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石油时代石油企业转型发展策略
2018-07-18胡文瑞
胡文瑞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咨询中心
近年来,石油的未来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大凡一个事物从初始到行将可能出现所谓“末路”,都会引起热议。石油长期供大于需的明显趋势造成2014年以来的油价大幅下跌,这意味着全石油时代已经结束,世界正在走向“后石油时代”。后石油时代是石油消费量达到顶峰之后缓慢下降的时代,是替代能源(包括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快速发展并一定规模替代石油及产品的时代[1]。
后石油时代的来临,不是石油工业发展的终点,而是石油工业发展的转折点、转型升级的绝佳机遇。转型升级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成功后则会开拓出石油工业发展的新天地。中国能源企业怎么办?特别是石油化工企业怎么办?中国先贤曾说:“多算胜,少算不胜,而何况于无算乎”。更何况于“漏算乎”,或“错算乎”。“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此提出8条对策与建议,敬请同行与读者批评指正。
1 从战略层面认识能源发展演化规律, 提高能源转型的觉悟与自觉性
所谓战略,通俗地讲就是如何做出长远选择,即从全局考虑谋划实现全局目标的一种长远规划。化石能源企业,特别是石油企业,发展到今天,面对种种挑战,迫切需要提高转型的觉悟和自觉性。
1.1 能源演化基本规律
人类能源演化史,从柴薪开始,经历了煤炭、石油、天然气,到可再生能源的各个阶段。持续时间从柴薪数千年,煤炭300年,石油100多年,天然气90多年,可再生能源50多年。能源从其含碳量,历经低碳(柴薪)、高碳(煤炭)、中碳(石油)、低碳(天然气)和无碳(可再生能源)等阶段,似乎在完成一个规律性的循环。从持续时间的角度看,一种能源利用的时间越来越快,其周期越来越短,似乎也在遵循一个规律而演进。同时,伴随着能源革命和技术革命演化。
“中国油气供给与管道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参考IEA世界一次能源需求预测,预测化石燃料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由1973年的86.7%下降到2040年的74%;非化石能源比重由13.3%上升到26%(表1)。
1.2 走出“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路径依赖理论[2]由美国经济学家、历史学家道格拉斯·诺斯提出,成功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该理论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事物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表1 IEA世界一次能源需求预测
石油在起初,“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迅速被社会接受并“优化”,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替代的新的能源形式,使人类社会迅速进入现代社会。但是150多年后,随着技术进步,特别是新能源的蓬勃发展,石油出现了煤炭的某些征兆。但石油产业还远远没有走到“末路”,作为地地道道的传统产业,应从生产端、消费端、新能源、环保等角度综合分析,必须有所选择,走出传统产业的依赖。壳牌公司首席执行官本·范伯尔登2017年曾指出,公司正在制定计划,以便在一个更多依赖可再生能源、更少依赖石油的世界中保持竞争力。毫无疑问这是石油产业的最佳选择。
1.3 觉悟与自觉性
没有“觉悟”,很难“觉醒”。有了“自觉性”,等于有了行动的态度。“设计新的发展战略,安排新的制度框架,制定新的发展计划,建立新的发展规则”,进行发展方向的转型和调整,对于传统产业来说尤为重要。
1.3.1 设计新的发展战略
在国家大力主张企业结构调整和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今天,传统能源企业如何设计新的发展战略,考验着人们的智慧。首先要认识到所有矿产资源都是有限的,石油更不例外;其次要认识到采掘业“衰败定律”必然性、“资源型城市的魔咒”,总结汲取经验教训。传统能源企业的战略选择,必须立足于传统能源的基础,面对能源需求新的变化。其比较优势是不脱离能源的范畴,还是在能源领域做新的文章,迅速进入,快速做大,逐步做强,不失为一条最佳的战略路径选择。
1.3.2 安排新的制度框架
所谓新的制度框架,不外乎是两种基本力量:一种是“报酬递增”,使企业和员工都有所获利,以此调动其积极性,投身于新的能源领域;二是利用新能源交易市场和交易费用的不确定性和市场不完全性,安排和设计新的制度框架。需要说明的是这两种力量才是制度的基础,体现市场的契约精神,促使制度持久地坚持下去,而不是人为干预和其他力量的随意干预和破坏。新的制度框架要以“报酬递增”为核心,解决动力问题。同时,建立适应制度产生和落地的组织体系,以新的制度框架而产生的竞争力和获利机会,大踏步、毫不犹豫地进入新能源领域。
1.3.3 制订新的发展计划
在这方面神华集团做出了表率,该集团不仅在煤炭领域是中国老大,还在发电、电力输送、煤炭运输、风能、太阳能和核能领域捷足先登,在煤炭价格低廉的市场仍能获得非常好的利润,成为传统能源企业转型的排头兵和开路先锋。神华集团依靠能源多元化发展,摆脱路径依赖的习惯势力和技术演进中的轨迹依赖,走出了一条传统能源企业新的发展道路,值得我们学习。
1.3.4 建立新的发展规则
有了战略设计、新的制度安排和新的发展计划还不够,必须建立新的发展规则。传统能源企业走出路径依赖,进入新的能源领域,需要一系列新的规则和制度做保证。
2 借“一带一路”强劲东风,探索和实 践能源合作新模式
中国的石油业界和经济界,过去几年在石油和石油价格走向,以及相关能源发展问题上,出现了一系列判断上的失误。在海外油气并购上,油气、液化天然气照付不议合同上,教训深刻。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总结经验与教训,会使人变得更加聪明、更加自觉。
中国油企“走出去”,一般有产品分成合同、矿税制合同、回购合同、服务合同4种合同模式可供选择,实际操作中应克服路径依赖的习惯,避免判断失误造成的风险和损失,尽最大可能使项目获益[3]。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油)与伊拉克合作中,采用了技术服务合同模式,与埃克森美孚、BP、道达尔、壳牌等国际石油公司深度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业界人士认为,未来20年技术服务合同仍将是该国主导合同模式。服务合同模式的好处在于,合同者的报酬费收益对油价涨跌不敏感,收益比较稳定,也比较客观;风险在于,油田是合同者先投资开发,然后再将投资和报酬费用以原油形式回收。伊拉克采用伊拉克官方价格的原油付给合同者用于油田投资费用和报酬费用。如果油价下跌,政府收入减少,可能会拖延给合同者的原油回收费用。因此,BP、埃克森美孚、中国石油在投资上产增加原油产量时都比较谨慎,会分析伊拉克政府的财政收入状况,评估政府付给合同者投资和报酬费用的意愿,然后再进行投资和回收[4]。
在伊拉克合作项目中,中国石油和国际石油大公司的合作以服务合同或技术服务合同为主要形式,既学习了国际油公司的技术、管理,又学习了他们长期积累的国际项目运作的做法和经验,加之国际油公司背景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力及殖民地时期留下的遗产,都成为项目成功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拉上国际大公司一起干”,不失为中国石油探索出的一条国际油气合作成功道路。
在新的全球油气市场形势下,国际石油公司利润普遍大幅下降,防风险意识增加,国际油气合作势必面临更大的挑战。国际油气合作只有通过探索和创新新的合同模式或风险敏感程度低的传统合作模式,才能在新的石油和全球能源形势下获得进步和发展。新的合作模式,应具备的条件是不受油价过多的影响,风险敏感度低,成本具备比较优势,在全球油气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是最好选项。当然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必须在合作思路、理论研究上有所创新,对合作的国际关系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才可能有所作为,探索出国际油气合作的成功道路。
“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整合欧亚大陆经济的大战略,共建欧亚经济联合体,协同共赢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目的是扭转中国只能是现有国际经济秩序被动接受者的尴尬局面,实现向区域性国际经济新秩序主导者的身份转变。在经济层面上,“一带一路”的战略目的有两大层次:近期着眼于“基建产能输出+资源输入”,远期着眼于“商贸文化互通,区域共同繁荣”。
建立泛中亚合作共赢经济圈既可以实现中国经济上过剩产能输出、资源输入的战略目的,同时又能缓解美国重返亚太带来的军事和政治上战略压力。中国与中亚能源(油气)合作,参照他国做法和中国在中亚能源合作的实践,应坚持“四可原则”,即“可信赖、可承受、可持续、可控制”,“可承受、可持续、可控制”的基础是“可信赖”。“四可原则”应该作为中亚油气合作和能源外交的基本原则。
3 利用大国关系调整,快速开发南海石 油资源,使之赶上化石能源“末班车”
南海,为南中国海(地理水域)、中国南海(中国领海)的简称,是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九段线”内海域为中国领海,自然海域面积约350×104km2,中国领海总面积约210×104km2。
根据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最新研究结果,南海海域的石油资源量为311×108t,天然气资源量为 45.0×1012m3(约为761×108t油当量),其中南海近海的石油探明储量为47.2×108t,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4304×108m3;南海中南部的石油探明储量为17.5×108t,天然气探明储量为52405×108m3。南海近海待探明、发现资源量为242×108t(石油118×108t、天然气12.4×1012m3),南海中南部待探明、发现资源量为395×108t(石油133×108t、天然气26.3×1012m3)。总体而言,中国在南海的油气资源非常丰富,但探明程度中偏低,仍然具有巨大的勘探开发潜力。
南海石油天然气开发活动大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今已有50多年。近年来,受石油利益的驱使,南海周边的国家如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等国对南海的油气资源进行大规模开采,主要是通过区块招标,与西方国家的大石油公司进行合作开采。目前,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5国在南海海域的钻探油井达1380口,石油年产量约为6000×104t,产值超过2000多亿美元。在南海每年高达6000×104t的油气产量中,上述五国在“九段线”内开发的油气资源就达3000×104t。
南海是中国的神圣领海,过去受中国海洋石油开发技术装备手段和主权争议的双重影响,石油开发在探索中缓慢前行。开发作业基本集中于南海北部湾靠近大陆架的浅水区域,如北部近海的莺歌海盆地、北部湾盆地、珠江口盆地及琼东南盆地,作业海域都在300m水深以内。在北纬17°以南的南海海域中,中国尚没有油气开发活动。近年来,随着技术装备手段的快速进步,中国也加快了南海油气开发的速度,相继发现了荔湾3-1、流花34-2、流花29-1等大型深水大气田,地质储量均在千亿立方米以上[5]。2012年5月9日,中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在南海顺利开钻[6]。使中国成为第一个在南海自营勘探开发深海油气资源的国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开发南海油气资源,必须解决南海石油开发面临的“双重复杂性”,即南海石油本身具有的技术经济复杂性和南海石油开发的国际关系复杂性。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在无主权争议区开发或当事国能够达成协议共同合作开发;二是先进的足以应付南海复杂地质海洋条件的开发技术与装备手段。综合分析南海油气资源现状和存在的主权争议情况,合作开发、互利共赢应该是南海油气资源开发的最好模式。“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无论对于南海周边国家还是中国,目前都是最佳选择。这是中国人最智慧的战略设计,不能极端地否定。
然而,个别国家目前依然占着大量不属于它的南海岛礁,对于中国努力维护南海和平的诚意视而不见,一味强调它的主权,选择把南海争议国际化,一意孤行地与西方石油公司在争议区域进行油气开发,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中国也要适当改变策略,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海洋执法舰船,采用必要手段阻止其与国外公司合作开发。
4 低成本开发国内低品位油气资源,使 之尽快转化为国家有效财富
低品位油气资源种类多、资源量大,是中国油气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开发技术的进步、开采成本的下降和油价的趋稳,很多低品位资源将会转变成有效益的资源。推广已取得的低品位资源开发经验,加强针对性技术攻关,研发先进适用的工程装备,改变落后的开发机制,使更多低品位油气资源实现效益开发,转化成为国家有效财富。
4.1 探明未动用油气资源、页岩油气资源为重点
中国的低品位油气资源非常丰富(除去储量难以估计的“尾矿”油气),其可采资源量约为(890~1260)×108t,大致是常规油气资源的3倍[7]。
(1)页岩油。页岩油在中国主要赋存在湖相页岩中,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准噶尔盆地二叠系、四川盆地侏罗系、渤海湾盆地沙河街组、松辽盆地白垩系、柴达木盆地古近系—新近系、酒西盆地白垩系、三塘湖盆地二叠系等。近年来,针对辽河西部凹陷沙三段页岩、沁阳凹陷核三段页岩、鄂尔多斯盆地长7储层等开展了钻探和试验,效果很明显。初步估算中国页岩油技术可采资源量为(30~60)×108t。
(2)页岩气。中国页岩气的研究与勘探开发经过“十二五”的艰苦探索,已基本落实资源潜力和有利区。近年来,页岩气开发工作已在资源评价和核心区优选、水平井压裂等技术创新,以及工业化示范区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2016年,中国页岩气产量达到78.82×108m3,仅次于美国、加拿大,位于世界第三位。初步估算,中国页岩气技术可采资源量为(10~25)×1012m3。目前,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已基本成熟,初步具备了页岩气加快发展的基本条件。
(3)油页岩油。根据新一轮资源评价,全国47个盆地共有油页岩地质资源量476×108t,可采资源量约为120×108t,其中94%的资源分布在松辽、鄂尔多斯、伦坡拉、准噶尔、羌塘、茂名、柴达木7个盆地中。中国油页岩资源品位总体偏低,含油率大于5%的油页岩油可采资源量约为81×108t,占全国油页岩油资源量的71%;含油率大于10%的油页岩油可采资源量约为35×108t,仅占全国油页岩油资源量的29%。
(4)油砂。通过对全国24个盆地100余个油砂矿带的资源评价,发现中国油砂油地质资源量约为60×108t,可采资源量约为23×108t,其中88%的资源分布在准噶尔、塔里木、羌塘、柴达木、松辽、四川、鄂尔多斯7个盆地中。
(5)煤层气。中国煤层气开采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适合不同类型煤层气的勘探开发配套技术,建设了山西沁水、鄂尔多斯东缘两个示范区。2016年中国煤层气产量为73.4×108m3,同比增长14.9%。中国埋深1500m以浅的煤层气可采资源量约为 10.9×1012m3。
4.2 技术准备、装备手段
低品位油气资源一般具有储层物性差、地层压力系数低、流体流动性差等特点,开发投资和成本随着油气开采难度增加成正比关系,技术攻关方向随着油气资源开采难度增加而增长。开发动用此类资源,通常需要采用水平井钻完井、分段压裂等新技术,尤其是分段压裂技术最为关键。目前国内外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主要在水力喷射分段压裂技术、新型低伤害化学暂堵胶塞分段压裂技术、双封隔器单卡分段压裂技术、多级封隔器分段压裂技术取得新进展[8]。
低品位油气资源开发,不仅需要先进开发技术,还需要高端装备作为手段支撑。国际油气勘探开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日新月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石油装备(包括材料)革命奠定的基础,没有装备的革命和进步,大谈什么勘探开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都是在做“无米之炊”,误人、误事、误己。
近年来,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发展进程中,国产石油新装备(包括新材料),面对“跟随”和“仿制”的困境,瞄准世界石油装备制造的新水平,向著名石油装备制造公司看齐,突破重围,奋起直追,走出了中国石油新装备自我制造的新路,为实现“制造强国”的梦想迈出了有意义的一步。中国低品位油气开发能走在世界前列,与中国石油装备技术进步是分不开的,最为突出的成果是“9000m、10000m、12000m钻机”“3000型压裂车”“CGDS-I近钻头地质导向钻井系统”“EILog测井系统”等十大石油新装备,堪称中国油气工业发展的新利器。这些“利器”使勘探开发低品位、非常规油气资源成为可能。
4.3 改变落后机制
中国低品位油气资源规模巨大,尚未形成全国范围内的低品位油气资源“经济有效”开发的局面和机制。在鄂尔多斯盆地探索形成的“低成本开发低品位资源”的先进做法和机制,尚未在全国推广。究其原因,主要是以“关联交易”为主的机制,不能适应低品位油气资源“规模有效”开发的形势。结合中国低品位油气资源开发实践,提出创新低品位油气资源开发体制机制的思路:以“开放合作引进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以“开放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切实降低开发成本和生产成本,通过创新机制实现资源优化共享和高效运营,充分调动各油田公司积极性,实现低品位油气资源的经济有效开发。
一是储量集中管理、资源统一开发。在各大油田公司层面设立专门的低品位油气资源开发专业化公司,将目前各油田独自管理的低品位油气资源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负责合作开发。作为利润中心,根据授权,对低品位油气资源区块进行优化整合,设计合作项目和合作模式,对外进行招标、谈判、签订合同,并以市场化方式落实合作项目的运行。
二是统一引进合作、区域开发模式。在各大油田公司层面设立低品位油气资源开发合作中心,统一管理对外合作事务,推广低品位油气资源区块和引进投资者,联合储量所属的各油田公司进行项目合作谈判,代表各大油公司签订合作合同等,不负责具体项目的经营和运行,油田事业部对其重点考核合同签订数量和合作项目收入。
三是自主经营、市场化运作。引入彻底的市场竞争机制,这是最重要的。各大油田公司应出台有关低品位油气资源合作开发的基本制度规则,赋予各油田公司完全的经营自主权,调动积极性,自主开展低品位油气资源的合作开发。
5 利用技术、人才、资金、组织优势, 快速进入新能源领域,开创新天地
“穷则变,变则通”,面对替代能源迅猛发展、化石能源江河日下,传统石油企业在盈利大幅下滑,甚至亏损的形势下,必须首先确保生存,然后改变油气思维定式,迎接新变化、参与新变化,充分利用已有优势,谨慎决策,快速进入有一定积累的新能源领域,努力做大做好。如快速进入同为能源的风能、太阳能、地热和核能、氢能领域,拓展石油企业的生存空间。
5.1 太阳能、风能全球第一
中国的新能源,特别是太阳能、风能近年来发展迅猛。在未来不长的时期内,将会对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自2013年起,中国光伏发电连续3年新增装机容量超过1000×104kW;截至2015年底,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约4300×104kW,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一。2020年,保守估计可以实现(8000~10000)×104kW的装机容量,成为继火电、水电、风电之后的第四大主流能源。目前光伏发电成本高于火电,未来或低于火电和核电。技术进步后,投资成本降至8元/W以下,发电成本可降至0.6~0.9元/(kW·h)。
到2015年底,全国风电并网装机达1.29×108kW,年发电量1863×108kW·h,占全国总发电总量的3.3%,成为中国继煤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电源。按照《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其总目标是:到2020年底,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确保达到2.1×108kW以上,其中海上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500×104kW以上;风电年发电量确保达到4200×108kW·h,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6%。目前,风电成本已降到0.5~0.6元/(kW·h),这是完全成本,随着技术进步及风电制造业的规模化,成本还将进一步下降。风力发电环境友好、可再生,有可能形成成本比较优势,加之建设周期短,不存在燃料限制,是新能源中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有望成为中国主流电源之一。
太阳能、风能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利用率低、上网难、峰谷弥补难、储能技术没有很好解决、初期建设技术档次低、大都地处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造成电力输送困难,以及成本高,大多数企业靠补贴过日子。这些问题都在全力以赴解决之中,其中成本问题是新能源发展中最为尴尬的问题。
5.2 河北“雄县模式”
“雄县模式”,是特指河北雄县地热的开发利用。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化)早在2010年就在河北雄县开发地热资源。经过6年建设,供暖面积达450×104m2,基本实现了县城区地热集中供热全覆盖,成为中国第一个“无烟城”[9]。
中国地热应用推广比较好的地区是京津冀、广东、江苏等,尤其是京津冀地热资源潜力巨大,每年可开发利用的地热折合标准煤3.43×108t,相当于京津冀2014年燃煤消耗总量的94%,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8×108t。因此,开发地热意义重大。
另外,中国的油气企业矿权区内也有丰富的地热资源,要引起重视。据统计,陆上油气企业有近30万口油气生产井,大部分油气井高含水,这些水就是地热资源,在采油气的过程中可以开发利用。目前做得比较好的有大庆油田、华北油田、胜利油田等。
根据《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到2020年累计达到地热供暖、制冷面积16×108m2(全国年建筑面积 500×108m2),加上地热发电、种植、养殖、洗浴等,实现替代标准煤7210×104t。按照2020年能源消耗总量48×108t标准煤计算,届时地热占比达到1.5%,比目前提高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非化石能源今后5年3个百分点增幅中,地热“三分天下有其一”,地热在未来能源结构中贡献非常巨大[10]。
5.3 如何进入新能源
中国石化在地热领域的成功实践,为传统能源企业进入新能源领域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起到了探路者作用。中国石化的做法主要有以下5点。
一是高层决策超前。业内在2010年前后没有人能预计到中国石化进入地热领域,也没有人预测到在河北雄县搞了如此大规模的地热开发利用,在全国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力,关键是高层有超前意识、超前决策能力。
二是迅速与国家有关部门商定,在中国石化成立了“国家地热工程研究中心”,并迅速挂牌开展工作,从技术上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石化地热工作,并在全国地热领域赢得了话语权。
三是迅速成立了中国石化地热开发公司,有了目标,有了组织,就得有公司具体实施,先把地热干起来。现场集中了中国石化一批骨干力量,使雄县地热一年一个台阶,发展迅速。
四是在雄县多次召开现场会、研讨会,仅两院院士分别就去了60多人次,笔者也去了两次,每次去给人的影响至深。中国石化曹耀峰院士牵头召开了多次全国性、国际性的地热论坛会议,这些会议演变为中国地热发展的晴雨表。
五是中国石化有一套完整的地热发展规划,成功找到了一条新的产业发展道路,不失为一条求生存的发展大战略。同时,中国石化也赢得了国家地热发展规划、标准制定、技术研发的召集人和组织者的角色。
传统能源企业进入新能源领域,如何进、怎样进,中国石化已经做出来样子,探出了路子,值得其他传统能源企业模仿和学习。
当然,还有其他路径可走。中国新能源领域规模巨大,除了部分大公司外,还有许多中小公司,大都属于地方公司,技术档次低、资金投入不足、管理问题较多,加之成本居高不下,经营都十分困难。传统能源大公司以合作共赢为大原则,采取入股或控股的方式进入,组织成立混合所有制企业。采取“兼并、并购、购买”也不失为一条路子,现在有许多后进入新能源的企业就通过此路径迅速做大。传统能源企业一般体量大,技术、资金、人才、组织优势比较明显,进入后可迅速提升技术档次、提升管理水平,迅速投入资金改造完善、研发新技术,提高新能源利用效率。
实际上传统能源企业如何进入新能源领域,没有那么复杂,关键在于高层的决心如何,超前决策水平如何。凡是智者或领导者,一般是“三分行动、七分思考”。领导者的主要精力和时间是思考,而不是具体行动。如何做到“最佳选择”,如何做到平衡复杂,应通盘考虑战略问题,而不是战术问题。如何“按下葫芦”、不“浮起瓢”,如何达成“最佳选择”、追求“长远目标”,这才是企业高层需要思考的大问题。
5.4 求生存的大战略
发展新能源对传统化石能源企业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是未来发展出路的机会。当务之急,需要解决和注意几方面问题,使传统化石能源企业进入新能源领域,从一开始就处在“顺风顺水”的境况,十分必要。需要提高对新能源的认识,树立进入新能源的自觉性,弄清楚传统化石能源采掘的基本规律与新能源可再生、可持续的关系;弄清楚传统化石能源污染的危害与新能源洁净、无污染的关系;弄清楚传统化石能源未来出路与新能源发展前景的关系;弄清楚传统化石能源企业生存状况与新能源前途光明的关系;弄清楚国有大型传统化石能源产业与新能源新产业的关系。这五大关系决定了传统化石能源和新能源发展的后劲和方向。
在实际操作中,也要做好如下工作:一是制定新能源发展的长远战略规划。规划要目标清楚、原则明确,有具体内容,而且已操作。中国石化地热规划战略安排,就是最好的例证。二是组建新能源研究中心或新能源研究院。新能源发展必须是研究、技术跟得上,组建新能源研究院是进入新能源产业的第一步,也是必要的一步。三是成立新能源规划、管理部门,统一归口管理新能源产业。同时,成立新能源开发建设公司,统一组织新能源开发建设工作,统一实施新能源发展的一切问题。
总之,在深化改革、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特别是在低油价下,中国传统化石能源企业如何进一步解决发展问题?可以这样说,进入新能源,就是深化改革,就是转型升级,就是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大战略。
6 缩小下游产业燃料产品比例,扩大高 端化工材料产品比例
2016年,中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为3.13×108t,较上年下降1%,成品油消费首次出现萎缩。其中,汽油表观消费量为11899×104t,同比增长3.1%,增速较上年放缓7.9个百分点;柴油表观消费量首次出现负增长,估计全年柴油表观消费量为16330×104t,同比下降5.6%,增速较上年减少5.7个百分点[11]。中国原油产量自2015年6月开始持续下降。
6.1 炼油产业过剩的困局
中国炼油产业经过30年的持续发展,截至2016年底,全国炼油厂367家,一次原油加工能力8.4×108t/a,同比增长1.69%。若不计小炼油厂(常减压不足100×104t/a,合计4104×104t/a),全国实际总炼油加工能力7.87×108t/a。中国原油加工能力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炼油大国。2014年,全国千万吨级炼油基地达到25个,合计炼油能力3.24×108t/a,占全国的46.1%。此外,(500~1000)×104t/a规模的炼厂有40座,合计炼油能力2.51×108t/a,占全国的35.8%;(200~500)×104t/a规模的炼厂有27座,合计炼油能力0.79×108t/a,占全国的11.3%。特别需要指出是,中国石化形成了“渤海湾、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炼油集群,共有13个千万吨级炼油生产基地。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千万吨级规模炼油厂,合计炼油能力分别占各自总炼油能力的54%和68%。
中国原油加工能力在2002年后不断快速增长,而轻质油生产量明显不同步,说明市场对轻质油的吸纳能力不足,地方炼油厂还在不断扩大生产,新的大型民营炼油厂仍在建设。国家批准地方可以进口原油,仅山东就有27家进口原油的路条。似乎国家宏观调控成了口号。
中国炼油产能过剩情况已非常明显。统计数据显示,炼油行业产能利用率水平处于低位且可能继续下降。2015年,中国总产能7.97×108t/a,比2014年增长5.4%;一次加工量5.22×108t,同比增长3.38%;平均产能利用率仅为65.5%,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炼厂开工率自2012年起连续3年下降,汽油、煤油、柴油净出口量连年递增。成品油(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下同)出口2544×104t,同比增长30.3%;进口308.3×104t,同比下降34.1%;消费量(产量+进口量,下同)3.46×108t,同比增长4.8%,对应炼油能力6.6×108t,能力超过需求 1.37×108t。
6.2 高端化工材料缺口
根据中国当前市场需求,高端化工材料产品大致包括3类:一类为高端石化产品,包括高端通用合成材料和高性能聚烯烃材料;二类为化工新材料,包括高性能塑料、高性能橡胶、高性能纤维;三类为高端专用化学品材料,包括高端传统专用化学品、新型专用化学品材料和高端制造专用化学品材料。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2016年发布实施制造业升级改造重大工程的通知,要求组织实施十大重点工程。其中关键新材料发展工程包括了“PC、己二腈、PMMA、聚丁烯-1等高性能树脂,异戊橡胶及单体、丙烯酸酯橡胶、聚酯型热塑性弹性体等特种橡胶,光学级聚酯膜等功能性膜材料,芳纶、T800级碳纤维及其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等高端专用化学品的开发与产业化。在先进化工成套装备工程方面:支持“芳烃联合生产装置,水煤浆气化、固定床加压气化、大型低温甲醇洗、甲烷化反应器”等技术装备的开发和生产应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贾瑞霞指出:化工新材料不仅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石,也是传统产业升级的关键支撑材料。“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重点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石油和化工行业在“十三五”期间,需要关注高端装备、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产业配套新材料发展,如先进高分子材料、电子化学品、生物化工、膜材料、石墨烯和特种工程塑料等。目前,化工新材料的国内自给率约为60%,个别产品国内自给率不到10%,短板十分明显。在中国化工新材料产业中,市场需求量较大、自给率较低、最急需发展的领域是特种橡胶、功能性膜材料、电子化学品材料、高端聚烯烃塑料、工程塑料等[12]。
内蒙古科技大学化工学院院长王亚雄教授分析认为:“目前国内高端化工新材绝大部分工业化技术尚未取得突破,部分品种的自主技术虽然实现了工业化,但牌号以中低端为主,产品质量不稳定,并且难以满足产品售后服务的技术要求”。技术水平低是导致近些年部分化工新材料产品国内自给率和开工率“双低”的最主要原因。
6.3 高端化工新材料发展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石化专家曹湘宏指出高端化工新材料发展主要有如下3个方向:
一是提高汽车能效的化工新材料。包括汽车轻量化材料、高性能润滑用材料;可降低轮胎滚动阻力,提高耐磨性、抗湿滑性的绿色轮胎用合成橡胶材料等。汽车轻量化材料的发展方向是碳纤维及其热固性和热塑性复合材料,塑料油箱专用的聚乙烯、EVOH(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替代挡风玻璃的高透光性、高强、高韧聚合物,汽车专用聚丙烯等各种合成树脂材料。
二是太阳能热发电用材料、太阳能光伏电池材料、风力发电用材料和储能材料。包括太阳能电池用PVF、PVDF背板膜和EVA封装胶膜、薄膜型太阳能电池用柔性聚合物膜,还有为电动汽车配套的动力锂电池隔膜、锂电池软包装膜、燃料电池用含氟磺酸膜等。
三是支持污水深度处理的膜材料。例如提高污水处理效率的膜生物反应器用膜材料以及对污水深度处理的高通量、高选择性的超滤膜、反渗透膜。发展处理污水中难降解有机物和脱除重金属的材料,包括可见光条件下催化分解废水中有机物的石墨烯基催化材料以及可脱除水中重金属和有机小分子的纳米纤维亲和膜等。
王亚雄教授认为,新一代信息及3D打印智能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将为化工新材料带来巨大商机,包括新型工程塑料、橡胶类材料、光敏树脂、陶瓷材料、人造骨粉、石膏材料、细胞生物原料等。除此之外,由于是航天、航空、汽车、高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关键化工新材料,高性能碳纤维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支之一,颇受世界各国关注。未来重点发展方向是高强度和高模碳纤维、对位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苯硫醚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纤维等高端产品,同时中国还需完善通用级碳纤维的工程化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装置开工率。
7 有条件地实施产业跨界转型,走出资 源型企业和资源型城市自然“死亡” 的魔咒
对于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而言,总要经历越来越难开发的阶段,总有资源接近枯竭的时期。资源型企业和资源型城市,当发展到一定阶段,如果慢转型或不转型,如老玉门、大庆等,就难以逃脱“死亡魔咒”。相反,如果能适时转变发展方式,逐渐摆脱资源依赖,如德国鲁尔、美国匹兹堡,资源型城市也会一直欣欣向荣。
7.1 老玉门的衰落
玉门油田发现于1939年,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13]。玉门市曾是玉门油田总部所在地,产业体系按照紧紧围绕油田、服务油田的模式而建,全市工业经济的90%和财政收入的60%来自玉门油田。在市政府和油田生活基地“双迁”后,玉门经济遭受重创,市属30多家依赖油田生存的企业纷纷破产,近7000名员工失业,地方工业体系被完全打破,工业经济总量迅速下降。转型艰难超乎预计,政府、企业乃至每位市民都切身感受到了转型的阵痛。
“建设—繁荣—衰落—转型”,这是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规律和必经过程。虽然玉门油田还在不断发展,但其城市转型已刻不容缓。令人欣慰的是,玉门市已经迈出了转型的坚定步伐:(1)通过延长产业链,积极争取扩大炼化规模,并申请建设国家商业石油储备库;(2)充分利用“世界风口”,大力发展风电等新能源产业;(3)充分利用日照充足的优势,发展啤酒原料、草畜、日光温室、养殖等优势主导产业;(4)利用城市自身特点发展工业旅游和红色旅游。相信玉门的明天会更好!
7.2 大庆的困局
跟玉门市一样,大庆市也是因油而建、而兴,并随着大庆油田辉煌而辉煌,工业产值达到东北地区第二位,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大庆油田在连续12年实现4000×104t高产稳产后,从2015年开始,原油产量调减150×104t。“十三五”期间原油产量还会持续下调,计划到2020年将稳定至3000×104t左右。随着大庆油田开始走向衰落大庆市也面临艰难转型。
大庆的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比高达77%,而石油工业又占到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4.2%。由于经济过度依赖大庆油田,所以油田产量的调减极大地影响了大庆市的GDP。2014年,大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地区生产总值预期目标为增长9%,到2015年,这一预期目标降至1.5%,实际负增长26.8%;2016年,GDP增长艰难转正,正增长1.7%。经济形势之严峻可见一斑。
面对“内‘油’外困”的经济发展窘境,大庆市提出了“依靠油但不依赖油”的口号,努力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目标是形成多元接续产业,建立可以独立直面市场波动与消费终端的产业链体系。目前,大庆市正试图实现以产业链的精深整合拉动经济转型,共梳理出25条重点产业链,如以三烯三苯原料加工为重点的石化产业链面向下游延伸,以沃尔沃汽车、新能源客车和特种货车生产为重点的汽车产业链向综合配套服务拓展,以福瑞邦生物产业园为代表的生物制药产业向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横向发展等。
7.3 德国鲁尔的成功转型
鲁尔工业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在德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鲁尔工业区突出的特点是:煤炭资源丰富,以采煤工业起家,随着煤炭的综合利用,炼焦、电力、煤化学等工业得到了大力发展,进而促进了钢铁、化学工业的发展,并在大量钢铁、化学产品和充足电力供应的基础上,建立发展了机械制造业,特别是重型机械制造工业、氮肥工业、建材工业等,形成部门结构复杂、内部联系密切、高度集中的地区工业综合体。同时,为大量产业工人服务的轻工业,如服装工业、纺织工业、啤酒工业等也得到很大发展。
德国鲁尔工业区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资源开发到资源枯竭、由钢铁振兴到企业没落的经济阵痛。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衰退,鲁尔工业区与世界其他老工业区一样面临着结构性危机,在德国经济中心的地位下降,其工业产值仅占全国1/6。但是通过清理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鲁尔工业区经济迅速走出低谷,从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中心的资源型生产基地,转变为以煤炭和钢铁生产为基础,以电子计算机和信息产业技术为龙头,多种行业协调发展的新型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果[14]。鲁尔工业区振兴计划的策略不是废旧立新,而是旧物再利用。通过改变原有建筑、设施及场地的功能,既再现了工业区的历史,又为人们提供了文化、娱乐生活的园地,并保持了继续发展的势头,成为资源型城市成功改造转型的经典案例。
7.4 美国匹兹堡走向新生
匹兹堡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西南部,1875年便开始生产钢铁,1911年钢产量占全国一半,鼎盛时期全市共有300多家与钢铁生产有关的公司、企业。然而,因为大炼钢铁、大烧煤炭,结果成了昏暗的“烟雾之城”。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初是匹兹堡“最黑暗”时期。由于烟雾笼罩,每天上午10点左右“夜色”就降临全市,就要开街灯。
20世纪80年代,由于全美国的“非工业化”,也因与其他国家竞争不力,匹兹堡的钢铁工业日渐凋敝,钢铁厂纷纷倒闭或外迁,整个城市经济开始转型,转而大力发展电脑科学和生物技术,至90年代便从“钢都”变成了“高科技中心”和“地区医学之都”,进入了以医疗保健、科技、教育和金融服务为中心的现代化新阶段。整个城市的环境也焕然一新,目前是全美治安最好的城市之一,多次被评为全美最适宜居住的城市。
8 中国两亿吨“压舱石”原油,确保国 家能源安全的基本属性
2010年,中国原油产量历史性突破“两亿吨”大关,达到年产原油2.03×108t,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2015年,中国原油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年产量达到2.15×108t,原油进口依存度达到60.6%,首次突破60%。但2016年中国原油产量历史性跌破2×108t,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65%[15]。
“两亿吨”,曾被称之为中国能源安全的“压舱石”“稳定器”。但是,中国原油跌破“两亿吨”,这一变化并未引起国人的高度关注,反而认为是新常态。有专家惊呼,如不高度警惕,将危及中国石油工业。
从1996年开始,中国原油需求消费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几乎是一路“前行”。到2016年,20年时间平均每年增长3.25%,2016年与2015年相比增长5%,增长速度令人震惊。如果中国原油生产因资源的低品位和高成本持续下跌,原油对外依存度的剪刀差还会加大,原油对外依存度可能在10年内突破75%。所反映的问题显而易见,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中国经济超高速或中高速增长,二是中国的原油生产满足不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中国需要动用外汇在国际市场购买原油,这可能是大多数中国人不愿意看到的。
怎么办?中国原油增长还有没有潜力?潜力肯定有,开发低品位油气资源,开发深层、深海油气资源,开发页岩油气资源,突破低品位油气资源开发高成本瓶颈,保证两亿吨原油产量,减缓原油对外依存度增长速度是可以实现的。
国家应明确制定“两亿吨”是国家能源安全的红线,也是最基本的底线,不能破、不能下跌,要当作中国经济安全发展的“基本口粮”,当作国家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关乎国计民生,加以保护、支持和行动上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