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卢晓中:一流的教育成就一流的城市

2018-07-18黄靖芳

南风窗 2018年15期
关键词:思维力南风窗一流

黄靖芳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而在其中,教师将是实现教育事业前进很重要的一环,教师的培养和培育事关社会的长期良性运转。在中国师范院校中占据重要一席的华南师范大学,秉承着“研究高深学术,养成社会之专门人才”的优良传统,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优秀师资力量。

在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社科联共同主办的“大学与城市(二)—广州地区社科名家访谈”活动中,《南风窗》记者专访了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卢晓中,他在现代高等教育发展领域上有专门的研究,也对当下的教育生态有独到的见解。

他提到,从教育的角度而言,广州这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对于身处其中的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思维力培养

南风窗:为了适应新时代对教育人才需求的变化,华南师范大学作为培养教师的高等学府,有些什么新的关注点?

卢晓中:作为培养教师的高等学府,要在新时代培养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育人才。首先,高素质体现在综合素质,尤其重要的是师德师风方面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其次,教师职业如何实现专业化?教师这个职业,长期以来被人们认为是一种非专业性或者半专业性的职业,这也意味着这个职业好像不需要经过专门的入职培养,即使是像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扭转这样的认知也经历了很长一段过程。

还有一个方面是教师创新性的问题,如何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这也是一项新要求。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到教师行业里来,可能就不仅仅是培养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更为有力的政策措施及营造社会氛围,使教师真正具有职业上的荣誉感、事业上的成就感、岗位上的幸福感,并使这“三感”与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形成内在的关联和良性的互动。

南风窗:现在社会各界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比如对于高考改革的讨论众多,你在教育领域的改革有相关的研究,关于接下来教育改革的前进方向,你的相关看法是怎样的?

卢晓中:我想教育改革的趋向,重在回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具体来说就是未来社会对人的需求,所以教育改革一定要关注培养人—这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这就需要明确教育改革的着力点,首先必须着力培养创新性人才,要从课程、培养模式、教学的组织形式等诸多方面推动教育的综合改革。还有一个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问题,就是现在学校里面知识灌输的现象仍然非常普遍,但对于思维力的培养却十分缺乏,我想教育改革要着力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在打下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同时,把我们对学生的培养重心放到培养思维力上来,学会更好地应对纷繁复杂的未来社会。

另外一个就是学习力,现在我们有很多教学改革在这方面有一些很好的探索,比如翻转课堂模式,把更多的时间给回学生,发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

城市名片中的名片

南风窗:目前,广州的城市定位正从枢纽型网络城市向引领型全球城市的目标跃升中,在你看来,高校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形成良好的互动?

卢晓中:任何一座一流的城市,教育也必定是一流的,并在提升城市品位上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也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资源的作用。大学可以说是城市名片中的名片。这是从大学的一般意义而言的。

而对于华师来说,如何培养更多优秀的教育人才,服务于广州教育改革发展,是其在广州城市目标定位跃升中所应发挥的主要作用。这就要求华师必须不断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我们培养的教育人才能更好地满足这一要求。以往我们讲师范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更多是发现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就想着去改变、改革。现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则需要有超前引领的意识,一定要以未来基础教育的发展为重要着眼点,更好地引领基础教育的发展,而不只是简单地适应当下基础教育领域。

南风窗:你觉得广州的教育氛围如何?

卢晓中:总体来讲还是不错的。广州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在文化教育方面的积淀比较深厚,教育方面的氛围也比较浓厚,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

当下教育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还是心态浮躁,功利色彩比较明显。我们更多的是考虑一些比较功利的目标,像中考、高考这种节点性的东西。至于将来发展的方面,一些学校、老师还不一定认识到位。教育是一个慢活,是百年树人的事业,特别需要我们教育各个方面的合力。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都能给予到适当的支持和帮助,促使他们良性的成长,包括成人、成才,当然首先要成人,再成才。

南风窗:你在这座城市的工作和学习的经历能否简单分享下?

卢晓中:我是20世纪90年代来到广州的,二十多年了,我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包容和温情,也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创新活力,她之所以能保持这么多年的持续发展势头,跟她创新活力是分不开的;同時这也是一座具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历史积淀下来不少城市的特质。总体上,广州是一座宜居的城市,各种人在这里都能寻梦,只要奋斗的话,都能实现他的梦想。我自己在广州的工作、生活经历也是如此。

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

南风窗:你此前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军人才入选了国家的“万人计划”,也刚刚结束了在北京的研修活动,能否跟我们分享此行的收获和感悟?

卢晓中:主要有两点。最大的一点就是,哲学社会科学在整个国家的强盛、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当我们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思想的境界、道路的选择就显得愈发重要—这都有赖于哲学社会科学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另外一点是,我们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怎样更好地和本国国情相结合,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中国化”的问题。我们现在用的很多理论,都是从国外借鉴过来的,往往中国化程度不够,所以它对中国实践的引导,有时候会造成偏差,甚至出现误区。

前面我们提到“双一流”建设,提到整个教育的改革发展,经常讲两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这就需要我们把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世界水平和中国特色结合起来,最近这段时间我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寻求两者的一致性。在我看来,中国特色在很多方面可以表征世界一流,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又不是所有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需要把握住其中的差异与共性。

同时中国特色(包括自己创立的模式、道路、制度、理论等)可以帮助成就我们的教育达成世界水平。比如,我们经常在大学里面讲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如果这个制度设计好了,那么就可以帮助我们大学更好地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好我们体制机制方面的一些特质,使这些特质内洽于现代大学发展的方向。还有一点就是,中国特色不能简单定义世界一流。

因为在“双一流”建设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用我们自己的标准体系里来定义自己是世界一流,缺乏国际比较视野,这是难以获得共识和认可的。我专注的是教育学领域,可能思考更多的就是在教育领域如何更好地推动教育理论的中国化,服务于国家的教育改革发展。

猜你喜欢

思维力南风窗一流
《南风窗》新媒体营收激增原因分析
再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力的培养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测一测你的思维力
创新思维力
《南风窗》 强化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