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骚扰电话早动手比找借口有意义
2018-07-18黄海峰
通信世界全媒体总编辑
骚扰电话的泛滥不全是运营商的错。但作为电话服务提供商,运营商有责任和义务铲除这一毒瘤,堵上管理漏洞。
骚扰电话终于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表示,针对有关手机不明扣费、垃圾短信、骚扰电话等问题,工信部已组织相关通信管理局、各基础电信企业着手开展工作,并将联合10余个相关部门制定专门方案,近期即组织开展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
这是继当年的垃圾短信、诈骗电话后,行业主管部门不得不发文表态要出手整治的又一例通信行业的毒瘤问题。近两年,骚扰电话扰民不时见诸报端,众多消费者不堪其扰,也多有投诉,但基本上都是泥牛入海。此次之所以引起行业主管部门重视,主要是因为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曝光。
当年垃圾短信、电话诈骗事件,民众异口同声指责运营商不作为。虽然在有些方面,运营商有些冤,成了“背锅侠”,但无法否认的是,这些事件中,运营商在许多方面还是难咎其责。
特别是在垃圾短信上,运营商为了KPI,失于管理,最后放任自流,从而一发不可收拾。以至于许多违法分子不惜造伪基站发垃圾短信,坑蒙拐骗,最后运营商不得不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铲除。运营商背了锅,挨了骂,还得不偿失。近两年,垃圾短信、电话诈骗少了,但骚扰电话又多了。有的手机用户一天能接十多个、二十多个推销电话。可气的是,这些电话,只能接,却回不过去。
民众不堪其扰,投诉又解决不了问题,所以最后再次将怨气撒到运营商身上,指责运营商“为虎作伥”。说实话,民众的指责也不是没有道理,从工信部治理骚扰电话采取的措施看,这一问题的漏洞根源还真是在运营商。
工信部表态已联合十余个相关部门制定了专门方案,近期即组织开展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一是加强通信业务和资源管理,严控骚扰电话传播渠道,防止通信资源被用于营销扰民。二是多部门联合行动,强化源头治理,规范各行业商家的业务推销行为,整治营销扰民乱象。三是增强技术防范能力,加强骚扰电话的预警、监测、识别和拦截。
同时,工信部强调,骚扰电话“所涉灰色利益链条上的相关违法违规行为,我部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依法进行处置”。这些措施都明明白白指向了行业内部管理。骚扰电话的泛滥是部分运营商在市场经营过程中,监管出现了“窟窿”,而运营商一些部门对此疏于管理,放任自流。这与早期垃圾短信泛滥何其相似。
当然,骚扰电话的泛滥不全是运营商的错。但作为电话服务提供商,运营商有责任和义务铲除这一毒瘤,堵上管理漏洞。在骚扰电话尚没有燎原成势的情况下,早动手比找借口更有意义。如果运营商放任自流,让骚扰电话泛滥成灾,不仅治理成本高企,而且一但陷入恶性循环,积重难返,对任何一方都不是好事。
前车之鉴,运营商不能再犯当年垃圾短信失于管理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