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天下之中,兵家之重
2018-07-18吴荞编辑田宗伟
文| 吴荞 编辑 | 田宗伟
汉中江景 摄影/ 李平
汉水流域,为天下之中。从秦灭各城邦国如褒、蜀、庸,到楚汉相争,再到三国对峙,至蒙元攻打南宋的襄阳之战,直至近代一百多年前,在汉水的最后一站——汉口,打响了推翻两千年帝制的第一枪,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汉江流域,一直是各种政治力量征伐角力的舞台。
汉江处于中国广袤中部大地的中心地带,且是唯一的南北向大河,不仅是南北沟通的交通要塞,而且地势天险,在冷兵器时代,山川大河的天然阻隔能使阵地变得易守难攻,具有强大的军事功能。
汉水流域的两大战略要地,一是汉中,二是襄阳。拿下汉中可以北进中原,夺取关中,向南可保四川盆地;而拿下襄阳,北可进攻中原,南可固守江汉平原,再加上汉江的终点站汉口,更是位居中国版图的“天元”位置,汉水在汉口汇入长江,顺水而下的东进通道可以威胁长江包括淮河东部。正是因为这样的地缘特性,对于中国腹地汉水流域的争夺,两千年里不曾消停。
汉中,形势最重
清代著名地理学者顾祖禹说:“汉中形势最重,春秋以降属楚,楚为最强,秦不能难也;秦惠文王十三年攻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而楚始见凌于秦矣。”在汉中属于楚国时,秦根本对付不了楚国,到秦惠文王拿下汉中六百里之后,楚国就开始了被秦国欺凌的命运了,可见攻取到汉水流域也是秦在战国后期逐步强盛的关键转折。
秦末暴政,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大泽乡发动起义,“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一时之间全国各地风云涌动,各路豪杰群雄并起,举兵灭秦,来自楚地的项羽率领军队艰苦鏖战,消灭了秦军主力,而与此同时,刘邦带领军队率先进入关中,攻占了咸阳。
项羽统领40万大军驻扎鸿门,大会诸侯,自称西楚霸王,并分封十八路诸侯,把关中、陇西和陕北分封给原秦国的三个降将,封刘邦为汉王,统治汉中、巴蜀,都于南郑(汉中)。刘邦本来是先进了关中占了咸阳的人,现在看着到手的肥羊却得不着吃,心里自是八百个不愿意,但项羽那40万军马也不是吃素的,此时彼强我弱,迫于形势,刘邦也不得不离开其驻军的灞上(在今西安市东),放弃关中,踏上艰难的蜀道,去往分封之地汉中,暂且去当个区域总经理。
刘邦出发时还听从了张良的建议,为了麻痹项羽,派人烧毁了栈道,表明自己再也无意于争夺天下。刘邦心里自然是不愿意,不光他不愿意,跟随他来南郑的诸将以及士卒大多是关东子弟,也没人愿意放弃原本好好的一线城市的发展机会,于是队伍里今儿跑掉几个,明儿逃掉一串,《汉书》里记载:“汉王既至南郑,诸将及士卒皆歌讴思东归,多道亡还者。”
位于汉中市市中心的古汉台 摄影/ 谢志平
就连管粮仓的小官韩信也要跑,还是萧何临时兼了一回人力资源总监,星夜驰马把他给追了回来,保荐给汉王说:“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要说这刘邦也确实是知人善任,二话不说,便设拜将台,拜韩信为大将军,向他询计问策。韩信告诉他,将士们现在日夜希望打回老家去,如能及时用他们的锐气,一定可以取得胜利,要是等到天下安定,人民都各安其所,那就没有士气可用了,而且项羽如何可取、三秦如何易并的计策,也一一说与刘邦听。刘邦听完大喜,一拍大腿,“讲得痛快!我给你打一百分!”立即按韩信方案进行部署,派萧何留守汉中,在巴、蜀收取钱粮,为军队提供粮食补给。
汉水流域战火开始燃烧。韩信足智多谋,勇武善战,那一袭白战袍,那英武的身影,从巴蜀到中原,从西南到华北,南北驱驰,为君开疆拓土,替君力挽败局,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成就那一代乱世的倾国倾城之帅。他熟用各种兵法,往往出奇制胜。在汉水边的栈道上,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趁雍王章邯还在慢悠悠地等他修栈道,他已出其不备从陈仓故道北还,章邯被袭击个措手不及,直至打到章邯兵败自杀。韩信辅助刘邦继续攻城掠地,所向披靡,相继取得了关中、陇右、陕北各地。刘邦不善将兵,但他善将将,这是帅才的秉赋,他自己说“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论统帅全军,攻城略地,我不如韩信;论治理国家,安抚百姓,运输军粮,我不如萧何。他们三人都是人中豪杰之士,我能够恰当地使用他们,这才是我能够夺取天下的根本道理。项羽有一个范增而不能信任,这才是他败给我的根本原因。”可以说刘邦在汉初三杰的完美配合下,从汉中起家,北定三秦,给汉王朝后来的一统江山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无独有偶。四百年之后,又一位刘姓人在历史的舞台上登场,这个人和刘邦有很多相像之处,两人连名字也只差一个字,刚说过的是开国皇帝刘邦,而后来这位就是一心想恢复汉朝天下的汉王室第N代宗亲——刘备。
他俩有很多相似之处,早年都从平民草履出身,刘邦出身农民家庭,成年后仅仅当了一名亭长,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乡长。刘备更是一个织席贩履的穷汉。他俩都不爱读书却爱结交好友。他俩甚至还有同样的志向:刘邦年轻时看到秦始皇的车驾仪仗,心生羡慕:“大丈夫当如是也!”刘备还是孩童时,也曾指着他家东南角的一棵大桑树对小伙伴说,“我长大后一定能经常乘坐像那桑树一样的羽葆盖车(古 代的一种皇家御车)”。甚至,命运还把他俩都推到了同一处地方,刘邦被封汉王时统领巴蜀一带,而刘备在荆州立住脚跟后迅速向西发展,带领大军“和平解放”成都,接任益州牧,然后用法正之谋,举倾国之师,全力夺得“巴蜀之咽喉”——汉中,也来到了当年他的开国祖宗刘邦的地盘。
从荆襄到汉中,刘备的活动领域几乎覆盖了整个汉水流域,在《三国演义》的一百二十回里,几乎三分之二的故事都发生在汉水流域,在三国的长期混战中,汉水流域的荆襄、汉中就一直是蜀魏双方频频用兵、激烈争夺的战略要地。
历史是如此的巧合,同样是汉水,刘邦从这里起兵,占定三秦之后,军队由少到多,由弱变强,地盘也越来越大,终于把对手项羽赶到乌江边,项羽一败涂地,拔剑自刎,刘邦统一了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由此开创汉室基业。可四百年后,和他出身、性格、机遇都很像的刘备,也同样占有了巴蜀之地,按军师诸葛亮“隆中对”绘制的蓝图,刘备也是要冲出蜀地,剑指长安,继而横扫中原,一统天下的,却最终给世人留下了“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的扼腕叹息,真是论成败,数英雄,古今谁能说明白。
汉中市老城一角 摄影/ 李平
铁打的襄阳
不管朝代如何更迭,这片土地都是中古中国最繁盛的舞台。每当新的改朝换代来临之际,汉水流域总是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金戈铁马之中。
作为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襄阳无论从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而言,都是汉水流域的一所重镇,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在历史上,它曾是三国争雄的首冲之地,诸葛亮出隆中而指点江山,关云长水淹七军而威震中原;它又是南北联络的经济中枢,唐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襄阳成为这场地域性变革的支点;它同时还是守卫半壁屏障的冲要之城,公元376年,前秦符坚派符丕率大军进攻襄阳,东晋梁州刺史朱序坚守襄阳城3年,梁武帝萧衍由襄阳起兵而得金陵,南宋军民固守襄阳与元军展开腥风血雨的襄阳之战,长达6年之久。
襄阳城西南有山峰十余座——万山、虎头山、真武山、凤凰山、岘山等,组成了襄阳城外围的天然屏障,而城的北、东面则是滔滔的汉水环绕,在步行、骑马、木舟横渡的时代,这些天然的地理条件形成的屏障是难于逾越的。“铁打的襄阳”不仅因为它城墙坚固,更是因为它“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特殊地势。
襄阳历经大小战争二百余次之多。随着战争的交替,不论是攻城者、守城者,双方都在不断提升战斗经验值,升级攻防装备,摸索突破和固守城池的秘诀。城墙由低矮变高大,由土城墙变砖城墙,城门由单一的直进式改成屯兵式的瓮城门。瓮城外还筑有小型方城——子城。子城与护城河水联通,并通过可启可放的吊桥与瓮城及城外道路连接,旧时襄阳城的居民出城都需先出瓮城,经吊桥到达子城,再经过吊桥才能出城,吊桥是进出子城和襄阳城的咽喉。
为加强城防,襄阳的护城河也随着朝代的更替,不断加宽、加深。为调节护城河的水位,开渠引檀溪水注入护城河,并在渠首设闸门,由于此闸在放水时有呼呼的响声,因此此闸得名“响水闸”,现在南堤上还有村名为响水洞村。到宋元时,襄阳城的护城河平均宽度已达180米左右,最宽处超过200米以上,最窄处也在130米以上。襄阳城用它的金城汤池,来注解了什么是金属一样坚固的城墙,什么是沸水一样不可靠近的护城河水。一座城池如无藩篱之固,一脉山川如无沟阜之势,那战况必将卒散于阵,民奔于邑,兵民狼奔豕突,如热锅上的蚂蚁,战局不言而喻。襄阳自古以来易守难攻,在历代战争中襄阳军民顽强抵抗、坚守城池的例子,当属宋元襄阳之战最为持久,也最为惨烈。
襄阳古隆中,诸葛亮躬耕隐居地。 摄影/ 赵兴沛
襄阳作为战略要地,是南宋王朝的“国之西门”,是南宋在荆襄防线的一个重要支撑点。襄阳失,则江陵危。江陵危,则长江之险不足恃。长江天险不再是天险,门户洞开之后便是大片土地无险可守,直接威胁到首都临安。南宋朝野对襄、樊的重要性的认识始终是清楚的,“天下大势,首蜀尾淮,而腰膂荆襄”,认为襄阳“左顾川、陕,右控湖、湘”,“国 家所恃者大江,襄、樊其喉噤”,宜“屯重兵于襄阳”,因此南宋王朝在长江一线与北方各王国对峙时,把襄、樊尤其是襄阳城视为朝廷根本,开府筑城,储粮屯军,经多年经营,建成为城高池深、兵精粮足的军事重镇。
蒙古人在攻打襄阳之前,曾试图从长江的上游四川顺江而下来灭亡南宋,结果在重庆附近的合川钓鱼城被打败,致使蒙古汗王蒙哥死于四川。忽必烈即蒙古汗位后,采纳了刘整的“攻宋方略,宜先从事襄阳”的建议,改取蜀入江、席卷江东为夺取襄樊、浮汉入江、直趋临安的新作战方略。
忽必烈的攻襄战略是“但 围之,以俟其自降”,但蒙古军队围困襄阳之后才发觉,这座城市与之前蒙古铁蹄所到之处纷纷土崩瓦解的城市迥然不同,他们在这里遇到了最顽强的抵抗。元军只好采取长期围困的方式不断缩小包围圈,重点对援助襄阳的部队进行痛击,致使宋军几次增援都以失败告终,这种“围点打援”的战术一执行就是三年,襄阳之战从1267年蒙将阿术进攻襄阳开始,前后经过将近六年的围困,到1273年,襄阳城已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位于襄阳城外围的宋军防御工事已被一一攻破;城内食尽薪绝,城中军民开始“撤屋为薪,缉关会为衣”。
随着时机的成熟,蒙军将领阿里海牙认为是改变久围不攻战法的时候了,他认为襄阳之有樊城,犹齿之有唇,提出强攻樊城,他认为樊城一旦被攻下,则襄阳可不攻而得,这个奏报得到了忽必烈的批准。元军组织军队大举围攻樊城,樊城失陷后被残暴屠城,景象之惨烈令人发指眦裂。如果有一天,你有机会站在襄阳临汉门上的古城墙上,目光跃过城墙下浩渺的汉江河水,看向对面的樊城,想象一下当年在襄阳城内的军民眼睁睁地看着对岸被血洗屠城的景象,内心该是何等的震撼、惊恐和绝望。
襄阳守将吕文焕困守孤城,“文焕每一巡城,南望恸哭而后下,告急于朝,樊城被陷,复申请之”,然而望穿秋水也等不到一只鸟来,那种孤立无援的无望和恐惧,可能也是身为武将最摧肝裂胆的绝望时刻吧。
蒙元大军将襄阳城团团围住,吕文焕终以保全襄阳全城军民性命为条件,交城投降。襄阳城被拔旗易帜,历时近六年的宋蒙襄阳大战结束。同年九月元兵在襄阳大会师,乘拉枯之势,批亢捣虚,直下京湖、两淮、临安,厝火积薪、栋折榱崩的南宋王朝不堪一击,1276年,临安沦陷,南宋灭亡。崖山海战,忠臣孤愤,烈士死节,陆秀夫背着年仅六岁的南宋小皇帝崖山跳海的身影,在蓝天下划出了一道悲壮的弧线。
今天的襄阳城,依然是浩浩荡荡的汉江穿城而过,夕阳映照的古城墙,像一位看尽秋月春风的沧桑老人,用另一种慈颜善目,注视着在城墙下清凉碧波里游泳嬉水的襄阳儿女们。我脑子里冒起一句话:从来都没有好的战争,坏的和平。战争诞生英雄,但再令人热血沸腾的英雄主义,都不如一个个可以轻松嬉戏在护城河水的和平的日子。
2 临汉门,襄阳古城六大城门之一,又称小北门。因重要的战略要津地位,有“汉沔津梁”“北门锁钥”之誉。 摄影/ 赵兴沛
3 俗有华夏第一城池的襄阳护城河 摄影/ 赵兴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