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水,春天不寂静,听鸟鸣嘤嘤

2018-07-18吴荞编辑田宗伟

中国三峡 2018年6期
关键词:汉水朱鹮

文| 吴荞 编辑 | 田宗伟

汉江源头宁强县毛坝河镇文家坪村 摄影/ 吴天文 黄勇 / 视觉中国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汉水自古就是一条美丽而富有灵性的河流。它辽阔浩瀚,空濛邈远,两岸青山旁出,或苍茫深厚,或奇险秀丽,沿汉水而行,这一片山河,会令人时时在内心荡漾起“家国河山”的崇高感。

湖广熟,天下足

一道高大、绵长的秦岭山脉,分开了中国的南方和北方,它东西绵延1300余千米,南北宽达200千米,将太白山、终南山、华山、嵩山纳入山系之中,群山绵延,风流云转。群山之间溪流密布,水源众多,汇纳百川,在南北两侧孕育了两条大河。秦岭南侧是长达1532千米的汉水,北侧则是长达818千米的渭河,这两条大河又分别注入长江、黄河,成为中国两大母亲河各自最大的支流。秦岭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势,使它汇聚了丰沛的水资源,沿途滋养着丰茂的汉水流域和江汉平原。

从地形与气候的关系上看,秦岭北坡山势陡峻、断层深谷密布,就像一堵“挡风墙”阻止了冬季冷空气南下,让南部的汉中盆地相对温暖,而西南太平洋过来的暖流,遇到秦岭阻隔,上升遇冷,就形成了降雨,这使南来的水汽大都被截留在了南坡,令南坡降水更加丰富,森林植被也丰郁茂盛。而秦岭北部则是明显的干旱少雨,这也带来了植被、农作物等方面在地理分布上的极大差异,比如秦岭以北的南阳盆地、秦巴山地就是以北方旱作农业为主,而秦岭以南的汉中-安康盆地、江汉平原则是以南方的稻作农业为主。

汉水流域纬度适中,气候温暖,水量充沛,汉水的中上游被称为七百里膏腴之地,中下游则连接物产丰盛的江汉平原。追溯到四、五千多年以前,这一带的先民已经大量地在生产稻谷了。秦汉之后这里一直是历朝的屯田地和重要粮食产区。至宋时,肥沃的土质已经出产各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粮食和蔬菜果类品种极其丰富,这样丰硕的场景还时常出现在诗人的笔下,苏轼写道:“对岸武昌,山水极佳,柑橘,椑柿极多。大芋长尺余,不减蜀中”。欧阳修在襄阳时亦写道,“罗縠纤丽药物珍,枇杷柑橘荐清樽”“锦苞玉笋味争新,风林花发南山春”,足见这一带的柑橘、枇杷、芋头、椑柿等都已是当时寻常之物。至元代,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也记录下了700多年前的兴元路(今汉中),“彼筹收获麦稻及其他诸谷,量多而价贱。缘土地肥沃,宜于一切种植也”。到清朝的康熙帝,更是以民事为念,在他执政的第57个年头,连续两日收到了来自江西巡抚白潢和湖广巡抚张连登的奏折,皆报“今年雨畅时若,百谷丰登倍于往昔”“湖北八府今岁雨水调匀,高低田亩秋禾无不畅茂”,田野丰盈,天心愉悦,康熙看完痛快地御笔批奏:“湖广江西大熟,天下不愁米吃了。”这也能从一个侧面看出曾经在南宋时流传的民谚“苏湖熟,天下足”,到明清时期已经悄然转变为“湖广熟,天下足”了。

水是万物得以滋养的源泉,然利之所倚,患之所伏,有水的地方,往往也避不开水灾水患,中国自古作为一个农耕国度,是否国泰民安,社会稳定,农业收成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而农业收成的高低,水利又具有决定性意义。

汉水长江一带对于水患的治理也是古已有之。大禹治水的传说尚不必提,在《史记·河渠书》里记载的最早的人工运河,便是“江汉运河”,又称云梦通渠,早在春秋楚庄王时期(前613~前591年),楚国就在江汉平原上开挖了杨水,约相当于从现在长江沙市一带到汉水荆门的沙洋一带,“孙叔敖激沮水作云梦大泽之池也。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由此沟通了汉水和长江,“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此人工渠开通大大缩短了从汉水至长江的航程,又将多余的水用来灌溉,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此后的各朝各代,又修建了大大小小各种水利,如今汉水上游流域有名可循的各种河渠堰一百余处,灌溉面积达数十万亩。除了说得出名字的大小堰渠外,另有山溪细流,池边河岸随处导引,小引灌溉数十亩,大引或灌溉数百亩,又或者在山谷地带修筑坡塘,拦蓄地表径流,灌溉梯田高地,这种小而巧的水利工程到处皆是,不胜枚举。

现今汉水流域的汉水盆地、安康盆地、南襄盆地和江汉平原,耕地连绵宽广,农业设施完备,土层深厚、质地肥沃,是我国主要农产区之一。这一带不仅有上天赐予的优越的自然条件,亦有人类利用智慧对自然进行改造的再造力。从航拍的影像上我们可以看见,从汉水流域一直延伸到江汉平原,可谓沃野千里,良田万顷,春季大地绿色如织,秋季极目遍野金黄。这是一条生态环境极佳的经济带,沿线出产的水产品、棉花、肉类、油料、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占陕西、河南、湖北三省总产量的25%~40%。

汉江的中下游流域更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之一,粮食产量占全省56%,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近40%。“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江汉鱼米乡。”物产丰盛,水土丰茂,汉水沿岸直至江汉平原是我国少有的稻、麦、粟、棉、麻、油、糖、鱼、菜都能大量出产的地区,主要以种植水稻、棉花、油菜为主,水稻产量高,为当地人民的生活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也是国家的重要农业生产基地。汉水流经江汉平原,蜿蜒曲折的来到下游城市汉口,从这里汇入长江。“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汉水泱泱,流经1500多公里,沿途留下风光,留下诗篇,也留下了丰盛的鱼米稻花香。

春天不寂静

美国作家蕾切尔·卡逊女士曾在她的小说《寂静的春天》里,描写过这样一个场景:

曾经有一个小城镇,那里所生长的一切生物都和周围的环境和谐共生。环绕着这个小城镇的是星罗棋布、生机盎然的农场,那里满是庄稼繁茂的田地,小山坡上遍布果园。春天的时候,仿若朵朵白云的繁花散落在绿野之上。秋日到来的时候,橡树、枫树以及白桦树穿过由松树围成的屏风,摇曳着身姿,闪烁着如火焰般的光彩。在山丘之上,有狐狸在其间叫着。小鹿静悄悄地从原野上掠过,身影在秋日晨间的雾气中隐现。

这样的景象,在作家的小说里却是回不去的“曾经”,是过去时。因为现代人类正在强力改变着环境,以杀虫剂和除草剂等化学物,杀死昆虫、杂草,同时也污染了环境,杀害了所有的生物,书里这个诗画一样的小城镇,在某一天也突然被“奇怪的寂静所笼罩”,以前鲜花盛开、百鸟齐鸣的春天,现在没了一点点的声响,死一般沉寂。人类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而人本身也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环境污染还造成了每四个人里就会有一个得癌症或死于药物中毒的恶果。

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旨的这本书在1962年出版后,引发了美国甚至全世界的环境运动。也引起了化工界的巨大反击。我们没有亲历那个年代因为这本书引发的震荡和运动,但我们可以亲身体验的是,距这部小说出版又是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生活的环境,除书里原有的杀虫剂、除草剂外,又出现了更多的农药、化学肥料、清洁剂、化学药剂、添加剂……人类发明了许多化学物质、生物科技产品、核能发电厂,人类对大环境的破坏而被报复的数据也更加吓人,据2017中国癌症最新数据报告,中国每分钟竟有7人确诊癌症。

过去的确很慢,很美,很生态。我们这些不愿落下时潮的现代人,一边享受着现代科技带来的速度和便捷,一边唱着“从前的日色很慢”来怀旧。哪里还有那种慢时光呢,哪里还有不被污染的生态净土呢?

也许,对于一种鸟类的搜救,让我们正好发现了一处地方,那里真有《寂静的春天》描写的那样一片生态净土。

朱鹮,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鸟类物种,又名朱鹭、红鹤,头冠鲜红,一身羽毛洁白如雪,嘴和双脚修长,飞翔时翅羽内侧闪耀着朱红色的光辉,翼展长达1.3米左右,优雅又漂亮,又被称为“吉祥之鸟”和“东方宝石”。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20世纪以来因为环境恶化、农药使用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一度被以为已经灭绝,至20世纪80年代,科研人员才在汉中洋县寻觅到了全球最后仅剩的7只朱鹮。

造成这种鸟类种群衰退的重要原因就是环境污染,全球范围内农药的使用,导致朱鹮体内DDT富集,出现软卵壳和无受精卵等情况,使其繁殖成功率降低。加之朱鹮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很高,喜欢水量充足而又安静的地区,喜欢在水田和河流里觅食,青蛙、昆虫、鱼虾、蚯蚓、泥鳅、螃蟹都是它们的口粮,而许多水田、河流遭受严重污染之后,已经长不出它们爱吃的小虫,这也导致了朱鹮食物资源的减少。

在东亚搜寻抢救朱鹮的行动中证实,只有汉水上游的洋县和周边地区,成为了朱鹮生存的最后一片净土,“翩翩起舞兮朱鹭,来泠春塘栖绿树。羽毛如剪色如染,远飞欲下双翅敛”,如此动人美丽的珍稀鸟类朱鹮,现在经过人工繁殖,种群数量已达到2000多只,其中野外种群数量突破1600多只,朱鹮已由“极度濒危物种”转为“濒危物种”。如果你想要亲自去看看朱鹮,可以从汉中市区乘车到洋县,再在洋县乘坐6路公交到朱鹮生态园,就能看见几乎失而复得的珍稀鸟群。运气好的时候,在华阳景区或是这一带的山里,还能看到它们自由翱翔的美丽身姿。

银杏树下的人家,陕西省宁强县庙坝镇。 摄影/ 白玉超

因为保护朱鹮,洋县很早就实行了“三禁”措施,即在保护区内严禁使用化肥、农药及开矿办厂,这些环保措施导致了农业产量的降低,使得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到目前仍属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洋县的一位农民说,“稻田正常施肥时,亩产能到1100斤;不施放农药、化肥,亩产只有600~700斤。”而政府对每亩地的补偿款也太少,不足以弥补收入上的损失。这是当地农民所面对的困境,我想,如果因为不施肥不放农药而导致亩产减半,那能否可以将价格翻番甚至翻几番呢,毕竟如此环保有机的农作物,连朱鹮都可以共存的农田出品的农作物,足以堪称上品了吧。如果政府能组织农民推出一系列来自朱鹮生态之乡的有机农作物品牌,能帮助农民的收入大大提升,那更是大家共同期望看到的愿景,也是率先为生态环境付出努力而应有的回报。

事实上,得益于汉水上游秦巴山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在汉江上游地区的良好生态环境中,不仅生活着珍稀鸟类朱鹮,离洋县不远的佛坪,还有世界罕见的珍稀动物大熊猫、金丝猴以及独特的羚牛等,它们和朱鹮一起被誉为“秦岭四宝”。这是一片创造生命奇迹的神奇土地,难怪被人称为“世界最后的净土”。在这里,春天不寂静,有鸟鸣嘤嘤,春风习习。

上善若水

汉水,如一条依附在秦巴大地的巨龙,北依秦岭,南挽巴山,浩浩汤汤,一泻千里,当它奔流至安康旬阳关口镇龚家洲段时,突然拐了一个180度大弯,江面由窄变宽,曲流回肠,山嶂对开,峰回路转,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长约六公里的乾坤湾,这番胜景在整个汉江流域都堪称一绝,被称为“汉江第一湾”,旬阳城也因此得名“天下第一太极城”。汉水从旬阳的乾坤湾出境,继续奔流,水随山行,山随野尽,来到湖北境内的十堰,道教圣地武当山正在此处。武当山作为道教名山和武当武术的发源地,被称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

从早期张鲁在汉中推行“五斗米道”开始,到旬阳的乾坤湾,再到道教名山武当山,汉水似乎就一直与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渊源不断。《老子》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认为至高的品性要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道德经》里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认为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在我看来,这就是对于汉水本身的写照啊。

2016年5月的一天,北京的一个论坛里突然有人发帖欢呼:“永定河有水了!”有图有真相,永定河里碧波浩淼,这是许多人在许多年里都没有见过的景象,因为永定河早已干涸多年了。后经明白人指点才知道,这并不真是永定河活过来了,而是中堤对面的稻田水库里南水北调渗透过来的水。

巍巍武当山下,正是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源头——丹江口水库,纯净甘冽的汉江水,经由丹江口水库北上,用它的清甜滋养着如今北方一亿多人口。汉水是中国中部区域水质最好的河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南水北调后每年有相当于3个半密云水库的水送到北京。汉水的北上,极大地缓解了北方四省市极度缺水的困境,也使沿线的环境、生态、人民生活等得到极大的改善。北京每年获得12亿方补充水量,天津年均获得10亿方,河南年均获得38亿方,在年均获水量35亿方的河北,有90多个县、80%的平原地区都受益于这条流淌了数千年文明之河——汉水。

▲ 汉江旬阳段太极阴阳河道。 摄影/ 杨飏

▼ 聚会,拍摄于汉中城固县南沙河。 摄影/ 邹玉琪

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青木川古镇,迄今保存最完成的古镇。摄影/ 白玉超

当我了解到北京现在的水源一部分来自南水北调的中线工程——汉江之水之后,对于汉水更多了一份情感。饮水思源,在汉中,我看到一江汉水碧波柔情的绕城而过,在襄阳,我看到浩荡磅礴的汉水护卫着古城,它宽阔博大,坦荡从容,从古流淌至今,千百年来就这样静静地流过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和文明。它见过中华腹地远古耕种的先民,见过冷兵器时代血染大江的杀伐,见过激愤刚直的被贬诗人,听过大堤艳曲的温婉柔媚。它不张扬,也不浮夸,从幽深暗昧山谷中涓涓潺潺的细流发源,直至汇聚成宽广平原上浩荡的大河,沿途滋养着万物生灵,如今更是跨越1400公里的距离,千里迢迢改道北上,滋养更多的华夏子民,它正是以滋养万物的德行,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上善若水,这是汉水之道。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我心中的汉水。

为维护这一片净土和水源的纯粹,保证一江清水送京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沿线都坚持保护生态,限制开发,沿线民众为此所作出的奉献也是无与伦比的。汉水的子民,也像汉水一样,具有了这条温润大江所特有的包容、宽厚、丰富与多元。由此开始转型的汉江生态经济带,成为汉江区域生态经济的新起点,虽然汉水从没打算让自己制造点什么“汉江奇迹”,但它足以成为最值得尊敬的河流,汉水生态也应该成为最值得期待的品牌,希望生态经济能够获得丰厚的回报,从而回馈给善良宽厚的汉水子民。

猜你喜欢

汉水朱鹮
碧血丹心铸青史 汉水浩荡祭英魂
春来汉上
歌曲:龟山苍苍汉水汤汤
朱鹮 从7到1000的生存跨越
优雅的朱鹮
朱鹮你好
啊,朱鹮
朱鹮翩翩飞
汉水之来
무용극 〈따오기(朱鹮)〉 충칭 공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