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

2018-07-17孙静奚梅梅

新课程·中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实践

孙静 奚梅梅

摘 要: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特征、化学平衡移动概念的建立和意义的理解,对于学生以后在选修课程中学习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类水解、沉淀溶解平衡、酯化反应与酯的水解、物质性质与反应规律等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通过创设真实的、有意义的情境,引领学生参与具有驱动性的问题和活动,在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中,以积极主动的态度,独立地或与同学、老师合作去探究以及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和隐藏在事实背后的重要思想和观点,提升思维深度,从微观、动态的角度认识可逆反应及反应的限度,最终建构动态平衡观。

关键词:动态平衡观建构;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实践

“可逆反应与反应的限度”是典型的化学概念原理类知识。在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等概念意义生成的过程中,树立通过改变条件“调控化学反应”的思想方法,形成动态平衡的观点考察化学反应,对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平衡思想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以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化学变化的过程是可以调控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反应,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以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策略设计

笔者通过创设真实的、有意义的情境,引领学生参与具有驱动性的问题和活动,运用数据分析,在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中,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通过独立地或与同学、老师合作去探究和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隐藏在事实背后的重要思想和观点,帮助学生提升思维深度,从微观、动态的角度认识可逆反应及反应的限度,最终发展平衡思想。(见下表)

三、教学实践反思

提供逻辑性强的驱动性的问题和丰富的事实来促进学生的思维认知,促进学生对概念内涵和意义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可逆反应的概念。运用同位素示踪法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建立可逆反应的概念。利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硫催化氧化的实验数据事实感悟可逆反应进行的历程,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意义,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磊,张毅强,乔敏.观念建构为本的化学教学设计[J].化学教育,2008(5):49-52.

[2]毕华林,辛本春.促进观念建构的化学教学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7):3-5.

[3]何彩霞.运用化学观念促進学生深层思维[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1):10-12.

(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发展工程项目编号:PXM2015_014255_000070)

作者简介:孙静,女,北京人,本科学历,现有职称: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

致谢:感谢北京教育学院何彩霞教授的指导

猜你喜欢

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实践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浅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