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认知基础的中小学科学衔接教学研究
2018-07-17石慧
石慧
摘 要:《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可见,中小学科学课程对于未成年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当下义务段科学课程的现状是小学科学依然在进行着是否是核心课程的地位斗争,初中科学则进行着“分科”与“合科”的生存地位之争。因此,关注科学素养的衔接教学,打造一门整合的科学综合课程是目前中小学科学教师共同的任务。
关键词:学生认知;中小学衔接;科学教学
一、中小学学习心理特征差异的研究
(一)小学毕业段学生学习心理特点
六年级学生接触社会的面开始增多,对于网络和社会信息有了较强的摄取能力,机械识记能力增强,理解能力与初中生相比还有差距,注意力的持久性有待提高,自制力较差,无论管理上还是学习上更需要老师关注细节。
(二)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由于初中学习的目的性比较明确,学习压力突增,小升初的学生成绩波动较大,分化过于明显,造成学生心理层面压力骤增。因此,基础工作需从早做起,抓住小升初时学生的心理特点,对症下药,做好小升初的心理衔接,则是打好基础之根本。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身体成熟与思想幼稚
小升初的学生身体形态开始发生显著变化,身体机能逐步健全,自我意识快速发展,但理性思维发展有限,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稚嫩,典型的孩子气,看问题处在直观和感性阶段,缺乏深刻思考,语言表达欠考虑,容易与家长、老师产生情绪冲突。
2.环境新鲜与学习压力
小升初后新的环境、新的学科知识,使学生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新鲜感,使之对初中生活充满好奇与憧憬。但与此同时,新的学习生活又使之产生紧张感,新的作息时间、校纪校规、课程的复杂性、课时延长、考试增多、教法与学法的不同等会很大程度上冲散了学生的新鲜感,使之倍感压力与烦闷。
二、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一)知觉的发展
小升初学生的知觉发展有了许多新的特点。观察的持久性、精确性和概括性都有显著发展,同时对细节的感受力、辨析事物差异的准确率也同步提高。
(二)记忆力与注意力的协同发展
小升初学生的无意识记表现得很明显,随着教学要求的提高,学生逐步学会使记忆服从于识记的任务和教材的性质。从记忆方法上看,起初机械记忆还起着很大作用,但形象记忆与抽象记忆也能在教师引领下渐渐发挥学习效率。
在注意力方面,初中生开始稳定和集中,在注意力分配与转换品质上也协同发展,可以边听讲授边记笔记。初中课时延长后,绝大部分学生注意力的自控性也逐渐适应。
三、基于中小学科学衔接教学现状的思考与建议
通过大量的调研和分析,我们认为目前要实现中小学科学教学自觉、合理地衔接,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中小学生心理特征衔接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比较直接的、近期的,初中生的学习动机则逐渐向间接的、长期的方向转化。小学阶段以“培养好奇心、兴趣、爱好”为目标,在初中阶段则应朝着培养学生“初步建立学习科学的信心”转化,把注意力放在如何保持学生兴趣的同时,利用各种直观教具营造生动的语言交流情境,多多运用鼓励性评价。
(二)科学知识“前概念”的衔接
小升初的学生在接受初中科学课程之前,已经在小学课程中学习了部分知识并积累了生活经验,并在这些认知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他们自己的思维体系。这种在系统学习科学知识之前所具有的想法,我们称之为“前概念”。前概念广泛存在,根深蒂固,在科学学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学生对部分新知识学习困惑,并不是因为他们智力低下,而是他们脑海中已有认知与新内容之间存在不协调造成的。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采取有效策略,以帮助学生完成心理转变过程,实现有效学习。
比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鐵块沉于水中,于是在脑海中形成“沉于水中的物体是由于不受浮力缘故”的错误前概念。但教师只要通过实验,让学生真实观察,产生思维与实验冲突,再引导计算并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前概念的误区,往往可事半功倍。大量教学实践证明,错误的前概念虽然暂时影响了科学概念的建构,但只要引导得法,便可重新建构科学概念,而且可使学生在更高层次上建构知识体系。
(三)教研组建设方面
1.加强中小学科学教研组互联机制,基于目前小学科学教学城区与农村不均衡的现状,初中可根据实际学区内小升初对口小学建立互联机制,将具体措施落实到科学教研组层面。
2.加强七年级上册教材的专题研讨,尤其是对七年级上册教材进行集中性、专题性、章节化整理成教案、学案,设计前置性实验在相应小升初的暑期进行预习布置,教务处对暑期相应的实验实录进行评比,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趣味性,特别优秀的学生实验实录作品,学校文化传媒中心还将在微信公众平台对外宣传与推广,实施几个学期以来,对学生有较强吸引力。
3.大视域、多角度开展教研活动。中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存在差异,本学区内中小学互联机制下,可开展中小学常态教研活动、“同课异构”“同课延伸”课堂教学评比、中小学教师反串型“同课异构”等主题研讨活动都是相互参与、沟通交流的好方法。
总之,初中、小学科学学科的衔接,应该是相互之间的弥补和融合,只有中小学之间相互弥补与融合,才能真正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刘东晖.基于学生认知基础的科学教学:初中、小学科学衔接教学研究[M].宁波出版社,2013.
?誗编辑 李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