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分发挥和进互助,把握好课堂三个度

2018-07-17崔志荣

新课程·中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教学课堂高效小组合作

崔志荣

摘 要:为了切实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学校从2014年开始推行“和进助学”教育教学改革,课堂上“师生互助、生生互助、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授课模式。物理学科在实施这种教学模式过程中,每个人都从中感受到课堂的变化,欣喜地看到了学生学习热情的空前提高,这一教学模式实施,为学校打造高效课堂提供了有力的抓手和平台。

关键词:教学课堂;高效;小组合作;评价

在具体的实施中,我们努力的主要方向是处理并把握好课堂的三个度,即“活与实”“动与静”“收与放”。

一、处理和把握好课堂“活与实”的度

为了让课堂活起来,但又不能只求气氛活跃,方便学生学习的巩固和落实,就要把握好“活与实”二者的“度”。而这个“度”的组织保障,就是建设合作小组,进而明确合作的要求。

在我们学校,每一个小组是进行和进助学的有效载体,为了更好地调动各个小组的学习积极性和每个小组内各个学生的积极性,小组成员必须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职责,我们的要求是这样的,1号同学是组长,负责宏观调控本组同学的学习情况,负责本组同学作业的督导和收缴。主动帮助学习进度缓慢者,并带动组员相互交流。2号同学的职责是协同组长组织讨论、分配任务、管理纪律、鼓励展示,确保每个学习环节有序进行;协助组长搞好组内帮扶、学习目标达成,带动组内同学积极参与到热烈的学习氛围中。3号和4号同学要积极参与、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做合作学习的好问者、探究学习的参与者、课堂展示的發言者,从小组其他成员身上收获更多的知识、方法。

成员要服从组长安排与管理,齐心协力打造优秀小组,为让每一名同学获得均衡发展,各小组成员的分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互调角色,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各个角色都有体验。但不论怎样变化,学生必须有明确的任务担当。这样确保合作学习人人都能各司其职、有条不紊,才能确实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互助和共同前进的强大作用。

例如在学习“摩擦力的测量”时,首先1号同学先讲解测量摩擦力的原理方法,就是运用二力平衡的原理,使用转换法,通过测量拉力得到了摩擦力。2号同学讲解测量时的注意事项,要使用弹簧测力计沿着水平方向、匀速直线拉动物体运动,让拉力和摩擦力成为一对平衡力。然后由3号同学操作弹簧测力计,4号同学读数。在合作过程中,1号、2号同学询问3号、4号同学摩擦力测量的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进一步加深巩固对知识点的掌握。

这样的小组组合与责任分工,人人是管理者,人人又是被管理者。每个同学都清楚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还要为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小组成员间是互相依赖的“利益共同体”,必须共同实现小组学习目标。

二、处理和把握好课堂“动与静”的度

一堂好的课,需要既能让学生动起来,又能让学生沉下去,静下来。我校的“和进助学”模式中提倡的“和”和“助”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让学生静中有动;同时,为保证教学质量,又要求活跃的课堂要做到动中有静,让学生在动静结合中提升认知水平,提高学科素养。而要掌握好“动与静”的度,就要从教学评价入手。

教育心理学表明,正确的、公平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会有效地改变学生自我认识的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力以及认知动机、风格和技能,使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比预见的更好。课堂评价可以调动教师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激起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任务的重要部分。

在课堂上,我们教师更多地参与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评价:(1)参与情况: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小组成员团结协作。(2)情绪与状态:自我控制能力强,调节学习状态好,求知欲强。(3)学习动机:学习兴趣高,有较大进步。(4)学习环境:参与学习积极性高;师生、同学间关系和谐;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主动请教他人或主动帮助他人;遵守课堂纪律。(5)学习过程:能完成每项学习任务;能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干扰或困难。(6)学习结果:具有实际的学习成果或进步幅度较大;学习效率高。

三、处理和把握好课堂“收与放”的度

课堂教学中,“收”就是让学生“规规矩矩”地上课,根据学习任务和要求,有步骤,高效率地达成学习要求,通俗说,就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放”则是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的发挥和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放松的空气”中学习,获取知识。我们主要从课堂的组织形式和课堂活动的设计上处理这两方面的关系。其实,就是“放”之前一定要先“收”,“收”之前一定要“放”。

教学是一门奥妙无穷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去探索、去创造。相信在我们齐心协力之下,掌握好课堂的三个“度”,用创新的评价方法推进小组合作学习中必将做出更好的成绩,推进学校“和进助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使改革更有成效,实现学校教育和教学质量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王洁.综合课程开发与案例[M].文汇出版社,2002.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誗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教学课堂高效小组合作
关于提高数学教学课堂有效性的思考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