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平谷琴音湖规划设计探析

2018-07-18吴东敏杨苏燕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8年6期
关键词:平谷琴音广场

吴东敏,杨苏燕

(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048)

2007年1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复了《平谷新城规划(2005~2020年)》。在《平谷新城规划》中就水环境建设明确了以新城范围内泃河和洳河景观建设为重点,在构建城市景观的同时考虑景观的生态功能[1]。平谷新城处于泃河、洳河、小辛寨石河三条河流围合之中,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平谷的东、南、西三大门户区分别与泃河、洳河相交,打造独特的门户区景观将是对平谷最好的展示。

京平高速开通后,平谷南部成为区域门户、地方经济发展的中心,平谷泃河南大门区域如图1所示,即南门大桥与泃河交汇口,是北京进入平谷最主要的通道口,地理位置优越,成为南部环境的重中之重,是人们进入平谷、对平谷第一印象的开始点,是展现平谷风貌的第一张名片。平谷区万亩滨河森林公园南大门节点景观建设项目与泃河远期规划相结合,将规划河道以湖泊景观的形态成为万亩滨河森林公园和平谷南大门的点睛之笔,力争打造平谷第一门户。

图1 区域平面位置图

1 场地区域评价分析

1.1 区域位置评价

(1)门户区域

本次设计的泃河南大门段的景观湖所处区段是北京进入平谷最主要的通道口,地理位置优越,成为南部环境的重中之重,是人们进入平谷、对平谷第一印象的开始点,是展现平谷的第一张名片,泃河南大门段的景观湖建设将给外界展现一处璀璨的亮点。

(2)河道区域

泃河南大门段的景观湖,位于平谷泃河的规划主行洪通道上,依据《泃河(下纸寨-洳河汇入)蓝线规划》对河道进行治理,满足河道的主行洪断面,在边缘浅水湾设计形成蜿蜒的岸线,整体形成湖泊形态。河道治理为湖泊的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

(3)公园区域

泃河南大门段的景观湖设计范围曾经包含在平谷万亩滨水森林公园南大门节点地块之中,与万亩滨河森林公园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设计上与万亩滨河森林公园的整体环境相协调,共同构成一处区域节点。

1.2 周边交通概况

周边主要交通道路有3类:城市快速路:新平三路(南门大桥);现状城市路:城南路、旧平三路;公园道路:公园中的道路体系。

1.3 地域文化解读

在“幽冀之户牖,京师之边障”的平谷,有一条静静流淌的河流,冲刷出灿烂悠久的上宅文化,润浸了广袤的京东大地,蓄淀了碧波千顷的海子水库(金海湖),泽育着一代代平谷人,它就是平谷的母亲河——泃河。这是一条古老的河流,有着至少2300多年历史。《竹书纪年》记载:周显王十四年(公元前355年),“齐师及燕战于洵水,齐师遁”,从那时候起,泃河的名字就亘古未改。

位于本区域泃河旁的东高村镇是闻名遐迩的小提琴之乡,音乐氛围浓厚,平谷区已将东高村提琴产业发展纳入市区文化创业规划,并投入资金建造“乐器文化产业园区”,“提琴文化体验馆”已经落成,音乐培训学校、乐器展览中心、音乐厅等项目也在紧张建设中,东高村镇的乐器产业正在向集生产、研发、消费、展览、教育、旅游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方向迈进,并获得“中国提琴产业基地”称号,同时本区域已建的音乐环岛和万亩滨河森林公园中新建的音乐广场都为这里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因此我们把形成的景观湖以“琴音湖”命名。

1.4 用地优势

(1)自然。周围的万亩滨河森林公园建成后,有绿、有林、有广场,自然条件优越,河道部分结合河道规划在原地面下挖形成湖泊景观,并为公园营造地形提供了条件,将是公园的点睛之笔,湖光山色将在这里展现。

(2)人文。周围的东高村镇是闻名遐迩的小提琴之乡,音乐氛围浓厚,已建的音乐环岛和公园中的音乐广场为这里更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因此“琴音湖”这个名字应运而生。

(3)开发。作为平谷的南大门入口,周围便利的交通条件,湖光山色的建立,将点亮平谷门户,为发展平谷的人文、生态、旅游服务。

2 设计目标及功能定位

2.1 设计目标

融“防洪、生态、科技、旅游、经济”多重价值共在的湖泊型水域空间;融“蓝带、绿带、人文带”三带并存的展示型水域空间;融“城、水、人、景”为一体的共享型水域空间。

2.2 功能定位

(1)城市湖泊

今日平谷南大门的湖泊景观,未来平谷泃河的防洪通道,实现了景观与防洪的统一,实现近远期结合。

(2)文化艺术

平谷的音乐门户,注定了琴音湖文化主题公园将成为“音乐平谷”、“艺术平谷”的代言,平谷魅力的传达。

(3)生态休闲

琴音湖园清水秀,是城市中不可多得的闹中取静的生态开敞空间,交通条件四通八达。

2.3 设计主题

3 景观空间结构

结合泃河琴音湖河段所处的地理位置、周边的整体环境、交通以及现有地形,综合考虑确定其景观空间结构如图2所示。形成如一轴一扇相承,五区十景相依,两湖联动相融,琴音秀水相映的景观。

图2 景观空间结构图

3.1 一轴一扇相承

以南门大桥为核心的水域景观空间带状轴,向东西两侧辐射,与扇形地块相互承接。

3.2 五区十景相依

依据泃河南大门段周边用地性质、人文景观要素,同时考虑整个区域的游人活动、景观序列、空间组成、地形塑造等多重因素,整个用地区域形成五大景观区,形成各自不同的风貌。

3.2.1 琴音园—主题“音”

琴音园与周围已建的音乐环岛及万亩滨水森林公园中的音乐广场相呼应,设置琴音园主景区如图3所示。她是着重体现形成公园中音乐广场的前景景观,并与其及音乐环岛形成一条视觉轴线,琴音园一方面是对音乐广场景观的丰富与补充,另一方面可以起到对音乐广场人流疏散的作用。

图3 景观主景图

琴音园主景区整体的空间营造分为3个区,体现以人为本、安全、舒适的空间环境,景点围绕空间的动静结合模式布置。

(1)主入口区:主要以观景远眺、休憩停留、活动聚会三大功能组成,不同空间的高差均不相同,形成错落有至的效果。

雷达波段伪装性能检测主要采用雷达散射计测量仿石器材区域与背景真山石区域雷达后向散射系数,进行对比,测试用雷达散射计主要技术指标见表5。

入口处采用钢质结构及木质装饰面组成的L形观景眺台,简洁大气,是森林公园和主湖的过渡空间,便于游人观看景点全貌,平台整体造型简洁流畅,观景眺台两侧各设有人行步道与景区内部相连,下来步道两侧设有用钢管弯成的五线谱休闲廊架,以突出琴音园主题,以爬藤植物点缀其间,动静结合,为游人提供了休憩的半私密功能空间。

在观景眺台的左右两侧采用对称的布局形式设计音符广场,用于游人活动及聚会,在广场平台上方以音符的表现形式设计景观廊架,通过景观廊架围合的绿地种植,形成半封闭的组团环境,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中心区:主要分为中心水景、提琴喷雾广场及钢琴平台三大空间组成,其正对面形成大型的水中音乐喷泉。

中心水景区由流线型的跌水组成,沿水池边缘,可通达提琴景点和钢琴景点。中心水景区水体由动水和静水组合。动水上以潺潺跌水为主要设计要素,中心以桃花盛开的喷泉景观体现平谷特色主题,游人可下到水池中戏水、玩水,同时静水犹如一面镜子,把观景眺台与四季变化的植物景色影印在水池里。

提琴喷雾广场外形为小提琴,局部探入湖中。琴身之上内填白砂,琴弦部分以木质、钢质材料形成和弦桥,每当喷雾升起的时候,人们犹如处于仙境之中。探入湖中的琴头部分可满足游人的亲水、摄影及观景,以引导游人的空间视线,并作为前景大型音乐喷泉的主观景区。

钢琴平台是以钢琴为造型形成浅水水池,琴键为天然石材组成汀步,水池中间为种植区域,用卵石、钢板分割成条带。这里主要为游人提供一个最佳的摄影及观赏场地,同时也是近距离感受喷泉大气的场所,水边以萤光叶带镶嵌,形成安全的亲水空间。

(3)拓展区:主要向左右两侧的空间拓展,右边以水上活动空间为主,布置码头,主要用于停靠小型船舶。左边以弧形栈桥为元素,整体栈桥是起伏变化的,立面以五线符为装饰,展现轻巧而大气的水边过渡空间。人们站立于栈桥之上也可以近距离的观赏广场正对面的大型音乐喷泉,使视觉盛宴达到高潮,将音乐完美的诠释。

3.2.2 柳浪台—主题“律”

柳浪台为设置在主景区域对面的观景台,位于西侧湖区的东南角,由水中栈道、水中平台、岸边平台、廊亭等组成,通过栈道、平台不同高程的设置,可以使游人近距离的亲近水面,在不同的高度欣赏湖面美景。

观景台背面整体掩映在丛林中,从交通干道上望去给游人时隐时现的视觉效果,犹如远在天边,形成幽静的氛围。观景台正前方比较开敞,同时设置景观廊架,为游人预留了休闲空间,可以远观喷泉、琴音园及高处的音乐广场。

主题“律”则展现在平台中小品的设置和铺装的纹理上,通过音乐符号来体现。

3.2.3 桃花屿—主题“岛”

桃花屿景区主要以水边的多个岛屿为主,水湾的边缘设置一座小型的休闲木质平台,位于西侧湖区的东北角,平台周边及岛屿上种满平谷的特色植物桃花,让人们立于桃花深处。

3.2.4 云水湾—主题“水”

东侧湖面相对比较清幽,形成比较独立的一片区域,主要以生态为主,云水湾景观区主要由流水亭、亲水平台和儿童嬉戏园三部分构成。

流水亭在音乐环岛斜对面利用地势矗立一座景亭,同时形成一处小型观景平台,循环水源从平台处跌下,在景亭前形成溪流跌水景观,这里的跌瀑以及琴音园中的跌水、喷泉一方面丰富了亲水空间,吸引人们驻足,另一方面实现了曝气的功能,净化水质。

亲水平台位于东侧湖区的右中部,由观景平台、汀步、花架、下沉广场、条石台阶、树阵广场等组成,通过观景平台、花架、树阵广场形成围合空间,整个景点设计以下沉广场为中心,下沉广场入口的树阵广场形成开放的空间,形成导向功能,两侧的花架、木栈道提供了休憩、观景的功能,水中平台、汀步丰富了水面形态,同时也实现了游人亲水、近水的功能。

儿童嬉戏园位于东侧湖的东南角,由沙丘、彩色塑胶地面、攀爬架、汀步等组成,通过地形的塑造,形成丰富的小沙丘,在沙丘间设置彩色塑胶地面、攀爬架,用青石板汀步连接各个活动场所,为儿童嬉戏提供了一块乐土。

本景观区最大的特色体现一个“静”,水边设置大小不一的岛屿,种植丰富的水生植物,体现云水湾的意境。

3.2.5 翠堤廊—主题“堤”

本段区域是新挖河道湖面与老河道相交区域,形成一条长堤景观,长堤两侧种植垂柳,地被以色彩艳丽的各种草花为主,形成一条有特色的长廊。

十大景观节点结合各景区设置,分别是叠瀑台、曲水廊桥、在水一帆、阳光草坪、水冲云天、云外阙、琴音道、桃花坞、白鹭滩、奇卉流彩。

3.3 两湖联动相融

东西两个湖面水体是循环且相互连通的,保证了水体的流动,实现了水质净化。

3.4 琴音秀水相映

音乐的氛围衬托着微波粼粼的湖水,相映成辉。

4 结语

本项目以音乐为灵魂,打破了原有河、绿界限分明的设计观念,将河道设计与绿化带融为一体,形成水中有绿,绿中有水的自然缓坡生态景观带,使湖泊景观与万亩滨河森林公园无缝衔接、相得益彰如图4所示,最终实现了安全——多方保障,完善系统的运行;生态——湖印绿廊,恢复自然真水脉;艺术——琴乐无限,天上水中自逍遥;人文——品位闲暇,闪现城市的灵魂;休闲——激活平谷,体验亲水的乐趣。

图4 景观总体效果图

[1] 平谷新城规划项目组. 平谷新城规划(2005~2020年)[R]. 2007.

[2] 黄海雷, 金鹏飞, 王晖. 上海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水资源保护的思考[J]. 水利技术监督, 2007(06): 40- 42.

[3] 石玉琛, 宋庆武. 河道生态治理工程探讨[J]. 水利技术监督, 2013, 21(03): 19- 21.

[4] 朱丽向. 对城市河道治理规划问题的探讨[J].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09(02): 6- 7+66.

[5] 吴登树. 浅谈城市防洪与生态景观的结合[J].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04(03): 29- 31.

[6] 朱晨东. 当代多自然型城市河流的设计与实践[J].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05(02): 23- 25.

[7] 江伟民, 鲍竹兵, 耿建强. 城市水生态环境建设思考与研究——以宣城市城市水系规划为例[J].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6(12): 19- 22+82.

[8] 俞孔坚, 刘玉杰, 刘东云. 河流再生设计——浙江黄岩永宁公园生态设计[J]. 中国园林, 2005(05): 1- 7.

[9] 董浩平, 黄玮. 浅谈城市河流整治与景观设计[J]. 水电站设计, 2005(02): 48- 51.

[10] 张长青. 城市河流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探析[J]. 山西建筑, 2010(09): 28- 29.

[11] 付飞. 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分析[J]. 城市发展研究, 2010(12): 8- 11.

[12] 乔光建, 赵景窥. 北方地区城市生态防洪河道规划设计[J].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11(03).

猜你喜欢

平谷琴音广场
布鲁塞尔大广场
平谷区总工会 争做“文明平谷人”,助力平谷创城活动
僧心琴音
在广场上玩
记白马寺(新韵)
北京平谷举行“甜桃王”擂台赛
夜品高陶九品赠侄
生态公路 平谷“绿”动
广场上的大钟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