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提升双创能力的多层联动培养模式探析
2018-07-18骆乐周莹
骆乐 周莹
摘 要:在全民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下,针对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构思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府、高等院校、公司及学生多层联动的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模式,并进一步优化了提升农经类专业本科生双创能力培养的多层联动模式,最后提出了提升学生双创能力,加大政府支撑力度和社会监督力度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创业;双创能力;多层联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5-0010-03
引言
随着国家的繁荣昌盛,国家对于教育的投入与日俱增,高校不再采用单一的人才培育、科学研究的培养模式,而是逐渐朝着为社会服务的方向发展,高层次培养模式、科技创新、经济多元化的走向越來越强。而高校学生被称为“双创”的后备军,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体。因此,创立以产学研联合为核心的多层联动培养模式,是增强高校学生独立创新创业能力的最有效的方式。其不但可以快速促进产业链框架的转换升级,亦可促成符合本国国情的战略性转换和提高,即从单一的依赖低资本和低价劳动力,转换成由庞大的产学研模式整合、凝聚而成的创新创业才能。傅许坚(2016)以培育高校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才能为着力点,探讨了双创教育的项目价值,总结归纳了“双创型”优秀大学生培育系统的实践经验和改革路径[1]。与此同时,在进行大量的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培育出了大量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对新形势下农科类院校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及讨论;陈广正(2017)认为,高水平的双创型教师队伍,既是提高高校学生双创能力的重要前提,也是加强高等院校双创培养模式改革的迫切需要[2];谢和平(2017)认为,高校促进双创培养模式的革新,应该以全方位提高大学生培养教育质量为目标,将大学生培育教学的理念贯穿在整个阶段,同时以“双创”培养模式作为指导,以加快建立高校“双创”模范基地作为目标,把“双创”教育的落实与推进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工程,实施并贯彻到实战教学、教学科目系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等培养教学模式的每个步骤之中,重点关注各个方面的改善,竭尽全部力量建设最顶尖的高等学校,真正培育具备优良素质和强大竞争力的优秀大学生[3];李正新(2016)认为,“双创教育”培养模式在如今的高等院校中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双创教育”培养模式是落实大学教学革新的目标、不断改善高校教育教学的关键点,加大了高校全方位改革的力度[4]。
一、高校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困境
“双创”是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的激发社会活力的重要部署,它的提出是我国政府对创业人员的极大的支持与鼓励,将为创业者提供一个良好的背景和发展空间,激发了全社会的创业活力和创新潜能,尤其是对大学生创业者来说,“双创”的提出无疑是其创业的春天[5]。在全民创新创业的热潮中以及日趋严竣的就业形势下,培养新型的创新创业人才,引导大学生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日益成为社会的焦点。传统的双创能力培养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使得高校学生双创能力面临一系列的困境和挑战,其主要体现在: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
传统的教学模式形式化严重,双创教学课程体系不够完善,不够系统,更缺乏健全的创新创业教学队伍。并且,因为双创教育缺乏实质性的计划和理念,使得大学生双创能力和双创精神不能得到较好的提高与增强,安排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连续性的计划不能得到有效的承诺,即便可以及时缓和,也不能够确保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直接导致了高校创业教育无显著的成效[6]。
2.就业创业观念难以转变
传统的就业观念已根深蒂固,许多毕业生更倾向于寻找稳定体面离家近的工作,能够接受挑战性工作的高校学生少之又少,愿意尝试风险大的创业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况且,高校学生创业能力的限制、资金的短缺以及父母的变相施压,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创业意愿,使得大部分高校学生毕业后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更为传统的就业方式。
3.双创实践平台薄弱
缺乏实践性,只是空有理论式的双创能力培养教程并不能满足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需求。虽然许多高校为提升学生的双创能力组织了很多活动,例如,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知识竞赛等,但是由于缺少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及观念的淡薄,许多高校大学生未能积极参与。另一方面,校企合作活动很难巩固,学校和企业就共同利益未能达成共识,致使许多校企活动浮于表面,缺乏系统规划和统筹运作,局限于参观实习而非真正的操作实践。
4.缺乏有效的国家扶持政策
为了呼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令,国家及各个省份各自出台众多政策鼓励推进双创[7]。但是由于个别基层政府部门不作为,缺乏贯彻政策的积极性,多项扶持政策没有得到真正有效实施,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由于政府监督管理调节机制的缺乏,也让产学研多方合作混乱、举步维艰。
二、多层联动培养模式的提出
鉴于我国高校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多重困境和挑战,形成新的双创能力培养体系势在必行。本文在分析影响学生双创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依据合作教育理论,构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操作的政府、高校、企业及学生多层联动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整合多方资源提升高校学生的双创能力。
1.多层联动培养模式
本文构思的提升双创能力的多层联动培养模式,是以学生双创能力为主体、以产学研深度融合培训平台为载体、以政府支撑与社会监督为环境的培养模式。其模型如下图所示。
在此模型中,作为载体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培训平台是内外影响因素的融合体,是培养模式的核心层,其余环节是为高校学生双创能力的激发和培养服务的。
2.多层联动培养平台构建的目的
第一,实现人才培养功能。产学研型农业人才双创能力培养虚拟平台的互补性特征,可以深化农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现高等农业院校的办学模式多样化;其开放性的文化可以实现信息共享,为参与人员尤其是高校学生创造持续交流学习的资源、环境和机会,进而增强他们的社会竞争力;其组织层次和管理形式的特殊性,可以形成平台内优良的用人机制,使能力突出的研究人才崭露头角,有利于全面培养复合型人才,在培育面向三农、面向市场的创新创业人才方面也能够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第二,促进农业企业的发展。一是虚拟培养平台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减少重复性的研发工作,提高合作创新的工作效率;二是可以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研发成果转变为产品,进而提升农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可以消除合同交易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技术相互依赖而导致的高交易费用,降低企业研发成本。
第三,促进农业产业技术的发展。产学研型农业人才双创能力虚拟培养平台的互相协作过程,也是各协同单元技能、经验和学识的沟通融汇过程。交流范围的扩充和虚拟平台组员的流动性,可以加速农业技术传播,提升研发效率。虚拟培养平台的科研能力远高于孤立单元,更能够督促农业产业技术的进展或革新,拓宽农业科学研究的技术范围,从而加速农业技术的科学发展,促进创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农业产业的市场化带来新的成长机遇。
3.多层联动培养平台构建步骤
本文的研究运用集成定义法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了一个五阶段虚拟组织的构建过程模式:首先要根據多层联动培养平台的目标确定,对多层联动培养平台的类型进行选择;其次建立多层联动培养平台的核心团队,组成切实可行的目标集合;然后以核心团队为基础,组建多层联动培养平台成员的协调管理机构;最后可以依据多层联动培养平台协同作用要求来分解任务,并建设面向横向流程的协作要素。在总体上,针对多层联动培养培养平台的独特性,采取动态协议为主的公约/轨制方法,来规范制约协同单元的行为,求同存异,减少合作风险。根据以上要素构思的具体模式设计,详见上图虚拟组织模式的设计示意图所示。
三、多层联动培养模式的意义和作用
1.以产助学,提高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
双创教育的推进不仅需要牢固和踏实的专业知识,更加需要大量的实战经验。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各类实践活动,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平台,不仅可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加大双创能力的培养力度,更有利于缩小企业与大学生之前的差距,可以让大学生更加快速地更加有效地接触和理解与双创相关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充分运用,帮助高校学子学以致用,从而激发他们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增长创新创业的才能。
2.以学励研,培育高校学子的创新意识
大学的基本目标是培育优秀人才,尤其是培养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卓越人才。高校建立落实一定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内在思维与外在行为,鼓励学生考研考博巩固自身的专业知识,并利用知识参与到创新创业中来,同时也更好地向研究机构输送新鲜的血液,保证研究团队的协同一致与积极性,促进科技科研的有效发展。
3.以研催产,锻炼高校学生的创业能力
科技创新作为本国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通过研产合作,将科研机构及高校积累的科技成果以及领先技术应用于行业产业,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而高校学生作为科研机构以及高校科研力量的后备军,在学习自身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的同时,更要增强自身的双创能力,以及将双创能力转化为具体的结果——参与行业产业的产品研发、技术革新或者自主创业,从而达到以研催产的效果。
4.政府助力,社会监督,共促产学研深度融合
在多层联动培养模式中,政府和社会主要起到协调、监督、服务和引导的作用,为培养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受制于国家双创体系,在产学研合作的进行过程中,无论是法律法规的完善、资金政策的帮助,还是合作环境的改善、公共服务的增强,都少不了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
四、多层联动培养模式的策略与实践探索
1.搭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培养平台
第一,产学结合。首先,学校需要通过强化教育革新的观念,深层次地推进产学合作教育。高校应按期举办专业建设讨论会,邀请产业行业专家共同参与,并在产业结构调节、产品结构转换和产业人才需求等方面提供最新情况,建立以培养双创能力为先导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标准,培养一专多能的双创人才[8]。其次,设立专门的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委员会,普及双创知识,对有意向自主创业的学生进行辅导,并组织创业成功人士与在校学子交流创业经验,为学子提供国家政策和市场动向信息。同时,学校也可以为企业输送双创人才。
第二,学研结合。研究机构、科学研究院与高校之间的学研联合培养主要以共同合作项目的研发为基础,通过以学研项目为支撑,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研究机构的科研项目中去,使学子的知识才干和资源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另外,学校可以从科研机构聘请专家到校开展产业技术前沿和发展动态讲座等,介绍高新技术领域内的新材料、新设备和新技术,为高校学生提供行业最新资讯。
第三,研产结合。研究机构为公司提供科技支撑和科技服务,组织安排员工培训、成果转化或与公司之间相互合作研发新产品,公司则通过利用自己的实验器材设备、资金、管理优势,进行产业利益最大化,将其中一部分的收益返给科研机构作为回报,并向研发机构提供必要的前期资金用于研发新产品,使科研机构能够获得经费上的支持与保障。
第四,平台搭建。公司、大学、研究机构联合建立实体平台,如:高新技术产业园、研发中心、中试基地、联合学院、工程研究中心以及高校创业孵化基地等,其中高校具有师资人才优势,辅以科研院的最新技术、先进试验仪器支持,以及企业提供工程实践和资金支持,使参与的各方拥有的资源配置最优化,而实体平台产生的科研成果特别是应用型和开发型成果,可用于反哺科研院所和企业。
2.充分发挥政府及社会的作用
政府、社会方面的力量在多层联动培养模式中也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政府方面,首先应该完善相关的政策体系,包括建立中介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健全创业基地等。同时,要加大对政府部门的管理力度,保证相关政策落实到位。在社会层面,搭建相关的科技市场信息平台,免费提供就业与创业相关的技能培训和咨询服务,利用媒体渠道普及国家创新创业政策,为高校学生创业创新提供优良的环境。政府及社会联合,侧重于宏观调控、指导方向,协调产学研之间的合作,立足于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提高企业和研发机构的参与积极性,增强高等院校学子的参与热情。
结束语
随着高层次、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需求的与日俱增,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培育管理模式同样也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在产学研联合的基础上,应积极推进多层联动培养模式系统的快速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创新环境,完善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其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技部的共同协助,融合多方面的良好资源,全力发挥政府的引导教育作用、公司及产业链的核心作用、高校培育大学生的首要作用、科研机构的协同作用和事业单位的反馈作用。
参考文献:
[1]傅许坚.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与双创教育的耦合与路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S1):168—171.
[2]陈广正.“双创”视角下地方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提升[J].中国成人教育,2017(6):141—144.
[3]谢和平.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导 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7(3):1—5.
[4]李正新.“双创教育”研究项目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教育,2016(10):88—92.
[5]陈玉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
[6]滕智源.“双创”环境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7(6):84—87.
[7]张宝强.高校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三个维度[J].人口学刊,2016(8):12—14.
[8]韩继锋.“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的困境与突破研究[J].河北企业,2016(12):219—220.
(责任编辑:朱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