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初孤山园林与自然山水关系研究

2018-07-18麻欣瑶

中国园林 2018年5期
关键词:孤山院落西湖

麻欣瑶

陈 波

“钱塘之胜在西湖,西湖之奇在孤山”。孤山,在杭州西湖之中,一屿孤立,旁无联附,历来被称为“湖山最胜处”。这里碧波环绕,景色明媚,自唐宋以来,便兴建了各类园林,楼阁参差,花圃遍布,历代文人墨客为之留下了大量诗词文赋。这里还是南宋西湖十景之“平湖秋月”、元代钱塘十景之“孤山雪霁”、清代西湖十八景之“梅林归鹤”“莲池松舍”“海霞西爽”和清乾隆二十四景之“吟香别业”“述古堂”所在地。孤山园林与自然山水和谐共生,集中展现了杭州园林的造园风格,是杭州园林的精华所在。清朝初年的孤山园林更是处于鼎盛时期。依据相关文献资料记载,这一时期,孤山之上兴建了如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书院园林等各类园林,景点类型极为丰富,营造手法亦达到了相当精妙的程度。

现有的文献多针对孤山现存园林进行探析,如西泠印社的空间布局[1]、泉池景观[2]、点景手法[3]和遗产保护[4]、中山公园的历史变迁[5]和植物景观[6],但这些园林多建于晚清至近现代时期,清初孤山园林的研究少之又少,仅有部分植物造景的浅析[7]和个别景点的营造论述[8],究其原因,可能是清初乃至之前的园林或湮灭,或改易,或归并,几近不存,仅留有圣因行宫八景等少许遗址,世人难以直观地感受到当时园林的全貌。在多次实地调研和文献典籍查阅的基础上,对清初孤山园林进行梳理整合,从遗址现场、古人撰写的诗文和绘制的界画中探析当时园林的营造手法,以此品味它往日的风采神韵,从而启发当代园林设计。

1 孤山园林历史沿革

孤山园林的营建最早可追溯至南朝时期,据《湖山便览(附西湖新志)》记载,南朝陈文帝于天嘉元年(560年)在孤山西侧南麓建永福寺,至唐称孤山寺,当时孤山寺的松林和杜鹃小有名气,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赏。晋开运元年(944年)吴越王建智果观音院,院内有参寥泉。开运三年(946年),建玛瑙宝胜院,孤山园林初具规模。

唐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孤山园林名声逐渐兴起。孤山的美景吸引了这位大诗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并在孤山寺仿照府邸景观修建了一间竹阁,供湖山游览小憩之用。唐会昌五年(845年),武宗灭佛,孤山寺圮。到了北宋时期,杭州已成为江南一带繁华的大城市,孤山园林得到了快速发展。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孤山寺重建,改额“广化”,有辟支塔、竹阁、柏堂、水鉴堂、涵辉亭、凌云阁、金沙井等诸多胜景。与此同时,大诗人林逋在孤山北麓结庐,种梅养鹤,隐居二十余年,人谓“梅妻鹤子”。宋开宝年间(968—975年),钱氏在广化寺址建报恩院,后杭州太守苏轼为纪念好友欧阳修改名为六一泉寺,院内有泉水、数峰阁、东坡庵等多处景观。

宋室南渡,临安(今杭州)成为国都,孤山园林兴建到了第一次鼎盛时期,绍兴年间(1131—1162年)南宋高宗在孤山营建御苑祥符园、四圣延祥观,将报恩院、广化寺、圣果观音院等原有寺观均纳入其中,同时筑小蓬莱阁、香月亭等园林建筑,又有延祥观御圃凉堂,植有红白梅花数百株,规模甚为壮观。宋理宗时(1224—1264年)在四圣延祥观址建西太乙宫,华严精美,有若蓬莱道场,另建挹翠堂、岁寒亭等园林亭馆。

图1 圣因行宫界画

图2 吟香别业界画[9]

图3 林和靖故居界画[9]

图4 六一泉寺界画[9]

元、明期间,孤山园林到了低谷期,原有皇家园林已不复存在,部分寺观园林虽有修复,但规模大不如前,一些土地被官吏私家占有,建造别业、草堂,如元人的梅隐、明冯梦正的快雪堂、明高应冕的大雅堂等。

清朝初期,由于康熙、乾隆2位皇帝南巡行宫选址孤山,孤山园林又一次到达了鼎盛时期,各类园林建设都兴盛起来。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行宫建于孤山南麓锦带桥西,规模宏大,全揽湖山之胜,雍正五年(1727年),行宫改为圣因寺,与当时的灵隐寺、净慈寺、昭庆寺并称“西湖四大丛林”。乾隆十六年(1751年),圣因行宫建于圣因寺西,恰是孤山正中,群山环绕,有若天成。行宫御园内有乾隆皇帝亲题八景:竹凉处、绿云径、鹫香庭、玉兰馆、瞰碧楼、领要阁、四照亭、贮月泉(图1)。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为珍藏《四库全书》圣因寺玉兰堂改建为文澜阁,为当时国内七大藏书阁之一。同一时期,孤山上还有私家园林吟香别业(图2)、林和靖故居(图3),寺观园林莲池庵、六一泉寺(图4),园林建筑照胆台、平湖秋月亭、西爽亭等[10-11]。

晚清时期,战火纷飞,孤山园林也遭此劫难,满目疮痍,原有园林胜境不复存在。直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浙江印人在原六一泉寺址创西泠印社,经过近20年的经营,方颇具规模[12]。到了民国时期,通过西湖博览会的召开和中山公园的建立,孤山园林又开始了飞速发展,出现了俞楼、王庄等私家园林,这一时期的孤山园林,徘徊于传统与现代风格之间。

图5 述古堂复原平面图(麻欣瑶绘)

2 园林特色

2.1 依山傍水,布局有致

孤山虽称之为山,但海拔并不高,仅38m,山体地势平缓,坡度较小,适于营建园林、布置建筑。结合遗址考证、文献查阅和界画可知,清初孤山上的园林无论规模大小,皆因地制宜,借助于自然山水,或临水而建,形成平地院落空间,或顺应山势延展开来,形成山林台地空间[9-11]。

图6 吟香别业复原平面图(麻欣瑶绘)

皇家园林圣因行宫,分为宫殿区和后花园两大部分。宫殿区位于孤山南麓地形平坦处,背靠孤山,临水布置,建筑群形成明显的中轴线,整体气势恢宏,符合皇家规制。后花园位于宫殿区北面,恰好利用原有山体,布置得极为巧妙,先有山脚处的鹫香庭、玉兰馆,后有山腰处的瞰碧楼、领要阁,再由绿云径至山顶处的四照亭,各类园林建筑在绿树掩映下错落有致,层层而上,整体游线完整流畅,各类山林美景尽收眼底。

皇家书院文澜阁,位于孤山南麓,地势高敞,在遵循皇家规制的同时,融合了江南的造园手法,主体建筑中轴对称排列,园林布置在院落之中。第一进院落以太湖石大假山为主体,形似狮象群,连嶂起伏,中有洞壑,宛若将西湖周边群山之精华皆浓缩于此,被誉为杭州最美假山之一,这与文澜阁“皇家藏书楼”的特殊身份也不无关系。第二进院落结合文澜阁主楼藏书之所需,设计为池园,依据游线由第一进院落到第二进院落,仿佛穿越了山林进入了滨水区域,有豁然开朗之感。池中有太湖石一峰独耸,名“仙人峰”,倒映水中,极具情趣。两处院落空间分别以山、水为主题,旷奥分明,假山营造一为叠山一为置石,体现了园林的空间变换和多样美感。

山地名胜园林“述古堂”,整体坐北朝南,南面临水设置码头,虽仅前后两进院落,但建筑间距较大,一方面有利于扩大庭院面积,将建筑融于山林之中,另一方面易于形成层次感,从而获得不同高度的视野体验。第一进院落地形较为平坦,形式较为规整,第二进院落地形复杂,为将原有六一泉及周边岩壁、怪石纳入其中,故形式自由,不拘一格。主体建筑间以蜿蜒曲折的爬山廊相连接,爬山廊的布置也是因山就势,逢高则高,逢低则低,整体富有变化,两相对比,形成了不同的空间体验(图5)。

图7 梅林归鹤复原平面图(麻欣瑶绘)

图8 平湖秋月现状照片(引自http://city2010.house.sina.com.cn/detail_37095.html)

滨水私家园林“吟香别业”,位于孤山东部,园林东面临水,又挖方池引西湖水入园内,通透的水榭长廊贴水筑于方池与西湖水之间,既沟通了园林内外空间,更将园景由园内引向园外,园林范围被无限扩大了。园内建筑布置较为自由,散置于平坦地形处,隐约形成南北2个院落空间。南院落接方池,点缀有几株古树,疏朗开阔,北院落以竹林为背景,安静舒适,这种建筑布局形式有别于一般的江南传统私家园林,空间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既形成了对比,更注重相互渗透,再加上临水区域建筑的布置,隐约可见现代“流动空间”营造之手法。除了平地造园外,吟香别业又有小路通往后山,山腰平坦处筑有观景亭,既可纵览全园,又可赏西湖东侧美景,形成不同的观景视角(图6)。

滨水名胜园林“梅林归鹤(林和靖故居)”,位于孤山北麓,面向葛岭,仅有码头以水路与外界相通。园林同样将西湖之水引入园内,但做法与吟香别业又有不同,池畔筑台置放鹤亭,亭的体量较大,为三开间重檐歇山顶形式,与周边山石古木相搭配自成一景,远远望去即能吸引游览者的目光,这一营造手法与“梅妻鹤子”林逋的隐居风格不符,可以推测为后人重修园林,以此种方式来彰显林逋高洁出尘的品行、清和淡雅的风骨。放鹤亭内可赏湖光山色,保俶塔景、宝石流霞尽收眼底。巢居阁位于与放鹤亭同一地势高度的院落中,需由湖边小径拾级而上入园门而至,院内建筑因地形限制分散布局,但巢居阁的位置恰与放鹤亭、御碑亭错开,既隐于山林之中,又对着园中水体,更面向西湖,视野较为通透(图7)。

2.2 巧于因借,空间无限

园林的营造讲究“巧于‘因’‘借’”。清初孤山园林的借景可分多种,有利用地形借周边之景色,通过在自然山体的不同位置设园林建筑,形成不同方位、不同视角欣赏外部景观的方式。如“四照亭”,遗址位于孤山最高处,与北面葛岭遥相呼应,迎四面之风,看山光塔影,长堤卧波,倒漾明湖,领略“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的情趣;又如“瞰碧楼”,位于孤山南麓山腰,以竹林为背景营建小楼,近可看绿树繁花,远可眺湖光山色,雨天晴天皆可在此赏景,仰视俯视俱有不同景致;再如“海霞西爽”,遗址位于孤山西麓山腰之上,这里清风拂面,凉爽宜人,取自古人所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此处曾有望海阁,可赏海上霞光,后建西爽亭,既可远眺西湖西山,又宜赏晚霞满天。

另有借大自然的光、影、天象之景,将这些外在自然要素与园林山水要素融合在一起,从而提升园林内涵,深化园林意境。如“平湖秋月”,南宋时以泛舟西湖、欣赏秋夜月景为胜,到了康熙年间,康熙皇帝亲定孤山东南角临湖水院为平湖秋月所在地[13]。水院整体建于湖水中,由中部长方形的水池和四面环绕的建筑物构成,此处恰是自湖北岸临湖观赏西湖水域全景的最佳地点:高阁凌波,绮窗俯水,平台宽广,视野开阔,但见皓月当空,湖天一碧,金风送爽,月光、月影、秋景与媒介物西湖水相结合,形成月印水中,水月相溶,“一色湖光万顷秋”之景,同时,最为平静清澄的秋季湖水和最为洁净无瑕的秋夜明月景观,象征着文人士大夫追求品性高洁的审美精神(图8)。又如“贮月泉”,遗址位于山崖凹地中,三面为崖壁石景,一面为宫苑围墙,整体环境较为幽闭,有泉自崖间出,汇为曲池,池面不大,水清且浅,旁植松树、梅花,月光、树影倒映于水中,更显静谧氛围。同是借景月光、月影,此处所营造的景观与平湖秋月截然不同,一为“奥”,一为“旷”,一适合独玩,一适合众赏,从而游赏心境也各不相同(图9)。

图9 贮月泉现状照片(引自http://blog.sina.com.cn/rss/2490550297.xml)

2.3 注重植物,四季有景

植物景观自古是杭州传统园林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14]。根据文献记载和前人留下的诗文可以得知,清初孤山园林植物景观的营造侧重利用原有的山林植被,体现植物的色彩美、姿态美、香味美、声响美和光影美,且注重四季有景[9-10]。如梅花是孤山植物景观的一大特色,自北宋大诗人林逋在孤山北麓环居种植梅树360株,历朝历代多有补植,至清初梅林已与原有山林融为一体,孤山赏梅成为当地文人雅士一大喜好,梅花神清骨冷,与林逋恬淡高洁的品性相得益彰,此处梅林也就呈现出香雪如海的初春美景。又如“竹凉处”,在原有松林的基础上,种植了万竿绿竹,其间夹杂着各类怪石,形成清阴茂密的环境,其中夏季竹林雨后初晴的景色尤为让人心动,日光从竹叶的缝隙中漏射下来,留下几处斑驳光影,竹叶上挂落的水滴夹杂着翠竹的清香,鸟语山幽,清凉如玉的夏景扑面而来。又如“绿云径”,园路选择修筑于孤山山冈之上,这里花木繁茂,古藤攀缘于古木之上,青苔嵌于奇石之间,行走于此,枝条叶片的空隙处隐约可以欣赏到西湖南、北两侧的景色,清风拂过,人语声隐隐约约,不费人工之事,即可营造出远离嚣纷的世外之境。又如“鹫香庭”,取自唐宋之问《灵隐寺》中的“桂子月中落, 天香云外飘”,而“月中桂”来自灵隐寺的桂花传说,唯灵隐灵鹫山(即飞来峰)中有之,故名“鹫香”,又有御制诗“山水清晖蕴,挺生仙木芳。徒观叶蔚绿,因忆粟堆黄。雅契惟期月,敷荣却待凉。何当秋宇下,满意领天香”[9]等诗文描绘这一处的美景,园景的营造与诗文的撰写相辅相成,既将诗文作为园林构图之本,又利用文学品题将园林景观诗化。鹫香庭以孤山山冈为背景,房前遍植桂花,金秋时节桂花飘香,若恰逢中秋,赏花与赏月同行,花香因夜间花露更加沁人心脾,营造出芬芳喜悦的秋景;再如“玉兰馆”,与鹫香庭相近,堂前多植白玉兰,花开时节,远望如琼枝玉树,营造出清新雅致的春景。

2.4 品味自然,五感俱全

五感,即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五感这一说法最初见于佛教的“五根”,根是指人体的感觉器官,五根即眼、耳、鼻、身、舌5种产生的认知功能。当代园林倡导利用5种感官综合感知环境,其实这一设计理念由来已久,中国的古人善于利用这一方式营造园林[15],清初的孤山园林也不例外,且在运用手法上多有精妙之处,大多基于当地的自然山水环境,外加人工的少量点缀,从而运用多种感官形式全方位地感知园林,通过感受园林氛围,进而领悟园林意境。如“吟香别业”,可谓为清初西湖周边赏荷绝佳处,此处堤绕荷花花绕湖,通过诗文发现,古人营造这一景点没有仅仅停留在视觉的享受上,在这静态画面中又增添了人、轻舟、水鸟等活动的景物[10],活跃了园林氛围,进而从单纯的视觉感受向嗅觉、听觉、触觉延展开来。在景点取名上,更是直接越过直观所见之物,取名“吟香”,突出荷花的香味,深化了园林的主题,用词优美而意蕴深长。不妨再驰骋想象一下,古人好茶,西湖龙井更是当地一绝,面对如此美景岂能无茶,若再配上一壶好茶,恰是古人的生活情趣,这味觉的体验也便有了,至此,园林的营建才真正完整,闲静秀雅而五感俱全。再如“六一泉”,位于述古堂第二进院落内,为苏东坡纪念恩师“六一居士”欧阳修而取名,泉水自堂下出,顺应山势缓缓流淌,池旁植有三五株梅花,是弹琴、听雨、品梅的好去处[10-11]。古人好琴,悠扬的琴声与泉水的涓涓声相搭配,更显空灵,弹琴时多需焚香,香料的香味与梅花淡淡的花香相融合,更显清幽风雅,若是微雨,雨水落入泉池中的叮咚声、雨点打在树叶上的啪啪声以及泉水自身流动的声音三者合而为一,又是大自然美妙动人的旋律。

2.5 山水旅游,底蕴深厚

西湖的山水旅游自唐代兴起,到了明清时期已极为繁荣,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风尚[16]。孤山园林地理位置优越,风光秀美,自南朝便拉开了造园的序幕,漫漫历史变迁中,无数名人造访于此,或题字,或吟诗,或取名,或筑阁。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筑竹阁、北宋诗人林和靖结庐于此,北宋文学家苏轼命名六一泉,康熙、乾隆2位皇帝在此处修建行宫[9-10],这些具有历史内涵的景物通过后人的提炼、加工逐步演变为清初孤山园林的景点,从而又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访,追古思今,留下大量的诗文。此外,孤山园林有各类宗祠,多祭祀有功于杭州城的先贤们,如四贤祠、陆宣公祠、褒忠亭、朱文公祠、范忠贞祠、五圣祠、古文昌祠、三义祠等。这些宗祠规模不大,多为单体建筑或一进式院落,但选址精良,有临水集中分布,也有单独位于山麓、山腰处[9-10],成为孤山园林的一大特色,这也是文人士大夫乃至杭城百姓日常祭拜的场所。

3 结语

世事变迁,古人的审美艺术似乎已与当代人存在了一定差异,古人更擅长在悠闲雅趣的生活中去细致欣赏、品悟自然之美,而当今社会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高速度、快节奏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主旋律,快餐文化油然而生,但当代人的心灵世界却更为空虚。于是近些年来,慢生活的呼声越来越高,慢生活的理念强调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关注心灵、环境以及传统,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这与古人的造园观念有众多不谋而合之处,学习古人的造园手法从而指导当代设计也就凸显出其现实意义,这也是现代园林与传统园林之间进行融合、传承、创新的有效途径。

清初的孤山园林从园林特点到营造手法都体现出对自然山水的尊重,从而实现顺应自然、感悟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它的营造手法值得现代人慢慢体味,从中发现自然,关注自然,进而发现自己的内心。

猜你喜欢

孤山院落西湖
八一作品
시후 ( 西湖), 야간 개장 재개
西 湖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林和靖与梅云——孤山梅林里的爱情往事
院落里的黄昏
当西湖遇上雪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
双榆树(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