政府为主办方、企业为参加主体、以高校和研究所为依托、以市场为方向的体系。政府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强技术领域的研发,企业则要不断提高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技术创新提供方向指导和资金支持,通过各地的产业联盟,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体系和政、产、学、研协同合作机制。改变以往技术研发中心与制造企业分离的状况,推行R&D-;生产一体化模式,建立企业-研发中心、企业-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将政产学研提升至战略高度。要重视技术在生产中消化、在学习中吸收,在研究中改进提升,并将其融入政产学研技术发展路线当中,从而打造与市场相匹配的技术体系,缩小核心技术差距。

(四)提升宣传推广力度,加快培育消费市场

我国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实现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需要提升宣传与示范推广力度,主动加强消费引导;完善相关设施,创造舒适的消费环境;积极培育市场,提升购买意愿。在示范推广方面,增强示范推广力度,不仅要改变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数量,更要强调推广的质量;确立全国统一的市场格局,消除地方保护主义,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引导民间资本有序进入,推动多种经济成分竞争机制的形成。同时调整新能源汽车准入规则,避免不合理的政府规制。在消费引导方面,政府和企业应该协同合作进行消费理念和汽车产品的推广宣传。政府结合环境保护、能源危机对消费者进行宣传教育,树立低碳出行理念。同时企业依托各类车博会、车展、讲座提高汽车性能、节能、安全等方面的宣传力度,实现科学和理性的购买,推动国内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成熟度的提升。

二、强化战略发展方向,优化政策法规体系

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与战略方向、政策法规体系的支持密不可分。合适的产业战略方向可以更快的提升竞争优势;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有利于提升产业发展可预期的稳定性。

(一)明确产业培育与发展方向

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存在着战略发展方向不明确的状况,为此可以借鉴日本“下一代汽车”普及的先进经验。在发展混合动力车型时突出其市场应用,在发展纯电动车型时强调产业化技术重点,并且继续攻关燃料电池关键技术。特别是对于我国既存在核心技术又拥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品——混合动力客车,应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具体说来,可以将产业培育与发展方向进行以下描述:一是加速推进混合动力车型制造的产业化,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作为未来短期发展方向;二是以纯电动车型产业化技术和市场化应用作为中期培育重点;三是重点攻关和储备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技术,由于尚处于开发阶段可将其作为长期市场培育重心。

(二)优化政策法规体系

在补贴政策方面,优化补贴激励政策,提升产业推动力。改变原来普惠制、广覆盖的购买补贴制度;强化对政策体系的系统性分析,提升各级政府对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的连续性和各项补贴政策的稳定性,对于一些试点推广工作、补贴政策可以适度延长期限;对于补贴额度则可以根据规模状况、技术层次相应进行调整。在法规方面,落实油耗法规,提升产业促动力。尽快启动2020年油耗法规专家研讨咨询程序,明确各类汽车油耗和排放标准方面的法规,以促进企业依据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生产技术路线。同时,建立基于油耗标准的财税奖惩机制,对符合现行国家油耗标准的新能源汽车给予购买税和停车税优惠;对于不符合现行油耗规定的汽车产品,提高购买税、停车税或增加罚款。

【参考文献】

[1] 齐结斌.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力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3,(03):106-110.

[2]钟志华,万鑫铭.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与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5.

猜你喜欢

产业竞争力因子分析
基于产品层次差异的中美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长江经济带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新兴产业成长中需求拉动作用的实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