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智慧课堂应用中的新问题
2018-07-18刘修汉
刘修汉
随着我国“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全国创新大潮推动下,新技术、新设备运用于教育,使得有效、高效的课堂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伴随新技术的使用,尤其是“智慧课堂”的理念的提出,在推动高效课堂教学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如何合理的运用技术成为研究探讨的核心目标。
高效课堂理论最初来自于美国学者艾德加·戴尔1946年发现的“学习金字塔”,美国缅因州国家科学实验室研究表明,在两周之后,学生对知识的保持率,从5%——90%不等:用耳朵听讲授,知识保留5%;用眼去阅读,知识保留10%;视听结合,知识保留20%;用演示的办法,知识保留30%;分组讨论法,知识保留50%;练习操作实践,知识保留75%;向别人讲授相互教,快速使用,知识保留90% 。
由此可见,课堂的组织应该更多的由学生为主导,要由被动听转到主动学,多种器官综合使用,耳、眼、脑、口、手并用。在教学中,要大力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要相互讨论,如在班级组织小老师,开展同学辅导同学等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同学们在参与中掌握了知识,生成了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将老师传授的知识记得多,记得准,记得牢,从而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所谓“智慧课堂”,是依据知识建构理论,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云加端的应用,所构建的信息化、智能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是指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变革教学方式方法、将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构建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能力培养的新型课堂。
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在各个环节与教师互动反馈,有助于教师及时准确地把握课堂教学,更精准的组织知识传授。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单向的讲解,而是在不断的互动交流中完成知识的传递。尤其是课中,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探究学习模式。
“高效课堂”核心的目标就是高效,高效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消耗,把课堂的重心全部放在教学过程当中,这就需要尽最大可能减少技术带来的时间损失,否则很容易就会出现“技术主导教学”的现象。这就需要软件环境稳定、硬件环境稳定、网络环境稳定。教学过程不能因为“智慧课堂”技术原因而消耗教学时间,那样就适得其反。
让“智慧课堂”成为真正的“高效课堂”,师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技術本身是多样性、宽泛性的,但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都是很精细的,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技术,这对师生的信息技术运用和理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同一个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能力强的老师可以有效避免失误操作、多余操作带来的影响。
新技术的运用,必然会带来课堂的革命,尤其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技术运用,更是从根本上改变课堂中师生关系。随着师生角色的转变,新型的师生关系就决定了教学过程当中要重新组建新的教学模式,如何在新的教学模式中运用技术,提高课堂效率,更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突破。
所有的一切问题,最根本最核心的还是理念的转变与更新,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身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而教师在从事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工作当中,想要一下子转换身份,必然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学生要从长期的被动学习习惯中转换到高效课堂主体的身份,也需要一个过程去适应。因此,高校智慧课堂的应用对教师的理论培训、学生的习惯改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者单位:仙桃市电化教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