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洋溪南洋河段安全生态水系建设项目设计优化

2018-07-18林剑韬吴伟民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8年6期
关键词:南洋砌块护岸

林剑韬,吴伟民

(1.福建省永川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001;2.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永安 366000)

1 概述

双洋溪南洋河段安全生态水系建设项目位于漳平市南洋镇,地处双洋溪下游,上游至石狮坂电站,下游至美乾电站,途经梧溪村、利田村、南洋村、党口村、暖洲村。河道基本与省道208线并行,与莆永高速相邻,项目区内河段总长14.9km。根据行政区划将建设河段划分为三段(见图1),分别为:梧溪生态提升段,起点桩号K0+000,终点桩号K5+234,建设长度5234m(石狮坂电站-第一条虚线);南洋生态集镇段,起点桩号K5+234,终点桩号K10+341,建设长度5107m(两条虚线间);暖洲生态亲水段,起点桩号K10+341,终点桩号K14+900,建设长度4559m(第二条虚线-美乾电站)。

图1 建设总体布置图

项目建设总体目标:顺应自然,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在保障河道行洪排涝安全的前提下,做好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亲水休憩等安全生态水系建设,改善河流生态功能,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岸绿、安全、生态”的五大总体目标及“八有”要求。

2 主要建设内容及措施

本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扩初步划定河道岸线和生态保护蓝线、改善河水、改良河床、恢复河滩、修复河岸等方面,结合双洋溪河道现状、两岸村镇布局及其它部门相关规划建设项目情况,各区段河道水域功能定位见表1,具体建设内容及措施如下。

表1 河道水域功能定位表

2.1 梧溪生态提升段

该段范围为石狮坂水电站至南洋乡林果场上游,河道长度5.234km,该段河道现状蜿蜒曲折,除中部流经梧溪村外,两岸大部分为天然林带,植被茂密,生机盎然。

该段上游为北寮村,村内有北寮溪穿境而过,北寮溪曾建设了部分生态护岸,属北寮溪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本次在已建护岸的上游再建设部分生态护岸。此外,该溪段还曾建设有C20埋石混凝土重力式防洪堤,属九龙江一期防洪工程,防洪堤为“四面光、两堵墙”的硬质挡墙,且挡墙顶现状已进行了地面铺装,同时设置了仿木栏杆,不符合生态理念;本次设计对该段硬质挡墙进行柔化,在墙顶栏杆内石椅间摆设成品花箱,花箱内栽植地被植物和爬藤植物,爬藤植物藤蔓伸出栏杆,可以将硬质挡墙进行部分覆盖,起到美化作用。

2.2 南洋生态集镇段

该段范围为南洋乡林果场下游至暖洲村的小车桥,河道长度5.107km。该段河道属于南洋镇区所在地,大部分河段经过九龙江一期、三期防洪工程建设,已修建混凝土重力式防洪堤、C20埋石混凝土生态复合式防洪堤。重力式防洪堤修建在左岸,现状硬质挡墙裸露,挡墙顶为土路,连接挡墙与土路之间的护坡坡面长满杂草,十分不美观。本次对该段进行硬质挡墙柔化处理,措施为:挡墙顶加设C20混凝土挡墙(高50cm),墙后回填耕植土进行绿化,绿化带宽3.6m,堤顶绿化带后以原状坡修坡平整,栽植植被。

镇区段左岸人口密集,活动集中。本次在南洋老桥上游(K6+179~K6+897)段路面设计了3.5m宽人行步道,基层采用普通透水混凝土,面层采用聚氨酯透水地坪,两侧设C20混凝土路肩,同时设计了三处临水平台供当地居民亲水休憩。在南洋老桥上游左岸的南洋国家湿地公园核心区域,应业主要求,本次在桩号K6+200处新建一座景观坝,起到雍水作用,与左岸防洪堤后拟建湿地形成水面呼应,坝顶设计汀步过人,使两岸连通,起到亲水效果。

对南洋老桥下游左岸(K6+897~K8+151)的处理措施为:在原路面靠近坡面处建设1m宽绿化带,紧邻绿化带建设2.0m宽亲水散步道,步道外侧5m路面为乡镇政府规划行车道,本次对其保留。

对利田大桥上游左岸(K8+151~K8+323)的处理措施为:为保证行人安全,靠近公路侧预留1m缓冲带,供行人躲避过往车辆;缓冲带右侧设计1m绿化隔离带,隔离带右侧设计2m宽亲水散步道,与上游步道衔接并闭合。

南洋段利田大桥上游右岸(K8+151~K8+323)存在大面积裸露滩地,本次设计对该片滩地进行利用,在内侧6m宽区域内进行滩地植物群落修复,种植爬藤及水生植物,其余部分保留原自然岸滩,既能满足河道行洪要求,又能绿化河岸,达到“岸绿”的生态目标。

在利田村已建防洪堤末尾的左岸为一处砂料场,根据“河畅”目标要求,河岸生态蓝线保护范围内,不得乱堆渣土、乱采砂石,本次对砂料场进行退出处理,同时采用乔、灌、草搭配的结构建设植被缓冲带,营造岸绿景观。

2.3 暖洲生态亲水段

该段范围为暖洲村的小车桥至美乾水电站,河道长度4.559km。该段河道现状蜿蜒曲折,除起点处流经暖洲村外,其余段两岸大部分为天然林带,植被茂密,充满生机。

暖洲村左岸经过九龙江一期防洪工程建设,已建有土堤,局部建有小段C20埋石混凝土重力式防洪堤。土堤段护坡采用了连锁型混凝土预制块护坡,坡面进行了植被绿化,现状植被覆盖较好;堤顶已建设混凝土路面,混凝土路面与坡面之间为裸露的土基,宽度0.3~3m不等,现为南洋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场地,目前正在植树施工;小段重力式防洪堤堤顶已进行了绿化,种植有灌木,已将硬质挡墙覆盖,符合生态理念。在土堤靠近暖洲居民集中区为一处空地,该空地为由暖洲村自筹资金规划建设的生态小公园,现正在施工。

经现场察勘,对上述河段存在的河障和局部垃圾堆积,均进行了清障和清除设计。

3 护岸结构设计及优化

3.1 护岸结构设计

本文重点对河岸修复措施中的新建生态护岸、硬质挡墙柔化两部分设计进行必选论述。

护岸型式选择:格宾石笼护岸、箱式生态混凝土挡墙护岸、C20埋石混凝土重力式挡墙护岸及干砌石重力式护岸。本工程护岸断面高度基本在2~3.5m间,选取2.5m高挡墙进行方案比选,各种型式的护岸设计见图2~5。

图3 箱式生态混凝土砌块挡墙护岸

图4 C20埋石混凝土重力式挡墙护岸

图5 干砌块石重力式挡墙护岸

3.2 护岸结构设计方案比选

根据拟建的四种护岸形式,从施工技术、景观生态、工程投资、工程占地四个方面进行比较:

施工技术:C20埋石混凝土及干砌块石重力式结构是水利工程中传统的结构型式,施工要求简单、工艺成熟;生态格网和箱式生态混凝土砌块挡墙,材料由有资质的厂家提供,施工简便,减少气候、人为等因素影响,降低劳动强度,但是施工工艺比较复杂,施工过程需要厂家技术人员进行指导。

景观生态:C20埋石混凝土结构生态性较差,使用M10浆砌块石镶面可提升景观效果,具有一定的生态性;干砌块石重力式挡墙生态性较好;生态格网挡墙可在常水位以上的阶梯处敷设腐殖土,种植植物,提高生态景观效果;箱式生态混凝土砌块挡墙可在常水位以上的孔洞内种植绿植物,生态景观效果也不错。

工程投资:经过量化比较,箱式生态混凝土砌块挡墙护岸最贵,C20埋石混凝土重力式挡墙护岸次之,干砌块石重力式护岸与生态格网挡墙护岸造价基本相同。

工程占地:四种断面形式永久占地面积均较小,相差不大,但箱式生态混凝土挡墙由于需铺设土工格栅,开挖面较大,临时占地较大。

此外,由于箱式生态混凝土砌块挡墙后回填粘性土,压实度需要达到91%以上,需靠双向土工格栅与黏土和砌块之间的摩擦维持稳定,施工要求更高;且本工程河道两旁多为农田,护岸建设后农民需耕种用地,对墙后填土及格栅会造成一定的破坏。干砌块石挡墙砌筑质量往往难以保证,块石与块石之间常常因为施工工艺原因,缝隙大,难以形成整体,在冲刷性河段,常发生坍塌。生态格网挡墙利用网格把石块连接成整体,整体性较好,且表层可覆土绿化,抗冲性也较好,但墙身部分常会挂垃圾,需经常管护。C20埋石混凝土挡墙施工工艺成熟,用石料量较少,抗冲性能好,但生态性较差。

综合考虑,本工程河段流速较大,采用传统材料C20埋石混凝土重力式挡墙对冲刷崩岸可进行有效防护,同时,上部采用生态砌块护坡,既能满足流速冲刷要求,也能起到很好的景观绿化作用,因此,本次设计选择C20埋石混凝土重力式挡墙结构。

4 项目建设与运行管理

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实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项目区生态环境产生扰动,但应控制在最小的影响范围。施工过程中对照“八有”的要求,有意识地开展项目区生态保护,严格控制施工要求,加强施工监理,并对施工人员开展宣传教育。

工程建成后应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建立管理机构。本工程以河长制为管理依托,严格按照岸线和河岸生态保护范围,规范各类涉水建设活动,防止新的乱占、乱挖、乱建等现象出现,并定期开展河道健康评估,制定水环境监测、水生态监测制度,及时发现河流水系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保护方案。

此外,生态亲水区要做好防洪的提前预警预报,做好人员的疏散,场地围栏等工作,植物措施要做好建后管护、补植等工作,保障管护经费。

5 结语

本文以双洋溪南洋河段安全生态水系建设项目为例,根据河道工程条件和自然条件的不同,通过对工程总体布置、生态安全、工程造价、施工与维护等方面的综合考量,对安全生态水系建设项目进行设计,并对其中的护岸工程进行了优化比选,择优推荐综合性能好的建设方案。优化后的安全生态水系建设方案,能较好地满足工程运用的要求,对类似工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南洋砌块护岸
浅谈水利工程中堤防护岸工程施工技术应用
预制装配式波浪桩生态护岸研究
高强度塑钢板桩在河道护岸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南洋爱国华侨三领袖的赤子情
生态护岸技术在深圳防洪治理中的应用
LZ型混合纤维聚苯颗粒再生保温混凝土砌块设计研究*
欢迎订阅2020年《砖瓦》杂志——烧结砖瓦、砌块、墙板、砼彩瓦、路砖
欢迎订阅2020年《砖瓦》杂志——烧结砖瓦、砌块、墙板、砼彩瓦、路砖
晚清南洋文人结社与华文文学的发生
民国南洋华侨文献出版热及“南洋”观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