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思维导图 提升科学素养
2018-07-18汪贤荣张世东
汪贤荣 张世东
科学课是一门逻辑思维严谨的学科,但小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抽象思维不成熟,学习时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借助思维导图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且直观形象的特点,帮助学生搭建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比较知识异同,理解概念
科学学习往往需要通过比较认识事物,加深对事物核心概念的理解。维恩图能简洁、清晰地呈现出比较结果,让学生形成明确的概念。
《大树和小草》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以下同版本教材只标注年级、册数)“植物”单元里的内容。学习这一课,学生需要通过对生活周围大树和小草的观察、比较,了解植物的主要特征,明确“草本植物”“木本植物”等概念。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必须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科学的观察。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了校园里的大树、狗尾草等,并让他们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文字记录下来。学生记录的文字大致如下:大树长在土壤里,植株高大,茎粗、很硬,有根、茎、叶,有的会开花结果,多年生,寿命长,需要阳光、水分才能正常生长;小草长在土壤里,植株矮小,茎细、较软,有根、茎、叶,有的会开花结果,多年生,寿命短,需要阳光、水分才能正常生长。
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得到很多有关大树、小草的信息,但这些信息是碎片化的,他们难以在头脑中建立起科学的“树”与“草”的概念,更难以形成“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概念。于是,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大树”与“小草”的維恩图,让学生把观察结果中相同的部分填入交集,把不同的部分分别填入“大树”与“小草”独立的集。学生通过筛选、比较,很快完成了下面这幅维恩图。
有了这幅图,教师不用做过多的讲解,学生就知道了“大树”与“小草”的联系与区别,进而明白了“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的异同。
梳理活动过程,还原场景
利用科学探究活动得出科学结论是科学课教学的基本方式。探究结束后,学生如果能清晰地再现活动场景,不仅有利于他们检验结论,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活动的得失并进行引导。然而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因忙于操作而不注重有意记忆,导致一些重要的信息被遗忘了。
利用思维导图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导体与绝缘体》是四年级下册“电”单元中的第五课。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获得了一些关于电以及电是如何工作的知识。这节课中,学生要认识“导体”与“绝缘体”,并通过检测实验,研究身边的物体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开展检测活动之前,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几种身边的物体(橡皮、小刀、回形针、钥匙、塑料尺),并发放了检测记录表(如下表)。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了检测并填写了表格,但教师让学生汇报活动过程时,发现很多学生不能清晰、完整地还原活动场景,而只是记住了“亮”与“不亮”的结论。这不利于教师宏观地把握学生探究活动的得与失,也不利于学生反思、总结活动经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求学生分组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出某种物体的检测过程。一个小组完成了下文第一幅思维导图。
这份以“塑料尺”为检测对象的思维导图,简洁而又完整地将实验材料、实验方案、实验过程、实验结论呈现出来。有了这份思维导图,学生的活动过程变得立体、可视,而学生在绘制的过程中,比较、判断、归纳、分类、概括等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建构知识网络,加深记忆
《科学》分单元分知识点编排,每一个知识点突出一个核心概念,并介绍或引导学生探究与之相关的知识。由于知识多,学生学完一个知识点后,往往难以完整地建构起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也难以记忆这些知识。教师利用思维导图,把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直观地显现出来,能让学生把握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并记住它们。
三年级下册的《温度与温度计》涉及很多知识,如温度的概念、单位,温度计的制作原理、分类、结构、使用方法等。这么多的知识分散在不同的位置,学生掌握时有一定的难度。学完这部分内容后,教师要求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出“温度”与“温度计”的知识要点。学生通过归纳、整理,绘制出下面这幅图。
这幅思维导图把《温度与温度计》的核心知识归纳在一起,学生对照图就能清晰、完整地回忆并快速记忆全部知识。
(作者单位:武汉市武昌区三道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